生鲜供应链商业定位_生鲜产业供应链

hacker|
59

文章导读:

生鲜超市如何构建良好的蔬菜采购供应链?

毋容质疑,蔬菜在整个生鲜超市的经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超市,现阶段在蔬菜经营上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管理上的难度,居高不下的物损;预期的利润达不到,甚至亏损;应有的集客功能没有达到等等。用句形象的话说就是,现在的蔬菜经营对于超市来讲,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

单纯从蔬菜经营的角度来讲,超市蔬菜经营最直接、最根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农贸市场、早市以及小商贩。果蔬产品不同于服装、家电等其他耐消费品,顾客会多跑几家超市,好货比三家。每个生鲜超市都有自己的服务半径,为了采购的便利性,顾客一般都会就近购买。因此,由于服务半径的影响,同行不是主要竞争对手,其他超市并构不成太大竞争。可以说,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超市蔬菜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鲜度控制不好与过大的物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的超市蔬菜经营管理者,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生鲜课的内部考核管理上,或者采取联营,甚至出租场地的方式,来转嫁管理的难度与经营的风险。但是,以上方法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为:无论超市的指标管理做的多么好,员工的责任心与认真程度不可能超越小商贩;即使采取联营或者场地出租,供应商或者租赁经营者的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1、 采购渠道存在的弊端。

货物采购的方式与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销售。现在超市蔬菜绝大部分的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不管是超市的自采还是供应商供货。大家都知道,批发市场批发的果蔬类生鲜产品,都是“通货”,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分级。而对于超市生鲜的零售来讲,没有经过严格分级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因为,在开放式的货架销售中,没有那个顾客会去选择品质、级别不好的产品,如果货物不严格分级,不仅会影响到货物的整体美观度,而且品性不好的产品,总归会被“拣剩”下来,耽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机,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把产品的严格分级由连锁企业自己的配送中心来完成,或者转嫁给供应商、配送商,一样会增加成本。另外,从批发市场来的货物,由于环节的增加,其新鲜度会大打折扣,也增加了成本。

其次,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承诺机制无法建立,批发市场来的货物,由于其产品来源的不确定性与流通的随意性,其无公害、绿色品质很难保障。现在依托批发市场的松散型、不定向型的流通方式,同时形成了采购方式随意性,无品牌、无包装,法人不明确,责任就不明确,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在无控制地进入流通环节后,仍然会面临二次污染的威胁,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判断基本上停留在形状、色泽、新鲜程度等为主的感官判断上,质量追溯机制无从谈起。消费者对超市销售的产品质量有信心,从根本上讲是如果采购的货物出了问题,可以找到销售的主体——超市,可是蔬菜出了质量问题,如果超市或者配送企业是从批发市场上随机采购的,又去找谁来承担责任呢?

2、 二次包装与配送中的不合理因素。

为了便于管理与降低成本,现在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鲜品配送中心。生鲜配送中心的主要职能有(针对蔬菜类):统一采购,依靠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与堵塞采购漏洞;对采购的蔬菜进行初步分级与加工;蔬菜的临时保鲜储存;根据各个门店的需求将蔬菜配送到各个门店等。可以说,生鲜配送中心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在分装与二次配送的时候,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注意的物损的问题。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剔除残次果、烂叶是必须的,但是对大部分蔬菜二次包装,包裹保鲜膜的工序是没有必要的无奈之举、多此一举。

包裹保鲜膜的主要目的是蔬菜的保鲜与防止顾客随意挑选带来物损。其实蔬菜本身是鲜销产品,依靠保鲜膜来保鲜,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办法,还没有加湿的效果好,保鲜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时把蔬菜销售出去。虽然没有包保鲜膜,小商贩的菜大都比超市的新鲜,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另外,消费者在采购产品的时候,都有一种主动挑拣的欲望,你把产品都给他捆好了,让他被动去消费,缺少了一种挑拣的乐趣,岂不让他非常的不爽。有过超市促销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于大堆头的随意挑拣促销产品,场面一般都会异常的火暴,价格是一个方面,随意挑拣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原因。归根结底,采取这种包装方式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与管理水平没有信心,产品如果比较统一、标准,看上去都很新鲜,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再强一点,像小商贩那样,难道还怕顾客挑选?

同时,二次包装对蔬菜的损害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蔬菜非常怕摩擦与磕碰。在运输过程中,些须的摩擦与磕碰是难免的,但是,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二次的磨损,甚至更大的磨损。就拿黄瓜来说,在第一次运输过程中,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会有轻微的压痕,这是必然的,当在第二次包装时,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必然发生了变化,不可避免的又会出现第二次压痕。更糟糕的是,当进行了二次包装后,重新装箱配送,装箱一定不会紧密,会比较蓬松,而蔬菜运输时最怕的就是装箱不紧实,这样在运输过程的颠簸中,给蔬菜带来的磨损是致命的。大家可以观察农贸市场商贩的蔬菜,怕磨损的蔬菜一般都是原箱包装,贩卖者会象呵护婴儿那样的保护蔬菜,这也是黄瓜可以保持“顶花带刺”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二次包裹保鲜膜必然会增加成本,同时,还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现在的“有毒保鲜膜”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这个角度来讲,二次包装是得不偿失。

3、 偏重设施建设,忽略了与上游蔬菜供应环节的紧密联系与协作。

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管理,一般都会比较关注面对顾客销售的蔬菜经营形式,包括经营品种项目、卖场布局、设备配置等。在进行蔬菜经营管理流程的设计时,也会更多地考虑蔬菜加工和经营过程本身,而对蔬菜供应上游的采购环节、来源和物流配送对销售的影响,却没有认真考察与应对,实际上蔬菜流通渠道及采购配送现状等外部因素对超市蔬菜经营的影响非常之大。

对于生鲜产品来讲,商品的产品化程度越高,管理的难度就越小,例如面食、分割冷冻肉等。如果蔬菜产品在进入流通与销售之前已经最大限度地标准化和产品化了,超市蔬菜的经营者就会大大减少为蔬菜产品加工核算,以及损耗控制之类的问题所困扰的程度。这就要求现在的超市经营管理者,要重视与加强与上游的蔬菜供应商的协作,借鉴供应链管理思想与“零库存”准时化配送思想,把蔬菜的产品化程度尽量前移,向基地化采购、加工方向发展,真正的与种植基地或者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单纯的竞价打压政策。传统的购买运作与现代采购战略在观点上的差异,可以集中归纳为致力于所有权总成本最低而不是购买价格。尽管生鲜商品的购买价格仍然直接影响着采购成本,但是这仅仅是蔬菜总成本公式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考虑蔬菜的二次配送、成本核算等服务成本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产品周期寿命成本应该对生鲜商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从批发市场进货,和竞争对手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如果能够从蔬菜种植基地直接进货,就可以节省1-2天的货物周转期,这1-2天的时间对蔬菜的保鲜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就具备了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优势。

4、 价格虚高,依靠高价格弥补管理与采购供应链的弊端,牺牲了大批顾客群体。

超市明亮、干净、卫生的整体形象是传统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这本来是超市经营重要的优势所在,但几乎所有的超市都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在经营上基本走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受场地设施分摊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影响,在还没有把顾客群体从农贸市场争取过来,销量还没有上去的前提下,超市蔬菜的平均销售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几乎大部分超市的价格定位都定在高端上:超市的环境好,干净卫生,所以蔬菜的价格理应就高一点,挣的就是有钱人的钱。殊不知,这样会赶走大部分的顾客,从而造成销量不能在一个阶段内有一个明显的上升,销量上不去,蔬菜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必然会不新鲜,越不新鲜越没人买。同时,销量小,平均销售成本必然会居高不下,更需要用高菜价来维持成本,甚至更加逼着去走高端,出现了天价的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试问: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种植成本真有那么高吗?这样,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把好端端的经营项目变成了“鸡肋”。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只要降低了流通配送成本,提高必要的管理水平,把物损降下来,把销售数量做上去,即使价格和农贸市场持平,蔬菜经营的毛利率也是非常高的。同时,蔬菜经营的销量如果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对其他商品的销售,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会提升超市的综合经营效益。

生鲜超市的连锁化经营方案分哪几步?

超市经营只有进行仔细的数据分析,才能真正抓住市场。通常,超市所需进行的数据分析项目如下:

1、 市场占有率:客源的分析

根据每一季作出访问图,描绘商圈形态,并记录每个地区的客源。

2、 部门产品销售量分析

按部门对产品进行分析,如水产、畜产、果菜、日配、一般食品、糖果饼干、日用品、烟酒类、衣料、书籍等产品的销售量(一般均以金额为计算单位)分析,水产、果菜、畜产易受价格波动影响,故须特别以数量来分析。

3、 分类别分析

部门分析虽可看出销售量的差异,但找不出销售量降低的真正原因,因此有时须将部门也细分,进行小分类的分析,以详细掌握分类用途的营业变化;此外,使用pos系统来进行管理,也可察觉单种商品变化情况,以利于判断。

4、利益分析

可通过部门、分类、值入率、毛利率的掌握,来管理营业,达到利益分析的目的。

5、 损耗分析

毛利率、值入率间的差异即为损耗,一般损耗包括变价促销、废弃损耗、不明的损耗等,这些项目都预以列明,才能找出真正的损耗原因。

6、生产力分析

人员使用频率的分析即为生产力的分析,管理费用占超市经费的30%—50%,因此对用人的效率应予以特别注意,经营者可从下列3点得知员工生产力的高低:第一是每人的营业额;第二是每人的生产力,又称劳动生产力,即每人每年为公司所创作的利润;第三是劳动分配率,即公司人力费用占毛利润的比率。

7、 卖场效率分析

每平方米卖场所销售的金额,是评估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8、商品效率分析

商品的销售额与期中平均库存的比率,称为商品回转率,是评估商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若商品回转率乘以商品毛利率,其所得即称为交叉比率,这也是商品贡献度的分析方法之一。

9、成本、费用分析

零售业者的四大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租金成本、折旧费用以及水电费用等,除一般费用的分析以外,对于四大费用更应详加规划,才可达到节流的目的。

10、品成本分析

零售业者的主要成本约80%来自商品的进货成本,故降低进货成本为成立超市的基本生存立基,但业者若想降低采购进货成本,就必须进行产品成本分析。

11、促销效果检讨

超市每年举行的促销活动不胜枚举,如果想累积经验,就须针对以往进行过的促销活动进行效果检讨,再按模式进行修正,如此才可真正达到促销效果。

12、存货分析

存货会影响公司资金的周转以及商品的鲜度、搬运作业的效率等,因此必须对存货进行详尽分析,以找出降低存货方法。

13、组织活动力分析

对于无法达成目标的组织,必须进行辅导,或予以调整,以保持组织的活动力。

14、损益平衡点分析

找出利润来源,并尽量节约开销,降低固定成本以达到损益平衡点。

生鲜超市经营策略

本文通过对“菜篮子”产品经营、流通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试阐明进行生鲜超市专业化经营“菜篮子”产品的市场前景;通过对经营策略的分析,试阐明生鲜经营超市化的可行性。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菜篮子”产品的流通形式显得不容乐观,面对机遇和挑战,大规模的改革势在必行。生鲜超市作为传统农贸市场与现代连锁卖场的衍生物,既具备了超市现代的管理方式又具有生鲜消费的广阔市场,是扩大超市业态细分市场的又一有效形式。本文通过对“菜篮子”产品经营、流通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试阐明进行生鲜超市专业化经营“菜篮子”产品的市场前景;通过对经营策略的分析,试阐明生鲜经营超市化的可行性。

一、生鲜超市概述

(一)生鲜超市的定义及特点

生鲜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农副产品,其中包括蔬菜、水果、水产、粮食等,它是人们家居饮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生鲜超市则是指专业从事生鲜经营并结合现代超市经营理念的专卖店、连锁店,其类似于家电超市、建材超市。但此时的生鲜则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一般的农副产品,还涉及到一些强相关性的产品,例如,加工食品、半加工食品、厨房用品等,可是说生鲜超市经营的内容是农贸市场所有的,是家庭厨房所需的。

生鲜超市是农贸市场与现代超市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取二者之长,弥二者之短,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1. 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严格的准入制度,防止了有毒有害农产品的进入,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规范农产品市场,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与世界接轨。

2. 舒心、幽雅的购物环境,有利于“菜篮子”产品的高效流通,贴近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

3. 生鲜超市的专业化、多样化、优质化经营,有利于促进现代零售业向小而精的一头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水平。

4. 生鲜超市所创建的“绿色市场”推动了绿色生产,加快了传统农贸市场向现代超市的转变,有利于使产品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流通渠道面对终端客户,促进投资者改善和树立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

(二)生鲜产品与超市业态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上十年的励精图治,“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 “菜篮子”产品当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产、供、销的各环节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目前“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业态,正日益侵占着以往街头小店、百货店等传统业态的地位,其功能日趋多样化、全面化,以至形成“很多东西非要到超市才能买到”的局面,连锁超市异军突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人们“一站式购齐”的购物观念,另一方面人们将大卖场购物看作是一种新型休闲娱乐方式。连锁经营被称为商业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因为他把现代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提高了协调运作能力,实现了规模经营效益,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流通方式,超市作为连锁经营的主力业态在现代商业流通领域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连锁经营在我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诸多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零售市场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态势,面对严峻的形势,加快推进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对于改善流通结构,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专家预言中国零售市场发展的五大趋势中,“以经营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和专卖店将替代农贸市场”首当其冲,可以想象,生鲜经营将是外国进入的又一个争夺点。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确定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在商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到“十五”计划末期,“全国连锁企业店铺将发展到10万个,销售额达7000亿元” ,“培育5家至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二、生鲜超市市场机会分析

1、 “菜篮子”产品与超市相结合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中国农副产品的销售一直是“提篮小卖”或集贸市场,而超市则被视为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场所,中国发展到现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跨越,但微观上农副产品及其销售的发展一直滞后,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托超市这样一个抓手,把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形成农业的全新观念”。从陆续报道于各地新闻媒体的关于生鲜经营的消息,我们足以得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超市取代农贸市场经营“菜篮子”产品将是必然的趋势。据调查,发达国家的超市中生鲜食品占有10%以上的份额,而我国仅有1%。

2、 “菜篮子”产品现有的经营模式与竞争环境

生鲜消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过去是农贸市场和国营菜店一统天下,现在的消费需求已明显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各种零售终端的生鲜销售功能在不断分化、重组和提升中,正不断创造着各自的市场特色和生存空间,传统农贸市场原有的销售地位倍受排挤。研究生鲜经营的环境,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市场上存在三种竞争形式:传统农贸市场、小型超市大规模连锁、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既有优势又有劣势。生鲜超市只有认真分析当前的竞争环境,认清形势,找准对手的弱点,取长补短,才能准确定位,把握主动权。那么建立生鲜超市的真正意义在哪里?这就是以“菜篮子”产品为结合点和突破口,以实质性的找到和解决怎样使生鲜经营在最有效的载体形式下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发挥,满足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生鲜超市市场定位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需要农贸市场配合规划管理,改变脏乱差的局面,同时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推动着农贸市场朝着能够有效建设食品消费安全保障体系的形式发展。为此,通过长期的摸索,近几年各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造模式,主要有广州模式、武汉模式和深圳模式三种。其中要数深圳模式最为有效,其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生鲜经营的利润源跳出批零进销差价的局限,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的优势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比较以上三大模式,深圳模式显得更具特色,更有创新意识,关键在于其对生鲜的流通渠道这个载体形式进行了本质上的改造,摒弃了传统运作了几十年的旧有农贸市场模式,从根本上依靠超市概念改造旧传统,从而解决农贸市场引起的诸多问题,探索的真正意义无非在于积累经验,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市场切入点,降低风险。在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农贸市场面前,生鲜超市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作为农贸市场的替代品,与其共生存、共发展,直至最终取代农贸市场。为此,生鲜超市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合理定位。

1. 实行产品多样化和创新经营;

2. 经营方式更要贴近消费需求;

3. 在环境、卫生、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高水平的专业化改造。

四、生鲜超市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一)产品策略

国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根据消费中的餐食加工者和用餐者、加工地点和用餐地点的不同,将生鲜食品消费形态细分为内食、外食、中食。内食主要指传统餐食加工消费方式,主厨和用餐者都是消费者家庭成员,做饭的厨房和用餐地点也是在家里,外购做饭所需的原材料,但整个餐食加工和消费过程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外食主要指在外用餐形式,主厨者以及厨房和用餐地点都在消费者家庭以外,整个加工和消费是在家庭以外的地点完成的,用餐者则有多种组合方式。中食是近年逐渐流行的用餐方式,其加工者和加工地点是在家庭以外的加工场或超市完成,加工品一般是半成品,消费者则以家庭成员为主,用餐地点可以在家里也可以不在家里。因此,在体现专业化的生鲜超市中应具备较全面的消费品类,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1. 以内食为主, 2. 覆盖面广, 3. 分类清晰;

4. 辅助外食, 5. 建设超市厨房工程;

6. 大力推广中食,7. 扩大超市产业化规模;

8. 辐射产品经营范围。

(二)价格策略

由于生鲜消费的需求弹性较小,属于消费频率高的需求品,市场定位在于中低端,实行优质中价或优质低价的定价策略不失为最明智的价格策略,因此薄利多销应是生鲜超市遵循的原则。在产品价格定位上要灵活决策,这主要体现在分拆后产品的定价和合并后产品的定价两个方面。根据需要的不同,生鲜超市很可能要进行一些化整为零的操作,这样无疑会改变一些原始的数据,使定价复杂化。因此,超市要灵活处理,运用有效的计算方法合理制定价格,达到既有竞争力又实现客观利润的目的。

(三)促销策略

促销的目的是告知信息、说服客户、提醒客户采取购买行动等,要达到促销目的,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运用适当的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必须针对自己的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生鲜超市在掌握消费群体行为的情况下,可以充分运用广告、公共宣传、有奖活动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促销,宣传自身的优势,引导顾客消费。

1. 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突出生鲜超市的绿色营销;

2. 以浓厚情感为主题,显示价格及品种优势;

3. 以提升形象为主题,贴近生活,宣传服务;

4. 以不变应万变,创新促销模式。

(四)渠道策略

生鲜超市作为生鲜经营供应链末端的销售环节,其中存在不少来自供应链上游的各种问题,如果生鲜商品在进入超市销售以前已经最大限度的标准化了,那么生鲜经营必然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和成本浪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生鲜流通渠道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找到优化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建设的途径。由于繁琐复杂的流通渠道,使得流通成本增大,运销成本波动性大,再加上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更增加了营运风险,所以有必要缩短、消除传统的一些流通环节,建立起“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把农户生产直接纳入超市体系。同时,生鲜超市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确定目标消费群体,特别是选址上要进行充分考虑分析,合理布局。以发达城市为建设中心,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依托与借鉴传统农贸市场的布局,贴近农贸市场建设生鲜超市;二是配合小区建设,进驻居民区。

五、建设生鲜超市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高,生鲜超市的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销售不可取代的主渠道。然而,在经营、管理、物流方面还存在着大量问题。面对生鲜经营中所存在的缺少适销的农产品,没有完整的冷链供应和配送,生鲜经营的完整性不够,管理和培训体系的不健全等问题,生鲜超市经营者必须冷静的对自身生鲜经营现状、差距和盈利能力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在生鲜的管理、经营、物流三方面做好工作。实行经营连锁化、本土化;建设配送中心,把握物流关;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鲜经营连锁的规模效应,增强生鲜经营的灵活性和竞争优势,解决差异性所形成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资源上体现出巨大的整合效应,减少投入成本和损耗成本,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生鲜超市与农贸市场间的根本差别,以高水平的管理标准和经营体系为基本保障,达到和维持较高的生鲜水准,使生鲜超市所独具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最大显现。

当前生鲜供应链都有哪些行业痛点?

问题一:生鲜种类繁多。每种生鲜又按产区、季节、规格、品质分为不同的品种,每一品种都有特定的区域市场、客户群以及销售渠道。生鲜零售从产品源头就注定是一桩对精细化管理要求极高的生意。

问题二:链条长。从农业生产的产后加工环节开始,生鲜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急剧上升。按照生鲜农产品品类,清洗、筛选、分拣、产品化加工、包装加工、保鲜加工、储存加工、食品化加工流程、产出要求各有不同,链条普遍偏长。

问题三:易耗损。农产品进入流转环节后,按农产品保质期,流转路径规划、物流网点布局都得灵活处理。生鲜农产品易耗损,菜场、超市、生鲜电商、社区电商对配送的时效性要求极高,直接影响着售卖期限,从而影响售卖速度和破损率。

问题四:管理缺位。冷链物流建设涉及冷库搭建、冷藏车配备、信息化流程化管理,提升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的时效性。而且冷链设备资金占用较大,生鲜零售对配送商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流程环节多,如果环节管理不到位,非常影响供应链效率 。

生鲜超市如何构建良好的蔬菜采购供应链

毋容质疑,蔬菜在整个生鲜超市的经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超市,现阶段在蔬菜经营上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管理上的难度,居高不下的物损;预期的利润达不到,甚至亏损;应有的集客功能没有达到等等。用句形象的话说就是,现在的蔬菜经营对于超市来讲,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

单纯从蔬菜经营的角度来讲,超市蔬菜经营最直接、最根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农贸市场、早市以及小商贩。果蔬产品不同于服装、家电等其他耐消费品,顾客会多跑几家超市,好货比三家。每个生鲜超市都有自己的服务半径,为了采购的便利性,顾客一般都会就近购买。因此,由于服务半径的影响,同行不是主要竞争对手,其他超市并构不成太大竞争。可以说,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超市蔬菜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鲜度控制不好与过大的物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的超市蔬菜经营管理者,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生鲜课的内部考核管理上,或者采取联营,甚至出租场地的方式,来转嫁管理的难度与经营的风险。但是,以上方法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为:无论超市的指标管理做的多么好,员工的责任心与认真程度不可能超越小商贩;即使采取联营或者场地出租,供应商或者租赁经营者的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1、采购渠道存在的弊端。

货物采购的方式与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销售。现在超市蔬菜绝大部分的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不管是超市的自采还是供应商供货。大家都知道,批发市场批发的果蔬类生鲜产品,都是“通货”,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分级。而对于超市生鲜的零售来讲,没有经过严格分级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因为,在开放式的货架销售中,没有那个顾客会去选择品质、级别不好的产品,如果货物不严格分级,不仅会影响到货物的整体美观度,而且品性不好的产品,总归会被“拣剩”下来,耽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机,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把产品的严格分级由连锁企业自己的配送中心来完成,或者转嫁给供应商、配送商,一样会增加成本。另外,从批发市场来的货物,由于环节的增加,其新鲜度会大打折扣,也增加了成本。

其次,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承诺机制无法建立,批发市场来的货物,由于其产品来源的不确定性与流通的随意性,其无公害、绿色品质很难保障。现在依托批发市场的松散型、不定向型的流通方式,同时形成了采购方式随意性,无品牌、无包装,法人不明确,责任就不明确,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在无控制地进入流通环节后,仍然会面临二次污染的威胁,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判断基本上停留在形状、色泽、新鲜程度等为主的感官判断上,质量追溯机制无从谈起。消费者对超市销售的产品质量有信心,从根本上讲是如果采购的货物出了问题,可以找到销售的主体——超市,可是蔬菜出了质量问题,如果超市或者配送企业是从批发市场上随机采购的,又去找谁来承担责任呢?

2、二次包装与配送中的不合理因素。

为了便于管理与降低成本,现在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鲜品配送中心。生鲜配送中心的主要职能有(针对蔬菜类):统一采购,依靠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与堵塞采购漏洞;对采购的蔬菜进行初步分级与加工;蔬菜的临时保鲜储存;根据各个门店的需求将蔬菜配送到各个门店等。可以说,生鲜配送中心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在分装与二次配送的时候,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注意的物损的问题。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剔除残次果、烂叶是必须的,但是对大部分蔬菜二次包装,包裹保鲜膜的工序是没有必要的无奈之举、多此一举。

包裹保鲜膜的主要目的是蔬菜的保鲜与防止顾客随意挑选带来物损。其实蔬菜本身是鲜销产品,依靠保鲜膜来保鲜,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办法,还没有加湿的效果好,保鲜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时把蔬菜销售出去。虽然没有包保鲜膜,小商贩的菜大都比超市的新鲜,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另外,消费者在采购产品的时候,都有一种主动挑拣的欲望,你把产品都给他捆好了,让他被动去消费,缺少了一种挑拣的乐趣,岂不让他非常的不爽。有过超市促销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于大堆头的随意挑拣促销产品,场面一般都会异常的火暴,价格是一个方面,随意挑拣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原因。归根结底,采取这种包装方式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与管理水平没有信心,产品如果比较统一、标准,看上去都很新鲜,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再强一点,像小商贩那样,难道还怕顾客挑选?

同时,二次包装对蔬菜的损害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蔬菜非常怕摩擦与磕碰。在运输过程中,些须的摩擦与磕碰是难免的,但是,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二次的磨损,甚至更大的磨损。就拿黄瓜来说,在第一次运输过程中,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会有轻微的压痕,这是必然的,当在第二次包装时,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必然发生了变化,不可避免的又会出现第二次压痕。更糟糕的是,当进行了二次包装后,重新装箱配送,装箱一定不会紧密,会比较蓬松,而蔬菜运输时最怕的就是装箱不紧实,这样在运输过程的颠簸中,给蔬菜带来的磨损是致命的。大家可以观察农贸市场商贩的蔬菜,怕磨损的蔬菜一般都是原箱包装,贩卖者会象呵护婴儿那样的保护蔬菜,这也是黄瓜可以保持“顶花带刺”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二次包裹保鲜膜必然会增加成本,同时,还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现在的“有毒保鲜膜”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这个角度来讲,二次包装是得不偿失。

3、偏重设施建设,忽略了与上游蔬菜供应环节的紧密联系与协作。

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管理,一般都会比较关注面对顾客销售的蔬菜经营形式,包括经营品种项目、卖场布局、设备配置等。在进行蔬菜经营管理流程的设计时,也会更多地考虑蔬菜加工和经营过程本身,而对蔬菜供应上游的采购环节、来源和物流配送对销售的影响,却没有认真考察与应对,实际上蔬菜流通渠道及采购配送现状等外部因素对超市蔬菜经营的影响非常之大。

对于生鲜产品来讲,商品的产品化程度越高,管理的难度就越小,例如面食、分割冷冻肉等。如果蔬菜产品在进入流通与销售之前已经最大限度地标准化和产品化了,超市蔬菜的经营者就会大大减少为蔬菜产品加工核算,以及损耗控制之类的问题所困扰的程度。这就要求现在的超市经营管理者,要重视与加强与上游的蔬菜供应商的协作,借鉴供应链管理思想与“零库存”准时化配送思想,把蔬菜的产品化程度尽量前移,向基地化采购、加工方向发展,真正的与种植基地或者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单纯的竞价打压政策。传统的购买运作与现代采购战略在观点上的差异,可以集中归纳为致力于所有权总成本最低而不是购买价格。尽管生鲜商品的购买价格仍然直接影响着采购成本,但是这仅仅是蔬菜总成本公式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考虑蔬菜的二次配送、成本核算等服务成本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产品周期寿命成本应该对生鲜商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从批发市场进货,和竞争对手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如果能够从蔬菜种植基地直接进货,就可以节省1-2天的货物周转期,这1-2天的时间对蔬菜的保鲜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就具备了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优势。

4、价格虚高,依靠高价格弥补管理与采购供应链的弊端,牺牲了大批顾客群体。

超市明亮、干净、卫生的整体形象是传统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这本来是超市经营重要的优势所在,但几乎所有的超市都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在经营上基本走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受场地设施分摊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影响,在还没有把顾客群体从农贸市场争取过来,销量还没有上去的前提下,超市蔬菜的平均销售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几乎大部分超市的价格定位都定在高端上:超市的环境好,干净卫生,所以蔬菜的价格理应就高一点,挣的就是有钱人的钱。殊不知,这样会赶走大部分的顾客,从而造成销量不能在一个阶段内有一个明显的上升,销量上不去,蔬菜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必然会不新鲜,越不新鲜越没人买。同时,销量小,平均销售成本必然会居高不下,更需要用高菜价来维持成本,甚至更加逼着去走高端,出现了天价的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试问: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种植成本真有那么高吗?这样,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把好端端的经营项目变成了“鸡肋”。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只要降低了流通配送成本,提高必要的管理水平,把物损降下来,把销售数量做上去,即使价格和农贸市场持平,蔬菜经营的毛利率也是非常高的。

1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下午 03:01:51

    菜的损害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蔬菜非常怕摩擦与磕碰。在运输过程中,些须的摩擦与磕碰是难免的,但是,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二次的磨损,甚至更大的磨损。就拿黄瓜来说,在第一次运输过程中,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会有轻微的压痕,这是必然的,当在第二次包装时,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必然发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