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1、中国联通异业拓点战略定位是什么
- 2、中国联通CDMA项目的市场定位是什么?结合中国联通的GSM用户情况,说明公司在整体上采取哪种市场战略。
- 3、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各方面优势
- 4、中国联通的市场优势在哪?
- 5、中国联通的未来如何?
- 6、3G时代,运营商该如何定位?
中国联通异业拓点战略定位是什么
中国联通在国内算得上是异业合作战略最丰富的运营商,先是把行业触觉伸到终端厂商,利用终端厂商数量庞大的专营店、实体店作为自己发展用户的重要渠道。中国联通的异业合作触觉是灵敏的,且涉及行业范围较大,发挥了“借力打力”的市场战略,利用全行业协作改善自身短板,增强运营多元化。
中国联通CDMA项目的市场定位是什么?结合中国联通的GSM用户情况,说明公司在整体上采取哪种市场战略。
联通CDMA定位于中高端用户,其主要原因是从现有的GSM网络考虑。GSM、CDMA双网经营是国际性难题,联通需要平衡二者关系,避免两网抢夺客户。而联通GSM网络现有客户主要是低端客户,那么CDMA网络建成以中高端客户为主自然成为理想目标。从技术和市场角度来讲,CDMA的现存市场定位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DMA开通后,经历了比如号码短缺、换机传闻、手机缺货价高等一系列问题,逐渐走上了正轨。但是,从运行结果来看,联通CDMA的市场表现与预期还有不小差距。到2002年6月,联通CDMA用户总数约100万户,每月增长速度仍处于10万至15万户的偏低水平,这与联通2002年的目标700万用户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而且,联通的市场定位似乎很难实现,并没有出现大批的高端用户从中国移动跳网的情况。ARPU(每用户月平均收益)是衡量移动运营商的一个关键指标,而联通的ARPU偏低且不断下跌,与其竞争对手中国移动的差距非常大。有关数据表明,CDMA并没有成功地吸引中国移动的高端用户。当初联通设想CDMA的用户至少70%~80%是来自中国移动的中高端用户,现在看来可能大部分是来自新用户。
在“中高端用户”的市场定位下,联通CDMA采取了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变化。比如,在定价方面,CDMA在成本上比GSM有优势,而且有国家给予的10%的资费优惠政策,因此有实力实行低价策略去快速开拓市场,但是这与CDMA“中高端用户”的市场定位是矛盾的。如果选择高定价策略,那么一般来说最佳的方法是“撇脂定价”,但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早已经过了“撇脂”时代。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各方面优势
发展战略比较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中国移动市场的两家主要运营商,由于二者进入市场的时间不同,在业务经营
、网络规模、经营特点等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的总体比较如表1: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总体比较
由于二者上述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战略也不同。2005年两家企业的发展战略比较如表2: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005年发展战略
业务发展比较
☆主营业务比较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主营业务都是移动话音业务,主要分为预付费和后付费业务两类。业务比较如表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主要业务比较
中国移动的“全球通”业务是经营多年、全力打造的品牌,不仅网络覆盖好,计费准确完善,服务质量较好,而且还实现了全球多地区的漫游。“神州行”业务用户占到了中国移动用户的60%,由于其拥有网络覆盖优势,用户人缘很好。“动感地带”将用户定位于独立、自主、时尚、新潮的青少年群体,目前已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但其内涵不足,资费单一,内容也不多。
中国联通“130”(GSM网130、131)品牌微弱,从未有明确的定位、策划和宣传。“联通新时空”的品牌有一定影响力,但CDMA与“全球通”相比,用户规模很小,发展并不理想。“UP新势力”只在部分省(市)试点,品牌建设处于劣势,存在网络覆盖不足和计费分区等问题(出了校园无提示等),用户转网时有发生。对于“如意通”(GSM130、131和CDMA133),中国联通采取低调发展的原则,在推出初期确定了4个套餐,满足部分低端客户的需求,通过市场自行传播和宣传,加上其10%的资费优惠,吸引了不少用户;但CDMA133“如意通”因手机价高和款式落后等问题,其发展并不如人意,未来不容乐观。
总体看,在业务发展上,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中国联通未来在业务发展上应着力解决如下问题:重新定位,“130”业务的用户群应侧重于中低端,“联通新时空”则应面向中高端。对于“UP新势力”,2005年的重点应是大规模推进建设和市场开发,包括制定各种资费套餐和推广措施。“如意通”GSM需定位于低端,而CDMA133“如意通”应设法转化为一个较高端的预付费品牌。
☆移动增值业务
话音业务市场逐渐出现了饱和现象,新用户中低端用户(预付费)增多,话音业务出现增量不增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移动运营商将移动增值业务作为其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创收点。
近几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推出了不少移动增值业务(比较见表4),这些业务对他们整体收入的贡献不断增加,同时也使用户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增值业务比较
2005年,移动增值业务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比如:短信、彩信和WAP业务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07亿元、18亿元、14.38亿元,成为移动运营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未来2-3年内,短信业务增长会逐步下降。如果3G市场开启,短信将进入调整期。目前,短信业务渗透率已很高,需要挖掘新增用户和应用。
彩信市场将开始向行业应用延伸。随着用户认知度的提升,彩信注册用户仍将高速增长。
随着WAP潜在市场增大、消费环境日益成熟、计费标准明晰和消费门槛大众化,WAP用户和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005年,彩铃用户数将继续高速增长,向形成规模方面发展;调整资费已成为彩铃业务继续发展的必然;由于彩铃用户选择广泛,倾向分散,内容创新成为关键。
竞争实力比较
中国联通进入市场较中国移动晚,为了扶持中国联通,政府给予其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业务资费可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上下浮动10%-20%;同时经营GSM和CDMA业务。
但从各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可知,中国联通的综合竞争实力明显不如中国移动(如表5),在短期内也无法与中国移动形成抗衡。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市场占有率比较
从用户构成分析,中国联通低端用户较多。以预付费用户为例,2004年,中国联通市场份额占60.67%,中国移动仅占39.33%,而后付费用户,中国联通占24.78%,中国移动却占到了75.22%。由于高端用户大多控制在中国移动手中,高端用户缺乏使中国联通的盈利能力逊色于中国移动。
从其它业务收入和短信业务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知,中国联通不仅在移动话音市场,而且在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也还未形成与中国移动对峙的能力,而且这种差距更大。
固定运营商的小灵通进入市场后,特别是实现了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短信互通和机卡分离后,将挤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空间并削弱他们的竞争力。此外,如果3G进入市场,也将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力带来更大挑战。
用户发展比较
1999-2004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呈上升趋势(如图1),但增长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如图2)。据visiongain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移动的用户数将增长到3.86亿,2010年达到5.8亿。
用户总体增长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总体增长放缓主要是因为发达地区市场已出现饱和。两家运营商相比,中国联通的增长率高于中国移动,主要是CDMA用户增长的拉动。
从用户结构分析,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后付费用户仍占主导地位,但预付费用户比例有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新增用户中,预付费用户更多。中低端用户已成为移动市场主要的用户增长源。中国移动高端用户相对稳定,中国联通新增用户增速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CDMA用户增长呈不断减缓趋势,增长远低于市场预期。
中国联通GSM与CDMA用户相比,GSM用户仍占主导地位,2004年超过了73%,而CDMA用户仅占26%左右。2005年,CDMA用户将继续增加,但GSM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仍是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CDMA用户中,由于中国联通最初将用户定位于高端,到2004年,用户中后付费用户比例超过了92.84%。随着中国联通CDMA发展政策的调整,未来预付费用户的比例将增加。
业务资费比较
目前,手机付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预付费,二是后付费。资费方面,预付费用户又分未漫游(市内使用)和漫游(在国内其他地区使用)两类,两家运营商各种业务资费比较如表6。
中各种业务资费比较显示,中国移动业务平均资费要高于中国联通,这使得中国联通在价格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竞争的加剧(比如小灵通),在许多地区,移动业务已呈现变向的单向收费趋势,运营商间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中国联通经营业务的种类要多于中国移动,相对而言,它的价格调整和变化空间要大于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移动业务资费比较
资本运营比较
随着两家移动运营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本运作方式被用于筹集发展所需资金,表7和表8给出了中国移动自1994年,中国联通自2000年进行的各种资本运作。
未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有意将资本运作扩展到海外,通过收购等方式逐步进军国际市场,在更大的空间谋求发展。
中国移动历年资本运作情况
中国联通历年资本运作情况
资本支出比较
随着电信行业从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移动运营商的资本支出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例如:中国移动2003-2007年的资本支出将不断减少(如图3);其中用于扩展规模的投入将减少,用于业务发展、研究开发、市场开拓及提升网络效率的费用将增加。表9给出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005年的资本支出方向及数额。
2005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投资情况
收入情况比较
2004年中国移动收入结构中,话音业务收入仍占主导,新业务收入增长远高于话音业务收入增长,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15.72%,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移动运营商的水平。其中,以短信、WAP、彩铃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发展更为迅猛,占总收入比例从 2003年的7.7%上升到2004年的11.3%(详见图4)。
2005年,话音业务将仍在收入中占大头,但增长继续趋缓。移动增值业务,尤以彩铃、彩信、WAP等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短信由于政策调整等因素,增长将有所下降。
2004年中国联通的业务收入继续增长,其中CDMA收入增长高于GSM,移动增值业务的收入占移动业务总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的5.0%上升为10.2%,长途、数据和互联网业务收入下降(详见图5)。
2005年,CDMA收入比重和移动增值业务收入比重还会进一步扩大,GSM和长途、数据、互联网业务收入比重将有所下降。彩信、彩铃、WAP、移动数据、定位、流媒体等业务对收入的贡献将继续扩大。
ARPU比较
受新增用户低端化、资费价格战加剧、新业务比重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从2000-2004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用户的ARPU不断下降(如图6)。无论是后付费还是预付费用户,都表现出这种态势。
由于信息产业部对电信资费的监管趋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用户ARPU的下降速度趋缓,预计2005年ARPU可能将逐步稳定。但另一方面,小灵通竞争力的提升,可能会进一步弱化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用户的ARPU。
2000-2004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ARPU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相比,前者的ARPU比后者高,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联通的盈利能力相对中国移动正在变弱。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是中国联通在2005年应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就运营商内部业务间的ARPU比较,以中国联通为例,CDMA用户的ARPU比GSM用户要高,这主要是CDMA用户基数较小造成的。随着CDMA用户(尤其是CDMA中一般用户)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中国联通的市场优势在哪?
中国联通即将迎来她的12周岁生日。12年来,中国联通与其他企业一起经历了中国电信业改革的风风雨雨,在这12年中,中国联通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经受了不少失败的挫折。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北京邮电大学的曾剑秋教授、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范玉钟,还有IDC中国电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鹿强,共同为中国联通“把脉”,分析中国联通的优势所在,为联通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 范玉钟
现在看来,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优势十分突出,这是联通很好的发展机会。联通的G网就像是一个“储水池”,水满之后可以逐步过渡到C网,最后再过渡为C网的高端用户。如果中国联通目前正在进行的用户梳理工作进展顺利的话,C、G两网的优势就会更加突出。
IDC中国电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 鹿强
把国内四大运营公司的司标放在一起,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联通的标识是惟一暖色调的,我个人也很喜欢这样的颜色。更换司标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联想换标后发展就很成功。每个企业换标都有原因,换标后面要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跟进。换标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是能不能成功,还要取决于此后公司所采取的一系列营销、管理以及市场化战略。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 范玉钟
以前中国联通的司标颜色也与其他国内运营商一样是蓝色的,也是冷色调,我认为联通更换司标对于联通的发展将起到分水岭的作用。表面上看这种司标的更换只是颜色和外型的变化,但是更深层次的分析,则可以看出是联通经营战略的转变,并进一步明确了用户的感知度。中国联通作为一个市场的后进入者,要想战胜强大的对手,惟一的办法就是“新”,比如联通发展CDMA用户的时候,选择了用姚明做形象代言人,就给了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般而言,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大量的信息?通常是具有掌控欲、能够有效地对人和事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人群,这个群体是极具激情的,对黑色、红色的敏感度更高,因此更换司标后的联通可以更好地从感官上吸引这个群体。
但是毕竟从感官上吸引用户只是一个开始,联通要想从情感上打动用户,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增加用户对相关业务的体验。品牌驱动起码要具备六大要素,包括资费套餐、服务、渠道、奖励、回馈等等,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与用户群体进行碰撞,用户才能从感情上理解品牌的内涵。联通换标是第一步,开了一个好头,未来的路还很长。
现在联通经过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后,广州等城市的用户增长非常快,无论是利润还是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市场工作来看,中国联通副总裁李刚上任后动作很大,现在李刚副总裁提得最多的,就是发展和转型的问题,就是从原来纯粹投入型的企业向规模效益型企业转变。现在联通在推动精细化营销工作的同时,也在推进业务的整合。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曾剑秋
中国联通自成立之日起到今天,特别是从1999年到现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这样的规模,其发展速度以及市场占有率,在全球看来都是超乎寻常的。中国联通是惟一一家拥有C、G两网的运营商,这是联通独特的优势所在。但是联通在C、G两网的优势互补、�0�4�0�2调发展方面,还有更多可以深化的地方。在内部管理方面,包括绩效管理、精细化营销、人才使用等方面也应进一步加强。
中国联通的未来如何?
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面考虑,央企的改革仍将是未来的主旋律之一,而中国联通作为三大运营商中唯一的混改试点,已经引入了BATJ,前景值得期待。所以中国联通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很有前途。
3G时代,运营商该如何定位?
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运营企业,都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要积极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要积极务实地推动3G的发展,监管部门要制订有关发展3G的技术、业务、资费、监管、频率指配等政策。运营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网络建设、业务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工作。3G牌照,这个业界争吵很多年的话题,看来终于将在今年揭开神秘面纱。在3G发牌前夕,角色定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运营商转型的方向和前提条件。在整个产业发生巨大变化的3G时代,运营商该如何进行战略定位?2G时代的运营商仅仅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维护者,那么在3G的产业链中运营商该扮演什么角色?运营商是否该涉足内容提供领域?商业模式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变?1.运营商的战略定位: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3G到来后,中国运营业将面临一场革命。在2G时代,运营商主要以传统运营商的方式来经营业务,重视的是运营的质量,网络的投入和业务的拓展不复杂,产业价值链的合作关系比较简单,业务创新和拓展能力相对较弱。一代、二代移动通信的核心业务是语音,而3G时代,业务的核心从语音转变为语音和数据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业务的份额将越来越大,以后即使进入4G、5G也不过是传输技术的改变和速率的提高,不会出现业务上质的转变,因此可见3G为整个通信行业掀开了新的篇章。由此,3G时代运营商的角色也必将面临一个根本性的转变。3G的特点决定了运营商不能像2G时代一样,仅凭提供接入就可以获取行业95%以上的利润。据估算,在3G时代运营商大概只能获得50%的利润。因此有人说,服务商是未来真正的市场主宰,运营商就是“修马路的”。IBM电信事业部的副总裁DeanDouglas说:“3G时代,运营商要是仍然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网络运营商,它就会停业。运营商必须把自己看作一个消费性服务提供商。”国内的运营商已经看到了这点。中国电信提出要从传统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而中国联通把增值业务品牌“联通无限”改成“uni”时,就已经表示其决心,希望通过uni扮演“移动门户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内容运营商”的角色。中国联通公司副总裁李正茂曾说:“未来,如果运营商被挤到只剩下网络运营的任务,转化为NP(网络提供者),那么运营商纯粹变成了公共事业单位,就不会有高增长,不会有高利润。”李正茂还指出:“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这个方向是非常重要的。电信服务也要从传统的服务模式向TME模式(电信、媒体和娱乐)转型。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电信的思维定式或者界限,我们要开拓新的市场。”在2006年工作会议上,中国联通提出“十一五”总体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而中国网通也提出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努力把中国网通建设成为业务种类齐全、服务质量优良、网络运行稳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而此时,韩国的SK电讯已经成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对建立信息通信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带来值得后人借鉴的经验。SK电讯通过向“无所不在”的服务供应商的转型,在移动通信产业基础上积极涉足信息、娱乐、广电、金融、旅游等多种业务领域,通过挖掘新兴产业的新需求和创造新的增加值,通过将所提供的服务与无线互联网连接,逐步让使用网络连接现实存在的一切事物成为可能,把数字服务引至“无所不在”的新时代。由此可见,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成为3G时代运营商战略定位的共识。 2.在产业链上的定位 主导方向激发活力3G网络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数据业务为主打业务,以客户价值为传递中心,以网络为基础,以合作为业务提供的最主要形式。2G时代,运营商基本上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而在3G时代,运营商必须跟他人合作,共同创造价值。2G运营商主要经营产品,而3G运营商主要经营产品价值链。在2G中,竞争主要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在3G中,竞争更多的是来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在于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运作能力,而是主要来源于外部的合作能力。由此可见,3G时代,产业链各家的合作共赢将是取胜未来的关键。然而,3G的到来,也会对在2G时代形成的产业链造成冲击。在新的融合趋势下,主要提供信息内容的内容提供商将成为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力量和地位会上升,整个产业创造和获得的价值也将重新分配,移动运营商对整个产业的控制难度会加大。移动运营商必须意识到:靠网络下金蛋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去所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归自己,在未来却必须把一半甚至更多价值分给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运营商拥有网络,拥有客户,在2G时代,是产业链的核心。而3G时代,随着内容提供商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份额的提升,会不会撼动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呢?能否继续发挥对产业链的领导作用,完全取决于运营商的能力。运营商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除了继续做好技术、业务平台的提供和维护以及环境、秩序的管理外,还要整合各方的资源和内容。随着内容的海量增加,如果没有运营商的牵头整合,在收费的无线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使用时会感到无从选择。所以运营商要把控内容、审批内容,要做业务的组织者和内容的整合者。随着发展,预计国内3G增值业务的产业价值链将从完全开放的模式向半开放过渡,运营商要主导内容的经营和管理。运营商必须加强对内容服务商的引导。由于内容服务商对用户的理解远远不如运营商,而运营商如果不把这种用户信息传递给内容服务商,这就使内容服务商在设计业务、开发产品的时候不具有针对性,导致内容服务商闭门造车,其设计的很多产品并不是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来的。因此运营商必须加强市场指导作用,增强对内容服务商的互动作用。只有运营商和内容服务商处于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内容服务商才能有更多适应市场的设计。所以在3G时代,运营商必须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将业务合作的深度把握在可控的范围内,多方合作,调动产业链中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供优质的服务,摸索出一个多方共赢的盈利模式,3G产业链中各方才有发展的空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CP,运营商还要扩展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航空公司、铁路、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旅行社、宾馆、商场、餐饮、电影院、学校、卫生机构、政府等更广义的“CP”。传统的电信业务中,电信面向其他所有商业和公众用户提供单一的电信服务。而在市场化的趋势下,一部分重要的商业用户凸现出来,以其掌握的行业和市场资源成为电信企业的重要市场伙伴。数字本身是无边界的,数字化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同时,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和这些外部伙伴的合作,将极大地提高运营商业务的内在差异化。很多人预言,由于未来最能盈利的环节是内容,运营商将向内容行业进军。有人悲观地认为,运营商一旦涉足内容提供、运营,成为MasterSP,将极大地打击SP合作伙伴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产业链的活力。也有人认为,运营商有所为有所不为地解决部分内容提供问题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些靠SP的力量无法攻下的领域,运营商就可以去做;比如受音乐版权制约的无线音乐领域,运营商如果能够解决版权问题,就能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很多版权麻烦。无论如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实现多方的合作共赢是产业链建设永远不可丢弃的真理。 3.商业模式定位 加强服务合作共赢昔日互联网上的投资热潮,如今正在无线互联网上上演。几年前,无线互联帮助互联网走出严冬,众多的互联网站依靠投奔了无线互联模式下的“移动梦网”实现了盈利。而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WAP站点希望独立于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另立门户,再次对用户实行免费服务政策。过去互联网上的投资泡沫是否会重演,不敢预言。然而,我们能够看到免费WAP网站的发展,对现有的“梦网模式”的数据业务产业模式将有很大的冲击。过去,几乎所有的SP都聚集在中国移动旗下的“移动梦网”和中国联通旗下的“uni”两个封闭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中,将自己的各种产品放在这些平台上,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下载各种服务并为之付费,由电信运营商和SP分成。这种产业模式获得了早期的成功。2005年,独立于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免费WAP网站快速发展,免费内容大量出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拥有独立域名的免费WAP站点为11000家左右,2005年免费WAP站的流量已经占到了中国移动WAP总流量的89%,独立WAP网站用户占GPRS总用户数的40%多,对中国移动的GPRS流量收入的影响占到40%多。目前,免费WAP网站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纵然有些领先的网站已经获得风险投资,但依然在继续进行烧钱,希望通过眼球效应,通过广告盈利,短期内似乎还不现实。但免费WAP网站的出现,将对现有产业收入模式带来巨大冲击,而且在内容方面也容易失控。而进入3G时代,面对更宽的带宽及更领先的WAP2.0技术,运营商是否该开放互联网与移动梦网、uni的互联,如何和开放的互联网网站进行利益分成,是否只能重走像固定运营商那样只能收取上网费的道路?这也是如今运营商不得不思考的紧迫问题。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讲,面对这样的局面,要意识到产业模式走到了转折的关头。第一,运营商要冷静下来,深入分析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梦网”模式对于未来3G数据业务发展有什么样的瓶颈,对于产业繁荣有什么禁锢,直面问题,积极解决。第二,运营商虽然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但要进一步加强与SP的合作,同时加强对SP的服务,做好内容的引导,做好代收费工作,同时利用自身的营业网点、客服热线等渠道做好对SP的服务。第三,要进一步创建公平、公正的平台环境,让SP有施展能力的空间,真正以内容说话,加强内容的吸引力。第四,对于自身的无线互联网门户,打造更加清晰的用户端界面、更简洁的操作方式、更吸引人的用户体验、更合理的收费模式,吸引用户使用。不管商业模式如何变化,相信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共赢是不变的真理。4.对手机的定位:第五媒体应用革命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手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这一说法。虽然目前这个媒体并不成熟,但从长远来看,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电视会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手机媒体化必将带来一场应用的革命。随着3G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将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内容,一个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逐渐成熟。所谓媒体,就是能够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的载体。从功能上讲,手机在2G时代就具有这一特性了,短信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从而形成了特色的“拇指”文化,也促成了短信文学的诞生。到了3G时代,手机的媒体属性将进一步体现,逐步演进为一个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为一体的信息平台,成为内容丰富的新兴媒体。与前四种媒体相比,手机媒体有着自己的优势,手机的互动性、即时性和随身性是其最大特性。此外手机比电脑普及,比报纸互动,比电视便携。目前国内有超过3亿的手机用户,受众之广也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第五媒体是一个新的趋势,会给整个文化、媒体界带来冲击。“第五媒体”首先以一个跨媒体的形式存在,就是和其他四种媒体互补合作。目前,手机媒体的内容,多是来自前四种媒体。比如彩信/彩e报纸多是与传统报纸合作,优势互补,互相做市场。而其他媒体也常常借助手机的互动性,解决与观众、读者的联系问题,比如广播、电视的大多节目都出现了短信互动的观众参与环节,去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评选把手机媒体的互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颠覆了传统的娱乐模式。而互联网和手机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依存就更为明显。今后,手机媒体还将继续以这种跨媒体的状态长期存在。另外,手机媒体要想做成一个成气候的大产业,除了有来自传统媒体的资源和内容,还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要针对自己的宽带移动网络和小屏幕移动终端特点寻找有价值的、适合的应用。不能仅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简单复制,必须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内容。对于手机媒体用户来说,传统新闻放到手机上显得标题过长、内容过多,电视节目也不够短小。因此,针对手机屏幕小、网络速度有限、电池容量不足等特点,手机媒体要走个性化的精品路线,才能打造出适合手机用户阅读、观看的信息产品,用“好信息”获得“好价钱”。例如与唱片、影视公司等娱乐行业合作,打造通信广播融合时代的全新媒体,不仅包括现有的音乐、电影、电视剧,还包括游戏以及互联网门户,实现依托先进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将电视广播、音乐、游戏等通过一部移动终端提供。从长远看,3G时代是电信、媒体、娱乐、互联网、广电等行业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行业服务的不断深化,如金融、政务、商务、交通、物流等行业应用,另外,行业应用的服务前移,与大众应用交织在一起。横向方面覆盖不同行业,纵向方面会覆盖同一产业的方方面面。
此有人说,服务商是未来真正的市场主宰,运营商就是“修马路的”。IBM电信事业部的副总裁DeanDouglas说:“3G时代,运营商要是仍然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网络运营商,它就会停业。运营商必须把自
联网走出严冬,众多的互联网站依靠投奔了无线互联模式下的“移动梦网”实现了盈利。而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WAP站点希望独立于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另立门户,再次对用户实行免费服务政策。过去互联网上的投资泡沫是否会重演,不敢预言。然而,我们能够看到免费WAP网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