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定位_深度报道栏目

hacker|
122

文章导读:

结合深度报道的特点,怎样运用多样表现手法来实现对新闻事件深度的挖掘

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划以及标题制作

一、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这是深度报道必须进行选题策划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选题策划还以最佳效果为出发点,寻求符合自身价值定位的特质。在我看来,深度报道除了通常所说的新闻五要素之外,其“价值”特质还包括:

1、事实的独特性。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存在一种“新奇律”,越是个性独特、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其吸引“眼球”的兴趣就越是浓厚。尽管这可以在逻辑上被归类,但它不是过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复,必有其量的积累的显著性,特别是超越常规的突进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改变某些地域、人群的处境,留下事物发展的新记录;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3、对未来的影响力。深度报道中的事件除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影响,还对现存体制、规范、秩序构成冲击,引起社会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复性宣示。所谓重复性宣示,“是指最新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或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报道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为,意在明确宣示一种意图,其新闻眼不在事实的最初发生,而在已经发生的事实被延续这一时间点上,因为这个时间点的社会背景是新的。”[1]

深度报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视点新闻”,而从选题策划角度看,它的实现又有赖于“视点”的发现和“视点”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现为题材的甄别和发掘问题,后者主要是对题材的处理和思维方式问题。这里分别作出回答:

(一) “视点”的发现

即新闻源(信源)的发现和寻找。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第一类是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第二类是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第三类是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第四类是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第五类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六类是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视点”的发现,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发掘价值的题材的鉴别力。总体上看,“视点”的最终形成,是由题材的质量、记者思想的穿透力、受众的关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 “视点”的定位

根据记者的经验,“视点”的策划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开视点。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在日常报道中,由于时间、体裁所限,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二、新闻捆绑凝聚视点。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块是受众喜爱的最新消息的集纳,构成对一个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记录,体现新闻的本意,至于言论、访谈、相关事件链接、背景资料等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块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重大题材预设视点。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以《北京晚报》“每日视点”为例,国庆50周年报道,“每日视点”提前9个月就动手了,一组老照片、一个《寻找开国大典历史瞬间的人》的倡议,引起北京人的热烈响应,热线电话铃声不断,热心读者亲自送来照片,一个新颖别致的创意把50周年国庆的喜悦与激动早就播撒进读者的心。读者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也使整个报道不断被新的事件和活动引向深入。[2]

四、再度发掘创新视点。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杭州日报》推出的专事深度报道的视点新闻版曾再度挖掘嘉兴本地新闻,发表《怎么,猪也要吃兴奋剂?》,反映的是当地有一个地方40余人发生食物中毒现象,经公安部门侦察,是因为吃了米粉后中毒的。当地媒体也作了报道,但仅此而已,原因没有深究,似有难言之隐。“视点”记者了解到,原来这种米粉掺了一种叫“瘦肉精”的兴奋剂,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猪饲料里的。记者觉得这是关系到百姓菜篮子的大事,马上前往嘉兴采访,公安部门证实了这个事情,同时得知,这种饲料是萧山某厂生产的。于是记者又到萧山暗访,弄清基本事实后,又走访了有关专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有怎样的伤害。这篇围绕“瘦肉精”为中心的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浙江媒体的新一轮热炒。

你认为新闻的深度报道策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1、事实的独特性。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存在一种“新奇律”,越是个性独特、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其吸引“眼球”的兴趣就越是浓厚。尽管这可以在逻辑上被归类,但它不是过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复,必有其量的积累的显著性,特别是超越常规的突进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改变某些地域、人群的处境,留下事物发展的新记录;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3、对未来的影响力。深度报道中的事件除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影响,还对现存体制、规范、秩序构成冲击,引起社会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复性宣示。所谓重复性宣示,“是指最新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或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报道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为,意在明确宣示一种意图,其新闻眼不在事实的最初发生,而在已经发生的事实被延续这一时间点上,因为这个时间点的社会背景是新的。”[1]

(一) “视点”的发现

即新闻源(信源)的发现和寻找。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第一类是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第二类是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第三类是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第四类是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第五类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六类是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二) “视点”的定位

根据记者的经验,“视点”的策划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开视点。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在日常报道中,由于时间、体裁所限,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二、新闻捆绑凝聚视点。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块是受众喜爱的最新消息的集纳,构成对一个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记录,体现新闻的本意,至于言论、访谈、相关事件链接、背景资料等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块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重大题材预设视点。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

。四、再度发掘创新视点。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

2、题材范围

题材范围是指构成深度报道的诸多材料,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问题或现象等。

3、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宏观上的报道思想。它依赖于记者的时事观察、知识储备,以及记者对某一领域的独特的研究或见解。简言之,角度选择直接地表现为深度报道从哪一个“点”去做的问题。

三、选题策划与媒介机制

深度报道的组合规律和技术方式。

深度报道的组合规律和技术方式

深度报道是有别于一般资讯传递的特殊报道方式。所谓“特殊”,是指它处于不同的新闻参照系,有其特定的价值目标。正因为此,围绕自身的本体建构,它也相应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选题策划理念、方式和语言,并呈现在采访、写作、编辑乃至媒介运作机制的各个层面。

一、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这是深度报道必须进行选题策划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选题策划还以最佳效果为出发点,寻求符合自身价值定位的特质。在我看来,深度报道除了通常所说的新闻五要素之外,其“价值”特质还包括:

1、事实的独特性。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存在一种“新奇律”,越是个性独特、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其吸引“眼球”的兴趣就越是浓厚。尽管这可以在逻辑上被归类,但它不是过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复,必有其量的积累的显著性,特别是超越常规的突进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改变某些地域、人群的处境,留下事物发展的新记录;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3、对未来的影响力。深度报道中的事件除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影响,还对现存体制、规范、秩序构成冲击,引起社会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复性宣示。所谓重复性宣示,“是指最新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或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报道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为,意在明确宣示一种意图,其新闻眼不在事实的最初发生,而在已经发生的事实被延续这一时间点上,因为这个时间点的社会背景是新的。”[1]

深度报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视点新闻”,而从选题策划角度看,它的实现又有赖于“视点”的发现和“视点”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现为题材的甄别和发掘问题,后者主要是对题材的处理和思维方式问题。这里分别作出回答:

(一) “视点”的发现

即新闻源(信源)的发现和寻找。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第一类是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第二类是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第三类是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第四类是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第五类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六类是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视点”的发现,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发掘价值的题材的鉴别力。总体上看,“视点”的最终形成,是由题材的质量、记者思想的穿透力、受众的关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 “视点”的定位

根据记者的经验,“视点”的策划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开视点。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在日常报道中,由于时间、体裁所限,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二、新闻捆绑凝聚视点。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块是受众喜爱的最新消息的集纳,构成对一个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记录,体现新闻的本意,至于言论、访谈、相关事件链接、背景资料等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块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重大题材预设视点。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以《北京晚报》“每日视点”为例,国庆50周年报道,“每日视点”提前9个月就动手了,一组老照片、一个《寻找开国大典历史瞬间的人》的倡议,引起北京人的热烈响应,热线电话铃声不断,热心读者亲自送来照片,一个新颖别致的创意把50周年国庆的喜悦与激动早就播撒进读者的心。读者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也使整个报道不断被新的事件和活动引向深入。[2]

四、再度发掘创新视点。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杭州日报》推出的专事深度报道的视点新闻版曾再度挖掘嘉兴本地新闻,发表《怎么,猪也要吃兴奋剂?》,反映的是当地有一个地方40余人发生食物中毒现象,经公安部门侦察,是因为吃了米粉后中毒的。当地媒体也作了报道,但仅此而已,原因没有深究,似有难言之隐。“视点”记者了解到,原来这种米粉掺了一种叫“瘦肉精”的兴奋剂,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猪饲料里的。记者觉得这是关系到百姓菜篮子的大事,马上前往嘉兴采访,公安部门证实了这个事情,同时得知,这种饲料是萧山某厂生产的。于是记者又到萧山暗访,弄清基本事实后,又走访了有关专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有怎样的伤害。这篇围绕“瘦肉精”为中心的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浙江媒体的新一轮热炒。

五、逆向思维生成视点。媒体跟紧“热点”,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紧”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须抱着审视、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分析沉潜其中的意义。所以新闻界提倡“热新闻”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失去新闻的本真。以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媒介对事件的“随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热情而迷失判断的方向,以至受众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报道前无所适从,这就客观上会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报道的本质也告诉人们,惟有从正、反两方面告知实况,并有足够的理性和智力判断事态走向,这样的“视点”才可能是深刻的,并且会引起受众的更深入的思考。

二、一个公式: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

选题策划有没有规律可遵循?显然是有的。我们承认,新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题策划也是不断投入智力的创造性过程,但我们也认为,由于新闻运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某种新闻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种对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总结选题策划的“公式”就显得无可厚非了。

深度报道的内容和价值的定位思考,决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别于常规报道的操作套路:从内容上看,一篇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一个新闻作品的新闻题材、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能够推陈出新,而且对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有细化和深化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通常是一种版块式的新闻组合(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和组合文体深度报道只是在组合的方式上有差异),它一般都围绕一个事件、问题的核心展开,关键是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相关资料链接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根据这两个方面,一篇深度报道的完成,关键是对这个“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阶段,主要就是“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

不妨打个比方,媒体上的深度报道就如同许许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黄金,记者如同掘金人,怎样才能把这些黄金挖掘出来?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是:1、确定开采黄金的最佳路径(重要时段);2、圈定埋藏黄金的最佳地域(题材范围);3、通过最佳角度开采出含量最大的黄金(角度选择)。显然,这种思维方法具有科学和方法论意义。

随着深度报道的量的积累,一些善于思考的记者已经在理论上对选题策划作出总结。他们意识到,选题策划不仅仅是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一种系列方法的分级深入,完成对具有最高传播价值的新闻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策划贯穿始终,其执行人既是记者、编辑,还是新闻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从这个高度认识选题策划,就从单纯的题材发现提高到体制性新闻运作的高度进行认识,并由此总结出一种结构性思维模式。

《重庆晚报》记者陈兵对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总结的“公式”是:发现新闻 = 重要时段 + 题材范围 + 角度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公式,与其说它是一个“发现”,不如说是记者在试图寻找一种更适应媒体变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报道的“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这里的“发现”,实际上是题材策划,不妨透视这个“公式”:

1、重要时段

可分为大时段(即促成深度报道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和小时段(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性质的分类,大时段可以分为:季节性时段(因特定季节衍生新闻的时段,如节日黄金周、高考、学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时段(国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发新闻的时段,如政府官员引咎辞职规定、高考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等)、事件性时段(重大事件引发相关报道的时段,如彩虹桥垮塌引出系列热点报道)、灾难性时段(天灾人祸引出的新闻时段,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地震灾害等)、链接时段(外地、外国新闻与本地具有联动性质的新闻时段,如国外“红牛”导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饮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场对此的反映等报道)、活动性时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式新闻时段,如申奥成功、房屋交易会等)、热线时段(新闻热线等引出的新闻时段,如热线中反映学校暑期违规补课现象突出等)、显著性人物时段(知名人物动态或平常人物反常举动引发的新闻时段,如刘晓庆偷税案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等)。小时段是指新闻发生的具体阶段,相当于一个大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部分或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小高潮,如张君案件发生的各个时期,包括发生时期、审讯时期、审理时期、审判时期、执行死刑时期等。须注意的是,对于公式中的“重要时段”,应很好结合大小时段所表现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如果分离开来,“发现新闻”就不具有策划功能,深度报道也就不会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对于记者报道来说,“重要时段”的概念,其意义为:1)在时间上对新闻“视点”的发现给予提醒;2)对报道的切入时间予以认定;3)缩小搜索最高价值新闻的范围。

2、题材范围

题材范围是指构成深度报道的诸多材料,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问题或现象等。这里的“题材范围”,还特指记者分跑的“口岸”范围或采访某一专题所涉及的领域。

记者在日常报道中,通常会形成较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们应该对自己所分工的范围有一个全面了解,根据这种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建立并完善“题材范围档案”。在具体的实施题材策划时,一般采取“点线法”逐层分列出具体的领域,如对交通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就包括:大范围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索道、地铁等

→ 小范围的长途客车、公交汽车、出租汽车、高速公路等

→点上的各客车站、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运管局客运处等。对于某一专题报道,因往往是突发性的切入,则通常需要在采访前做预案或迅速作题材范围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张君案件之抓获时段的题材范围为例,包括:警方——警方发布、执行抓捕任务的民警、看守所动态、警方知情者;目击——现场目击者(直接目击、间接目击);相关对象——检察院介入动态等。记者脑子里越是储备较多的采访“线”、“点”,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内容。

3、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宏观上的报道思想。它依赖于记者的时事观察、知识储备,以及记者对某一领域的独特的研究或见解。简言之,角度选择直接地表现为深度报道从哪一个“点”去做的问题。

总体上说,这里的角度选择大体可以分三类:实用性角度、社会性角度和预见性角度。如交通采访,可以从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品种、质量、服务等竞争的角度做(实用性角度),也可以从企业与生活相关的经营模式的社会性、经济性思考角度报道(社会性角度),或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通为参照,着眼于未来交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预瞻性角度)等。角度选择是个深层次问题,它受到媒介定位、记者认识、读者关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这个公式,还需要综合起来理解。应该说,重要时段、题材范围、角度选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题材,就会有什么样的角度,这是事实决定方向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对时段、题材的选择是否正确、深入,都会直接影响角度切入的准确乃至传播价值。反之,对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处,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对时段、题材的选择与开拓。总之,越是准确切入,就越会缩短发现新闻的路径,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题材甚至是被湮没的题材。” [3]

三、选题策划与媒介机制

西方传播学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种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1、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3、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5、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这5种影响因素中,媒介从业人员是最微观层次的影响因素,意识形态是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而由媒介组织方式和日常工作惯例等构成的媒介机制则是“中观层次”的影响因素。他们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谓的“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4](p264.)

深度报道作为构成媒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直接受制于这些因素,而且其运作规则还隐含了这种“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以选题策划为例,属于中观层次的媒介机制就对深度报道这种结构化新闻操作方式影响深远,这主要反映在,选题策划不仅有意识形态的观念因素、记者的认识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媒介机制(如工作惯例、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等)体现其中。因此,选题策划从来不是个体性的主观臆想和人为设计,而是一种包括着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播出等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需要协调、整合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在媒介的实际运作中,选题策划是一个“谋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别是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灵活而高效的媒介机制运作,这就成了“组织策划”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报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体的实力和水准,所以任何媒介都会十分重视,通常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建立起快速反应和创意策划机制。以新华社为例,其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由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一般日常报道的组织策划由编辑室承担;第二层次,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由部领导和发稿中心负责;第三层次,特别重大的或者政策把关难度较大的报道由新华社总编辑室直接确定报道方针,有的还要请示中央。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宏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预见的,另一类是纯粹突发不可预见的。第一类是多数,他们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报道计划,调集记者组成前方报道组,后方由一位部领导牵头,部发稿中心具体组织有关编辑室落实,有些重要报道计划要经过总编辑室审批。总体来看,经过研究、策划组织、落实,可预见性重大事件的战役性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类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坚持24小时跟踪国际动态,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据其他新闻来源组织报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踪采访。[5]这三个层次的组织策划机制,相应地会影响“选题”的形成和质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选题策划,主要适用于题材比较重大、具有二度开掘潜力、可连续跟踪报道、规模大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性、组合性报道,以及新闻事件处于潜性状态可促使其向显性状态转化的题材等。并不是所有报道活动都需要耗时耗力地策划,更不能把策划滥用于所有报道。从本质上讲,“新闻炒作”就是盗用策划之名,将那些“琐碎、细小、空泛”、新闻价值不大的题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处理,其结果是破坏新闻舆论的生态,也必然影响新闻的公信度。

怎样做一个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这是深度报道必须进行选题策划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选题策划还以最佳效果为出发点,寻求符合自身价值定位的特质。

扩展资料:

内容深刻性

充分延伸和拓展6w的要素,注重6W中why ,how 的要素

when: 立足此时,追溯既往,推测未来。

where: 立足现场,左右延伸,纵横兼顾。

who :立足事实,追踪采访,涉及相关。

what : 立足此事,搜集情况,报道细节

why : 立足直接,分析横向,追究纵深。

how : 分析意义,注重结果,预测未来。

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

选择显著的新闻事件

(1) 准备报道的事实读者是否关心,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关系到多少读者的利益。

(2)新闻性强,事实包含多项新闻价值。新闻性较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报道。

(3) 事实内部是否包含复杂的关系。内容比较单一的事实也不适合做深度报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深度报道

什么深度报道主题

深度报道是新闻宣传的支柱工程.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是决定深度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主题定位的准确性、新颖性、深刻性又与作者的思维方法关系极大.要搞好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就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局部思维、微观思维到整体思维、宏观思维的转变;从单向思维、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系统思维的转变;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

目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典型栏目有哪些?国内和国外的

编辑的工作性质更复杂,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一个优秀的杂志编辑,要了解什么呢?

首先,编辑必须完全清楚自己杂志的定位。相对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基本是小众媒体。能让所有年龄背景的人喜欢的杂志梦里才有。所以,编辑了解自己的细分市场。比如《财富》始终坚持自己固定的读者群——中高级经理人,深度报道大企业,大新闻和大人物。当然,这样的读者定位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时是定量的)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为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杂志的编辑思想和风格。不少国外的好期刊每一期都有读者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分析读者的反馈。世界在变,读者也在变化,编辑的理念也要随之改变。优秀的杂志,永远都知道如何去适应读者。

其次,一本好杂志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财富》追求的首先是报道的权威性,同时突出商业新闻中激动人心的一面。他们有一句口号:商业是文学、是戏剧。所以,好的编辑在组稿、改稿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记者的个人风格,还要确保文章的风格与杂志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那么编辑们有哪些具体工作呢?他们要确定报道的内容,以及用什么方式去报道,也就是报道的策划。同时要考虑的因素是区别于竞争者。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杂志编辑不要过多追求独家新闻。因为提倡抢新闻,运作不当,难免会出现来源于记者的不实新闻,这对杂志而言是致命的。杂志没有必要将时效性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而是要力争自己的报道经得相对于报纸而言更长时间的考验,这就应该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文字和图片的质量、以及图文有效的结合等方面综合考虑。

其次,编辑还要懂得如何培养杂志在同行业中的特殊地位。比如《财富》杂志坚持做 500 强栏目,并一直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而奠定了权威地位。它现在既为杂志带来了的品牌效应,进入 500 强也成了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要想描述自己的综合实力,你只要说,是全球 500 强,还是美国 500 强,还是中国 500 强就行了。《财富》已经为你定好了标准。这就是品牌的作用。

再次,编辑还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如何让读者接受一篇长长的深度报道?读者要看精彩的文章。编辑要把记者的文章加工成精品。所以《财富》把新闻报道提升到文学和戏剧的高度。对一个传统的记者和编辑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富于挑战的角色转变。记者要是好的writer,编辑的基本功之一是rewriter。他们要能把通常是枯燥乏味的财经报道变的读起来激动人心。

第四,好的编辑必须时刻树立竞争对手的概念。随时要考虑的问题是:这则新闻竞争对手是怎么报道的?为此我们会放弃或是重新来做本来已经做好的文章,原因就是要区别于我们的对手。好的编辑应随时关注竞争者的动向,学会写竞争对手研究报告,充分了解他们的动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最后,作为杂志的编辑,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人。时代在变,读者变,编辑如果不变,注定要淘汰。和企业一样,杂志业中的百年老店也寥寥无几,绝无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成功之道。如果说有什么能有助于编辑生涯基业常青的话,那就是终生学习

增强三种意识提高编辑水平

报业的市场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对采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除了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创新编辑理念,增强策划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力求编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美版面。

一、增强编辑的策划意识。从传统意义上说,编辑就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换言之“成稿加工”就是编辑的任务。然而,现代编辑的内涵应该更深,绝不能囿于“成稿加工”,而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运筹和创意,编辑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夫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编辑的策划不仅仅表现为编辑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报纸及版面栏目规划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体现了在宏观文化背景下编辑对策划对象的思想引导。

具体地说,编辑的策划主要有三种。

一是栏目策划。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因此,编辑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如在“商贸资讯”版面,“商贸时评”栏目根据商贸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刊发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文章,并增加刊发的密度,增强了报纸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二是选题策划。要将版面和栏目办出鲜明的个性,编辑要根据版面的定位,并针对自己的读者对象,作一些选题策划。编辑的选题策划要求编辑胸怀大局,站在有利于做好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的高度,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出发,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凸现新闻价值,并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孤立的现象中总结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敏锐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如义乌市场是全国商品市场的窗口和晴雨表,极具典型性,因此,透视它的发展趋势,对小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乃至于经济学者了解并研究商品市场及整个商贸业的走势都具有积极意义。对此,去年下半年,商贸版面策划并刊发的“中国小商品城优势行业透视系列报道”,收效较好。

三是组版策划。编辑将各类稿件组成一个版面时,也要予以创新,因为不同的稿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效果就不一样,经过编辑精心组合的版面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远远超过原作各个单体的总和。如1月18日,8名自行前往伊拉克务工的中国工人在伊遭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这一事件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1月19日,新华社有大量有关这一事件的消息,在编辑时,我选择了中国领导人关心伊拉克被挟持的中国公民安全、商务部提醒出国经商务工人员注意人身安全、家乡人民万分焦急等四则具有代表各个方面情况的稿件集束刊发,效果较好,也避免了雷同。

二、增强编辑的读者意识。读者的需求是报纸生存的依据。《浙江日报》原总编江坪说:“心向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办报的出发点与归宿。”作为“新闻产品”推向市场前的最后加工者,编辑与读者离得最近。因此,为使新闻稿件能够“钩”住读者,让读者乐于阅读,这就要求编辑心中时刻必须装着读者。在选稿时,就要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以读者的需求作为取舍稿件的标尺。同时,要运用编辑手段,努力提高稿件质量。

首先,在改稿时,要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拎”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其次,要增强文章的“易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读者的选择意识越来越强,在编辑时要想办法方便读者阅读,从而吸引读者。如在编辑篇幅较长的稿件时,可以采取在文章的前面加一段提要式的引言,增强导读功能和阅读兴趣,同时,给文章加小标题,以方便阅读。

三、增强编辑的精品意识。报纸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修改到版式的设计是否精益求精也是决定报纸质量一个重要方面。

我认为,在内容上,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予以精选,从大的方面讲,首先是注重头条的选择,要不拘一格选头条。其次,一个版面力求选一张新闻姓强、构思独特的好照片。第三,要注重编辑质量,努力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如要注重标题的制作,努力克服一般化的倾向。

在形式上,要注重版式的设计。纵观国内报业,目前市场竞争力居前或发展势头很好的报纸,绝大多数有一个能充分体现报纸风格的版式。如充分运用黑白艺术显得浓眉大眼抢人眼球的《北京青年报》富有个性等。因此,在设计版式时,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合理运用线条等,美观大气。

另外,精品意识还要求编辑杜绝差错,包括人名、地名、错别字等。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21 下午 08:46:42

    的精品意识。报纸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修改到版式的设计是否精益求精也是决定报纸质量一个重要方面。 我认为,在内容上,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予以精选,从大的方面讲,首先是注重头条的选择,要不拘一格选头条。其次,一个版面力求选一张新闻姓强、

  • avatar
    访客 2022-07-21 下午 11:58:56

    出等)、显著性人物时段(知名人物动态或平常人物反常举动引发的新闻时段,如刘晓庆偷税案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等)。小时段是指新闻发生的具体阶段,相当于一个大系列报道中的一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