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1、委中委阳的准确位置在哪?
- 2、膀胱经的下肢部腧穴定位分别是?
- 3、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 4、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
- 5、膀胱经位置图
委中委阳的准确位置在哪?
1、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2、委阳穴
委阳穴位于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 在股二头肌腱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有腓总神经经过。
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委阳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阳。
膀胱经的下肢部腧穴定位分别是?
足太阳膀胱经
--顾皓量--
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
4.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5.病机分析: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本经受邪,则恶寒,发热,鼻塞,鼻衄;膀胱经之脉上额交巅络脑,邪气随经上逆则头痛;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奈窝,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窝后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经气不利,则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气化失司,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6.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7.常用腧穴,左右共67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 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 天柱大杼风门 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 神堂 譩譆膈关魂门阳纲 意舍 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 足通骨 至阴
穴位名称: 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左右共134穴。
穴位名及定位如下:
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攒竹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五处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承光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通天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络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玉枕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大杼 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 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心俞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督俞 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膈俞 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俞 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关元俞 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小肠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膀胱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中膂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白环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上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次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中髎 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下髎 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会阳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承扶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殷门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浮郄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委阳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委中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附分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魄户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膏肓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神堂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意嘻 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膈关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魂门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阳纲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意舍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胃仓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肓门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志室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胞肓 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秩边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合阳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承筋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承山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飞扬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
跗阳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昆仑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仆参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申脉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金门 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京骨 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束骨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通谷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至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
足太阳膀胱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阳肾经。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膀胱经位置图
1、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扩展资料:
穴位介绍:
睛明
1、【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2、【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3、【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4、【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5、【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足太阳膀胱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左右共134穴。穴位名及定位如下: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攒竹 在面部,当眉
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