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长角色定位与办学理念_校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hacker|
100

文章导读:

现代校长的形象怎么定位?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向广大中小学校长提出了一个新的严肃的课题,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一位现代校长的形象定位。形象作为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权威的真正内核。任何领导者要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除了要运用好自己的权力外,还要在全部领导过程中,重视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如何定位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

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曾经说过:“没有与世界先进潮流合拍的教育理念没法当校长;没有丰富的德才学识和博大无私的胸怀当不了校长;没有抗挫折、耐劳作的坚韧精神和在矛盾困境中奋斗不息的思想准备,绝对当不好校长” 。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说,校长是个领跑人。首先自己要跑的快。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必须比别人跑得快跑得比别人远。这就需要有过人的综合素质,需要过人的精神状态,需要比别人的思想更超前,更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在一个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即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校舍、设备、教材、资金投入、师资、教育方针各方面的条件具备以后,校长便是决定因素”

。由此可见,校长在学校中所起的作用,而校长自身的素质在引领学校的发展中也是关键因素。

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校长一定要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学习当然就要在这些方面下苦功,不然,我们天天看书学习,没有针对性,只是随意看看,虽然开卷有益,但是取得的效益就非常低下,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为此就要在最缺少的方面下功夫,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科学积累,培育发展的“沃土”

。科学积累,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时时接受优秀文化滋养,终生与书为伴,与时俱进。学校对教师读书要作出规定,如阅读经典教育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文集》、《爱心与教育》等,通过阅读经典,提高教育境界和理论素养。第二,科学探索,推进素质教育。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特色化办学探索,这个方向不能错。在教育规律指导下,办个性化教育。要发扬创造精神,走校本发展之路。第三,科学经营自我,追求最佳效益。学会经营自我,是科学经营学校的基础。校长是学校各类资源的经营者,经营是否科学,决定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成败兴衰。要坚持做到:一是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把自己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二是科学摆布个人学习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做到互相促进,以学促管,在管中学,共同提高。三是科学分配个人时间,增加有限工作时间利用率。总之,短线工作要抓,长线工作也要抓。如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建设,一般规定时限性不长,要集中力量完成,不能搞成马拉松尾巴工程。如教师队伍建设、教研教改、教育教学质量等,这些工作周期长,见效慢,但恰恰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校长在顺境时要抓,逆境时也要抓,我们干几年要抓,干一年也要抓,急功近利是干不好教育的。

二、读懂教师,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稍懂教育的人都会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因为,能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校长,核心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就决定了,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导,校长要始终为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要尊重教师,要以博大宽厚的人文情怀,增强对人才的亲和力和创新的宽容度。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认为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不断给教师队伍注入激情。衡量一个学校有没有活力、后劲,可以有许多视角,许多指标,但有一个很直观的标准,就是看这支队伍有没有激情。我们深入一个学校,接触到学校诸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看看他们工作,听听他们谈话,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的人们工作状态怎样,工作成效如何,发展前景好不好。教育激情写在人们的脸上,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中,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有激情,则有业绩,有希望;无激情,则平平庸庸,死气沉沉,前景黯然。

加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先天不足有关,但后天管理跟不上也是事实。

三是注重以人为本,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过多的硬性管理制度在小规模的学校,显得僵化、死板,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更适合于我们农村学校校情,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有它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更看重自己的“名”

,更看重管理者对自己的“情”

。动之以“情”

,主要是发挥管理者的非权利因素,与教师建立深厚的友谊。但别误读了“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在我区财政学校经费投入相对充裕的今天,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硬件,而是“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学校“软实力”最集中、最典型地凝聚于师资水平,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三、培养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质。学校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就是抓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要真正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从最基础、最细小的工作抓起。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总体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养成教育的目标定格为:“三好”

,即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学校要从立规范、求实效、抓合力三个方面着手。如何立规范定标准是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本着贴近生活、小处着手、实践积累的原则,从“近、小、实”三字切入,要求学生具备十个基本行为习惯:会吃饭穿衣、会洗漱洗脚、会走路排队、会问候让座、会说普通话、会写规范字、会阅读观察、会学习健体、会助人求助、会劳动环保。同时,要求教师注重十个基本行为习惯:遵守校规校纪、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辅导、规范用语用字、言语文明得体、管理爱护学生、善于交流合作、勤于学习反思、注重言传身教、坚持廉洁从教。求实效就是要从课堂、课程、课外“三推进”

。抓合力即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依靠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还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习惯的养成,看似容易,坚持下来形成习惯,铸成素质并不容易,作为我们真正有志于从事管理的校长,必须坚持下来,持之以恒。

四、重视安全,为师生保驾护航。

只有有强有力的安全管理作保障,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校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让每一个孩子们安全健康成长,永远是我们第一和首要责任。安全工作做好了,学校有一个稳定的秩序,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学校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学会必需的生活生存能力,这对孩子终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学校的重要任务。落实校长负责制、分管领导主抓制、教职工一岗双责制、首遇负责制等一系列制度。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校长要常抓不懈,分管校长要集中力量抓;第二是形成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机制。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效明显,社会认可。但与此同时,校长们由于抓安全工作力度大,投入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抓教学质量的问题。作为校长,要抓的工作很多,必须统筹兼顾,任何重要工作说到底都应该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中心的,因此,各项工作只能促进教育教学,而不能冲击教育教学这个中心。

大学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大学办学第一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大学为谁而办,为追求什么而办,以及应该怎样办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与目标追求。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它不仅支配着校长的办学行为,对教师、员工、学生都具有目标引导和行为激励等功能。一个称职的现代大学校长,必须有一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大学办学规律、适应本校校情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系统中,“以生为本”应该是第一理念。

一、以生为本的内涵

本者,根基,源本也。以生为本,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大学是因大学生而设,办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没有大学生,就无需大学教师,无需各种设备与设施,无需各种管理和服务,从而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大学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机构,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场所。

其次,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关键在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而学生的质量与特色又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对象上讲,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从内容上讲,既包括个性发展,也包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基于个性差异基础上的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等方面的发展。良好的个性是独特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协调发展的结果。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体力、智力、活动能力与道德品质诸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统一性要求,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失去特色的同模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失去方向的畸形发展。从时间上讲,既包括现时发展,也包括未来发展。现时发展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得到的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体力、智力、能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发展。未来发展是指着眼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得到的发展,也就是学校不能只求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能只教学生“适应”,更要教学生“创新”。现时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未来发展是现时发展的目标。总之,促进学生发展从整体上讲,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每一方面现在的发展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本。教学工作要认真研究和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尤其是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思想状况,特别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灵困扰与价值冲突,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困难,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难;要让学生享有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与选择权。

二、以生为本的依据

第一,是传统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本自由”的命题,要求通过和谐的体育、德育和智育来促进学生理性的发展与体魄的健全。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由、解放个性不仅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反对神权的思想武器,也成为人文主义教育家改革教育、解放儿童的思想动力。18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教育”,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发展起来的儿童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人。19世纪,两位著名的大学校长纽曼和洪堡虽然在大学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但在大学必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坚持自由教育的认识上却极为一致。在知识经济兴起、知识产业迅速发展、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与社会流动却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与不断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了。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弘扬。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并首次对人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历史的分析。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马克思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就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包括个性发展与主体性的弘扬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们还认为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总之,教育只有促进人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

第三,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唤。知识经济与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世界各国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认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厚基础,包括深厚的人文底蕴、广博的科学素养、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功底;二是强能力,包括很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三是高品格,包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与合作精神以及鲜明的主体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四是有特色,包括知识的特色、才能的特色、兴趣的特色与方法的特色等;五是善创新,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超常的创新思想与综合的创新能力等。新时代的要求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武汉大学最近就大学生的质量问题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六重六轻”的现象,即重成才教育,轻做人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重继承教育,轻创新教育。总之,对大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关注不够。武汉大学也就大学毕业生的质量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是: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文明修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术视野、外语水平、身体素质相对不足;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心理素质、自知之明绝对不足。一份对北京23所大学6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随着年级的上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呈下降趋势。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状况,不少学者提出应该反思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生视为亟待被点燃的“火把”,而不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要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而不能以继承为本位,培养学生的依附性人格;教育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会”,而应该是教学生“会学”。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天津大学提出了“注重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的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东北师大倡导“尊重的教育”,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人性,目的在于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一种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南京大学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强调尊重学生意愿,注重因材施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提出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改革育人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以生为本的实施方略

第一,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不仅要把学生造就成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和个人就业需要之“才”,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人”。这种人是崇高理想与务实精神统一的人,既能胸怀天下,以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为己任,又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件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这种人是自我实现与报效社会统一的人,既有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现实精神,能把未来的职业理想建立在社会需要而自己又能胜任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这种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务实的求真态度,又有广阔的精神视野、完美的人格追求与深厚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是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统一的人,既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和自我表达、自我完善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人是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统一的人,既能认识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个性,又能正视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个性,同时能肯定和培养许多合乎时代要求的共性,能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种人是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统一的人,既有良好的体质、丰富的想象与顽强的斗志,又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与创造性的思维。

第二,要构建适应学生差异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知识经济兴起的时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小批量、多花样、高质量的生产才能使产品竞争致胜,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在向着这一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昔日激烈的升学竞争正在转向学生的择校、择专业,甚至择课程的竞争。为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是提炼基础课程.突出知识点,使之结构化、简约化,以适当压缩课时;二是提高专业课起点,内容精练但能反映科技与学科发展的前沿;三是开设通识课程,促进文理渗透与学科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四是扩大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尽可能为学生形成自己满意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五是增开科研活动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六是加强实践课,突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三,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优化的模式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在培养目标,包括规格、层次、类型的多样性,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培养途径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上。总之,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方面发展。二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上,是从只重视专业素质向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并重转化;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是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原来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与内容结构体系,实现学科综合、知识与能力综合;体现在教育方法上,是教学计划的灵活安排,启发式、辅导式、探索式、讨论式、视听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特色性。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学校办学的特色性表现在能客观地分析社会需求,能准确地评价自身的条件,合理地进行专业定位,使专业设置具有特色;能充分发挥本地、本校、本专业的优势,充分挖掘潜能,在课程设置上或能弥补他人之不足,或能独辟“新”径填补某些空白,使课程开设具有特色;能因时、因地、因人(学生)制宜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评价体系与管理制度,使教学与管理具有特色;能多渠道招生,多形式培养,学生能多方面发展,最后能多门路就业,使毕业学生具有特色。

第四,要探索并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管理制度。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对学生单向要求的“规范性”制度,其特点是群体管理、统一要求、单一模式、学生被动使用学校的资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学校与学生双向要求的“约定性”制度,其特点是个体管理、分类要求、多种模式,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和使用学校的资源。这一套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根据条件,逐步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制,以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二是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实行班级动态管理制,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按专业划分的固定的自然班进行管理的制度,代之以按课程划分的动态的教学班进行管理的制度,以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三是完善学分制,即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学分作出必要的质与量的规定,对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学分;四是实行弹性学制,对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允许其提前毕业,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者,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五是实行主辅学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辅修课程、辅学专业,攻读双专业和双学位;六是实行导师制,对优秀学生配备导师,对有创造潜能的学生给予特殊培养;七是有条件的大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本-硕连读”制;八是改革考试方法,实行课程重修制,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技能操作、笔试、面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修有关课程;九是按照多样化的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制和跟踪调查制。

第五,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教学自由的校园氛围。过去,从强调学校影响、教师职责的角度提“教师是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强调“教育终身化”、“学习个性化”的今天,则应明确提出“学生是主体”的理念。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强求一律的规训,没有“齐步走”的要求,只有师生相互的尊重、平等的对话、自由的讨论;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遵循着“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原则,教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学者学而不厌、孜孜以求,课内课外都充满着和谐与温馨。与此同时,还要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关系。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为学生分忧,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最佳的服务。

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思路是“研训一体,校本研修,网络支撑”。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在校本研修中的角色是第一要素。校长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校长要深刻理解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实质,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促进本校校本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长要从事与校本研修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就应当理解和认识校本研修。什么是校本研修呢?校本研修就是行动研究、行动学习。它是以问题为牵动,建立学习研究体,通过反思、体悟、研讨,使全体教师得到共同发展。这种行动研究是自主式的,其目的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组织,产生共同的愿景,从而形成学校文化、学习文化。校本研修包含着两个关键性概念:校本和研修。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研修则包含着“在学校开展研究活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行为的反思与调整” 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在充分理解校本研修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应找准自己的角色。我认为,校长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角色定位。

一、校长是校本研修的决策者

因为校本研修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学校的校本研修作出决策。所作决策要恰当、清晰,应该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同,这是保证校本研修决策落实的基本条件。

首先,决策要恰当。恰当来自于教师的定位,来自于学校的发展要求,来自于学校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小学的研究活动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以所谓的创新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不能以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成果。这就需要校长要从学校发展的要求、教师面临的问题提出恰当的校本决策。

其次,决策要清晰。一个决策如果不清晰是很难实施的。所以,校长在决策中首先要明白校本研修是什么,研修活动有哪些,校本研修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关系等等。研修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的,是以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来呈现的。校长的决策要把研究、培训和自修汇总在学校整体发展之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策,才能清晰地反映学校的实际及教师的实际,也只有这样决策才能实施下去,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再次,决策要认同。校本研修活动必须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同。所以校长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办学理念出发,从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把校本研修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具体操作的一些决策性措施。

二、校长是校本研修的执行者

校长在校本研修中要一身兼二职,既要决策也要执行。校本研修的顺利实行,离不开制度作保障。校长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应是制度的执行者。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对本校校本研修计划的制定、研修形式的确定、研修内容的认定,研修机制的形成,研修网络的建立、研修目标的考核等作缜密规划,这都需要校长亲自去落实。同时校长也是校本研修过程的执行者,例如:让教师接受培训,校长首先要接受培训;让教师写东西反思自己的经历,校长也首先应该考虑自己。教师是研修的主体,作为一校之长,应在活动中,表现为率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自我总结和反思,促进自身教学素质与质量的提高。

三、校长是校本研修的引领者

落实校长第一责任人要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校长应给予引领、管理、唤醒,使学校形成一个学习氛围,使全体教师都主动学习、自主地参与研修活动,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需要校长具有强烈的研修意识,从而引领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修过程中来。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校长应该走在前列,要对校本研修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校长才能够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实现理念上的引领,引领教师深入理解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实质,只有校长和教师都清晰地认识了校本研修,才能实现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校本研修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即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是随机出现的,但以问题为中心不能有随机性,要规划好。它的历程:一是确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必须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个人;二是要有诊断,在专业引领下的与教师教育发展的个人标准有什么差距。三是制定规划。包括学校的校本研修规划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规划之后才能有行动。这种以“行动研究问题——研讨反思——提升” 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校长的适时引领。校长要比老师站得高看得远。对于研修所涉及的资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要有所思考。只有这样,在研修过程中,校长才能真正起到引领者的作用。

四、校长是校本研修的合作者

校本研修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校长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合作者的姿态上,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态,要与老师一道破解研修中的问题。校长始终要将教师当作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是校本研修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要认同与教师合作,一起发现问题,确定研修主题,共同制定方案,开展相关的研修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当研修活动面临困惑,遭遇挫折时,校长要给教师以宽容、理解、鼓励,引领教师破解难题,突破瓶颈。校长也要给教师必要的资源,如时间、经费、场地等,并通过评价、激励等手段让教师们围绕主题进行交流,由此形成校长与教师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的平等关系。

校本研修是推动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更是每一位校长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作为校长,只有在校本研修中定位清晰了、恰当了、正确了,才不至于错位,也不至于不到位。这样才能够扎实有效的开展校本研修工作。

为什么现代校长的角色应当是学校经营者?它包含了哪些含义?它与企业经营者的区别何在?

1》经营是指对基层组织发展和工作的筹划与管理,与单纯的管理不同之处是经营的主体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可以为经营对象的发展做出重大的决定;而管理更多只主体受人之托按规定对对象进行运作。现代校长应当成为经营者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不仅仅受托于国家来管理学校,由于国家下放部分权利,他们拥有部分办学自主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决策。学校经营,就是经营自己的品牌、质量、教育理念。教育品牌与其他品牌一样,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追随度和忠诚度,具有良好的质量信誉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2》含义:一是校长是教育战略家,具有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与思路。二是校长是联系上级和学校工作的中介,具有较强的理解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协调与上级关系的能力。三是校长既要把握学校组织的全部复杂工作,又要运筹帷幄。

3》区别:企业经营者尤其是非公组织的经营者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全,而不像学校那样受到政策、资源的限制较多,并且要在上级贵的那个的范围内开展工作。虽然经营学校需要借鉴经营企业的一些;理念和具体做法,但追求的目标是有本质的区别。经营学校的是师生发展的最优化,都要不管是学校形象的塑造、发展的规划、课程资源的整合、经济效益获取等,都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而经营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如何成为一名现代型的小学校长

(一)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一是政治理论素质。政治理论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校长作为教育事业的基层领导,首先要讲政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必须熟悉教育政策法规,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通过系统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政治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行为上的盲目。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指导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一个校长,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就很难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更难以做到正确贯彻执行。

二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德,即思想品德或道德观念。主要指人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德是为政之基,中国历来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个人品德,把德当作为官、为人的关键和核心。古人常说:德而无才近于愚人,才而无德近于小人。德才兼备历来就是选拔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德与才相比,德又是第一位的。这里所说的德,对领导干部而言,除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外,还包括党性修养、理想追求和思想境界三个层面。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校长的表率作用、骨干作用、组织领导作用变成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因此,作为校长就要不断强化党性修养,以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用高尚的品德团结和感召班子成员与教职工,调动工作积极性,从而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校长的职业特殊性就在于其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是管理老师的人,这就要求校长自身要具备较全面的文化知识修养,做到学深为师、品正为范。学校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场所,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作为校长就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管理知识,特别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及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晓一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生活的知识,并能够借鉴变通,举一反三,熟练运用。在知识结构上,校长应该是多元化、综合型、精通各方面工作的通才。只有具备较高的知识修养,才能形成校长的领导魅力、说服力和个人威信,为校长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文化知识修养,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坚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增强底气,陶冶雅气,涵养文气,从而形成果敢精练、温文尔雅、为人师表的独特气质,成为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现代校长。

四是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校长的最重要的资本,这主要反映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上。在学校工作中,校长的首要职责就是管理,首先要对学校的发展做出宏观上的战略性定位,在决策中要有远见卓识,能够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校长与班子成员及教职工的关系,通过思想教育、感情沟通、工作交流等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校长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校长至少要精通一至两门学科的教学业务知识,并对其它相关学科也应该做到基本了解,能熟练地运用教育规律,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始终抓住教育教学这一核心工作,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五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总负责人,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学校安全压力大,经费紧张等因素,往往导致校长的心理负担过大,精神上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耐挫度、耐受度。首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中要充满激情,以奋发有为的状态积极应对挑战,把各项工作做到前头,以减轻工作被动、工作失误带来的压力。其次,要善于排解不良情绪,学会用豁达大度的心态,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始终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处变不惊。第三,要有坚强的意志。面对繁重复杂的工作,要认清方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敢于解决难题,敢于承担责任,在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第四,要有宽阔的胸怀,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名利观、政绩观,正确看待得失,不斤斤计较,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教育事业重如山,多讲奉献,少求索取,以忘我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优良的作风,投身到学校工作中去。

(二)牢固树立六种意识

一是大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一方面,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校长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政策,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要服从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在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创造性地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校长承担着兴教一方、服务育人的职责,应正确处理好学校与镇乡政府、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以出色的工作服务大局、支持大局、维护大局。同时,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上,作为一个现代型的校长,还要把学校教育放在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摒弃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浮躁情绪和坐井观天的狭隘思想,以先进的理念,开放的心态和超前的意识,积极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二是服务意识。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学校作为公共资源,其社会功能就是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对学校来说,其办学主体就是政府,是人民,校长就是党和政府的委托管理人。因此,作为校长首先要弄清楚谁是学校的真正主人,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宗旨观念,尽职尽责地把学校办好,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三是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的发展靠什么?靠质量。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社会效益的唯一标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核心竞争力是看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评价它的根本尺度,就是看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市场机制下,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教育内部也存在着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就是教育质量。当然,这里所说的质量,并不单单是指考试成绩,而是指一个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品位、教学实绩、教师素质、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作为校长,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理清教育质量是核心,其它工作是保障的工作思路,全心全意抓质量,聚精会神谋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是一个现代型校长应具备的意志品质。新世纪新阶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提高,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勇于和善于根据教育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继承传统、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当然,创新并不是冒进,也不是拿来主义,必须在解放思想中明确目标,在改革创新中寻求突破,必须在立足自身实际、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通过改革推进工作,加快发展,把学校办得有特色,有大气,有品位,充满活力与张力,享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

五是规范意识。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而初等教育则是规范教育。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我们不能一提抓质量,就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文化考试成绩。我们要严格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特别要强调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办学要规范有序,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向教学管理要质量,切莫以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而追求所谓的高质量。

六是品牌意识。这里所指的品牌,主要是指学校特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竞争的核心是特色的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每所学校在创特上都有较好的基础,要认真梳理一下,培育各自特长项目,做大做强。如我们南苑小学的书法教学特色,已从一项教育特色,演化为一种学校文化,他们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高尚的文化人。当我们点及某所小学时,绝对不以其文化考试位次而闻名,而是以其不同凡响的特色品牌而著称。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都要认真反思,你们的学校特色是什么,你为此作了哪些努力。我们的学校是规范加特色,我们的学生是合格加特长。要让我们的特色项目更完善、更彰显、更亮丽,使之渐成一种成熟的文化。

(三)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意志、品格在工作中的体现。学识和能力是有区别的,学识渊博并不等于能力高强。学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学识的转化。作为现代型的校长,应具备多种胜任工作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应至少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校长是学校管理队伍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主心骨,其职责就是通过洞察全局、正确决策、组织、调度、协调各方来保障工作的规范健康有序开展。驾驭全局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决策能力。校长的领导过程主要是实施决策的过程。当机立断的决策既是校长取得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又是衡量校长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是一个领导者聪明才智的体现,也是班子集体智慧的体现。在实施决策过程中,校长首先要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对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及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快速做出反应,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因果,预测趋势,及时拍板。当然,这种决策不是个人的独断专行,应集纳班子集体的意见,善于倾听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在梳理归纳分析、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的准确判断。科学的决策应该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科学民主的基础,既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利益,又代表广大教职工的利益,既有现实的实效性,又有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组织能力。有的校长对学校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他班子成员或袖手旁观,或退避三舍,各项工作推之则动,不推不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组织能力。校长要善于激发内部活力,机制创新,把班子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从而形成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协调能力。协调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对学校工作而言,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工作步调不一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等方面,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或妨碍着全局工作的进行。校长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协调上下,平衡左右,综合权衡。具体来说,一要协调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在工作上取得支持。二要协调好与副职的关系,充分调动副职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三要协调好与领导集体的关系,当好班长,不当家长。四要协调好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科学管理的能力。现代管理认为,所谓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的有利因素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向管理要质量,以科学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管理涉及多个方面,要抓住关键,做到刚柔并济,宽严有度,稳而不僵,活而不乱。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的核心是人,因为人是管理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科学的管理要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着力点,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树立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在校内营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氛围,关注并尽可能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积极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教职工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不断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吸引力。二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制度不是挂在墙上看的,最重要的是落实,使之真正发挥作用。人是有惰性和缺点的,单凭人的觉悟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真正落实了,才能形成良好的机制。三要注重管理方法。统筹各种管理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确保重点工作和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是一位校长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一个学校平时工作的一种考验。近几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集中反映在安全方面,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轻则纪律处分,重则追究刑事责任,对整体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以致有人惊呼当官已成高危职业。当前,对于学校来说,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安全、收费、招生等引起的纠纷及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上访、闹事等方面,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给全局工作造成被动,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应对突发事件,贵在把平时工作做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工作上不能松懈,不能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查漏补缺,只有功夫下到了,工作做细了,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工作不出现失误,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偶然。事实上,偶然的突发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孤立的,多数责任事故都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平时工作跟不上造成的,那么,偶然则成为必然。作为校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情况,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积极排查矛盾,找准问题的矛盾点,积极采取得力措施,把问题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头脑冷静,正确分析,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妥善处理;不要自乱方寸,怨天尤人,束手无策,造成事态扩大,陷入被动。

知人善任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用人上,要根据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的性格特点、业务专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在人员配备上要综合考虑年龄结构、性格特点、知识层次、业务能力、业务特长等因素,做到人尽其才,优势互补,优化组合。二是在培养后备干部上,每位校长都应该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能,用才之法,容才之量,育才之职,要善于发现优秀人才,善于培养选拔、大胆使用优秀青年干部。把一批道德品质好、思想作风正、工作作风硬、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充实到重要工作岗位上去。通过培养和锻炼,使学校形成年龄梯度差异、优势互补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是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作为校长要比一般同志更勤勉、更敬业,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学习的楷模,在学校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事校长必须率先做到,寓教育于实际行动中,这将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

一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经常自我反思,常思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念贪欲之害,常存为民之心,不断强化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

二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照章行事,不走形式,不低标准工作,不滥用职权,对人对事一视同仁,公正对待,特别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聘任、福利分配等问题,要端平一碗水,只讲工作实绩,不讲亲情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心悦诚服。如果乱开口子,搞双重标准,必将导致人心离散,校长要求别人的时候就难以服众,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

三要廉洁自律。只有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一身正气,洁身自好,才能抵御各种诱惑。七情六欲,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节制自己的欲望,日常生活中要慎独、慎微,管住自己的心,不起贪欲;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拿要;管住自己的嘴,不乱吃喝;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4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8-16 下午 05:36:28

    的新人。19世纪,两位著名的大学校长纽曼和洪堡虽然在大学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但在大学必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坚持自由教育的认识上却极为一致。在知识经济兴起、知识产业迅速发展、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

  • avatar
    访客 2022-08-16 下午 05:36:20

    作为校长,要抓的工作很多,必须统筹兼顾,任何重要工作说到底都应该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中心的,因此,各项工作只能促进教育教学,而不能冲击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大学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大学办学第一理念办学理念是人们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

  • avatar
    访客 2022-08-16 下午 04:13:00

    、和谐、平等的关系,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南京大学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强调尊重学生意愿,注重因材施教。中国青年政治学

  • avatar
    访客 2022-08-16 下午 06:28:41

    更加宽松的环境。三、以生为本的实施方略第一,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不仅要把学生造就成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和个人就业需要之“才”,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人”。这种人是崇高理想与务实精神统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