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清平乐》这首词的意思
清 平 乐 辛弃疾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清 平 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清 平 乐 黄庭坚
晚春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清平乐?说明: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三平韵,平仄换韵.
清平乐 绕床饥鼠(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清溪奔快(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清平乐 候蛩凄断(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平沙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清平乐 采芳人杳(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清平乐 野花芳草(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平乐 雨晴烟晚(冯延己)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清平乐 红笺小字(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清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清平乐 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 会昌(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 蒋桂战争(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清平乐》的乐是念“YUE”还是“LE”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本为祈求海内清平的乐曲;后用作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词牌最初有一部分是根据词意命名的,后来的作词者大都只按照一定词牌的格律来“填词”,词意不再与词牌有关,而在词牌之外可依词意另标题目。
其他词牌来历可参考
回答者:zuocollect - 秀才 三级 2-26 15:14
清平乐
作者:张炎
候蛩凄断1,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2,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3,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全部注释
1.候蛩:蟋蟀。蟋蟀是随季节出没的昆虫,故称候蛩。
2.练:煮过的布帛,多指洁白的熟绢。谢灵运诗:"澄江静如练"。
3.兰成:南北朝庾信,小字兰成,善诗赋。
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原为张炎题赠给朋友陆行直的,《珊瑚网·名画题跋》有载其本事,后收入词集时有改动。这首抒情小令写得沉郁苍凉,清代陈廷焯最欣赏末句,"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如《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白雨斋诗话》卷二)。
上阕写秋景秋情。候蛩、西风、江练、芦花、大雁几个意象的着墨不多,却有清空萧瑟之感。写景也是由近及远,使空间的描摹愈现幽深。无雁实谓了无音讯,盼雁实为怀人,联系下阕词人以庾信自比,似有伤春惜旧之意。而结句将此深情融汇入景,"一枝"谓其孤独,"秋声"恍如情思,词人以"梧叶"自拟,意新色雅,韵味清空,使人读之回味无穷。
清平乐
作者:张炎
采芳人杳1,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2。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全部注释
1.采芳人:采撷芳菲的游客。陈陶诗:"吴洲采芳客,桂棹木兰船。"
2.诗愁:苏轼诗:"水落萧骚人已秋,不堪平远发诗愁。
此词看似伤春之作,实则抒发词人在南宋灭亡后孤独无依的身世之感。首句陡起,分别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两方面来描写。游人稀疏使得词人游览的兴味阑珊,"客里"二字点出更深层的原因,这也正是诗愁的源自。换头后忽言燕子,仿佛别兴一事,其实是以燕子飘荡无依暗喻自身的流离颠沛。张炎在《词源》中主张"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由此见之可解。而词末写夜雨催花,更倍添了一种春残的伤感。不忍听夜雨,一语双关,隐透自伤之痛。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1。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3。
全部注释
1.金波:谓月。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2.白发句:薛能《春日使府寓怀诗》:"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3.斫去二句:杜甫《一百五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据词意推之,似以作于二次官建康时为较合也。稼轩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已任,但南归后却进退无据,蹉跎岁月,这首具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词实是寄托了其一腔孤愤。上阙抒写了年华虚度抱负难酬的痛苦,下阙更是想落天外,以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强烈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坚强意志。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飞镜明丽,金波泻影,长空万里,结构上的大开大合与思绪的贯联相结合,气象磅礴而形象飞动。
正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之评苏辛词曰:"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清平乐》
【内容】: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挪:以手揉搓。
赢得:获得。
海角天涯:形容地主极为偏远。
萧萧:耳际的头发短而稀的样子。
看取:看着。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咏梅词作。寄托遥邃。回忆南渡前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感慨良深。运用了白描、对比等艺术手法,用洗炼的文字,不加渲染,不用烘托,质朴自然地勾勒出鲜明的形象。情真意切。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春半:是指春意正深浓.春光明媚之时。
2.砌下:阶下,玉砌的阶下。落梅如雪:白梅似雪,落英缤纷。
3.雁来句:古人谓鸿雁传书,但如今已到雁来季人却不归来,音信无凭。
4.离恨二句: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愁别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今译:
别来又是春花烂漫,触目伤情柔肠欲断。伫立在阶下白梅飘落象雪花似的乱纷纷,刚刚拂掉又落满一身。
雁已归来音信却无凭,路途遥迢归梦也难成。这种离恨恰如无边的春草,越走越远还在萌生。
简析:
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乾德四年(966),李煜弟从善入宋不得归。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词。词并未拘泥与此一情,而是虚笔点染,描绘出一种扩大的感情境界与氛围。词的开篇,点明事由与季节。为什么在春意正浓.春光明媚之时,却说“触目柔肠断”呢?原是“别来”之阴影笼罩了一切,触目之景还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和形象。过片紧承“别来”二字,“雁来音信无凭”既是景象的转换,也是情感深入,谓雁能传书,但是雁来人不来,雁归人不归,徒增愁恨。“路遥归梦难成”又翻进一层,为所怀念之人设想,语意奇特,委婉之至。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在语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
回答者:呼呼睡猪小弟 - 助理 三级 2-28 22:04
从词面的意义上来看 清清白白平平安安的一生就是快乐的一生。
回答者:swzcr - 助理 二级 2-28 22:08
词人运用丰富想象,畅言他遨游月宫的情景。但他虽在月宫,还是忘不了人间的凉热,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上片写他御气乘风,很快到了万里之外的月宫,下片写他到了月宫之后,身在九重天上,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
(附送刘克庄资料:刘克庄(1187—1269)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父荫入仕,曾任建阳、仙都县令。因写《落梅》诗,得罪权贵,废置十年。理宗淳佑六年(1246)赐同进土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江湖诗派最大作家,写出不少忧国伤时之作。词亦著名,多感慨时事,风格豪放悲壮,近辛弃疾词。但不少词作语意好尽,不免粗疏,不及辛词机警、深沉。著有《后村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词凡五卷,名《后村长短句》.)
小猪怕who:还不够?那再给一点吧!
刘克庄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
开头“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二句,是写万里飞行,前往月宫。“风高浪快”,形容飞行之速。“蟾背”点出月宫。《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浑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后人就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曾识姮娥真体态”,“曾”字好。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与苏轼《水调歌头》“多欲乘风归去””的“归”写得同妙。“素面原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诗意。这句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性特强。
下片写身到月宫。“俯看积气蒙蒙”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从“俯看积气蒙蒙”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
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用“醉”字、“偶”字好。这里所描写的只是醉中偶然摇动月中的桂树,便对人间产生意外的好影响。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天上,一举一动都对人间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既可造福人间,也能贻害人间。
北宋王令有一首《暑旱苦热》诗,末二句说:“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全诗都是费气力写的。刘克庄这首《清平乐》则写的轻松明快,与王令的《暑旱苦热》诗比较,用意相近而表现风格不同。
刘克庄有不少作品表现忧国忧民思想,如:《运粮行》、《苦寒行》、《筑城行》等。他写租税、写征役,为民请命,都很沉痛。这首词“人间唤作凉风”,该也是流露作者对清平世界的向往。全首词虽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超尘出世的。他写身到月宫远离人间的时候,还是忘不了下界人民的炎热,希望为他们起一阵凉风。联系作者其他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可以说这首词也可能是寄托这种思想的,并不只是描写遨游月宫的幻想而已。
回答者:匿名 3-4 11:36
修改答复: hahazijian,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词人运用丰富想象,畅言他遨游月宫的情景。但他虽在月宫,还是忘不了人间的凉热,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上片写他御气乘风,很快到了万里之外的月宫,下片写他到了月宫之后,身在九重天上,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
(附送刘克庄资料:刘克庄(1187—1269)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父荫入仕,曾任建阳、仙都县令。因写《落梅》诗,得罪权贵,废置十年。理宗淳佑六年(1246)赐同进土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江湖诗派最大作家,写出不少忧国伤时之作。词亦著名,多感慨时事,风格豪放悲壮,近辛弃疾词。但不少词作语意好尽,不免粗疏,不及辛词机警、深沉。著有《后村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词凡五卷,名《后村长短句》.)
小猪怕who:还不够?那再给一点吧!
刘克庄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
开头“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二句,是写万里飞行,前往月宫。“风高浪快”,形容飞行之速。“蟾背”点出月宫。《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浑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后人就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曾识姮娥真体态”,“曾”字好。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与苏轼《水调歌头》“多欲乘风归去””的“归”写得同妙。“素面原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诗意。这句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性特强。
下片写身到月宫。“俯看积气蒙蒙”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从“俯看积气蒙蒙”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
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用“醉”字、“偶”字好。这里所描写的只是醉中偶然摇动月中的桂树,便对人间产生意外的好影响。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天上,一举一动都对人间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既可造福人间,也能贻害人间。
北宋王令有一首《暑旱苦热》诗,末二句说:“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全诗都是费气力写的。刘克庄这首《清平乐》则写的轻松明快,与王令的《暑旱苦热》诗比较,用意相近而表现风格不同。
刘克庄有不少作品表现忧国忧民思想,如:《运粮行》、《苦寒行》、《筑城行》等。他写租税、写征役,为民请命,都很沉痛。这首词“人间唤作凉风”,该也是流露作者对清平世界的向往。全首词虽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超尘出世的。他写身到月宫远离人间的时候,还是忘不了下界人民的炎热,希望为他们起一阵凉风。联系作者其他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可以说这首词也可能是寄托这种思想的,并不只是描写遨游月宫的幻想而已。
回答字数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2007 Baidu
宋词清平乐·采芳人杳
清平乐·采芳人杳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求《清平乐》诗词,多谢
清平乐 绕床饥鼠(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清溪奔快(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清平乐 候蛩凄断(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平沙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清平乐 采芳人杳(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清平乐 野花芳草(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平乐 雨晴烟晚(冯延己)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清平乐 红笺小字(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清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清平乐 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 会昌(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找了几首!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诗词鉴赏清平乐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清平乐 绕床饥鼠(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清溪奔快(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清平乐 候蛩凄断(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平沙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清平乐 采芳人杳(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清平乐 野花芳草(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平乐 雨晴烟晚(冯延己)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清平乐 红笺小字(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清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清平乐 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 会昌(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
辛弃疾 【南宋】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黄莽《清平乐》三首
清平乐·游扬州
桃花依旧,畅饮壶中酒。楼下春波连玉柳,独自凭栏影廋。
江舟可载心愁?乘风故地云游。谁解痴情一片?抚琴碧水悠悠。
清平乐·偶见所得
骄阳正兴,伞下伊人定。黑白顽石铺小径,绿树荷花斗胜。
蓝裙袂舞芳华,檀郎可乘东家?剑胆琴心笑傲,携侬五岳观霞。
清平乐·问山
琼廊驻杖,远处谁清唱?野岭红花云卷浪,身在林中却忘。
红岩墨崖分明,风雕似鬼神形。两岸青山鸟语,汇于涧水欢鸣。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 村居的诗词
作品信息
【名称】清平乐·村居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作品原文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亡赖⑧,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清平乐·村居》歌曲谱
②茅檐:茅屋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对古代老妇的敬称。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是淘气、顽皮的意思。
【译诗】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而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欢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
横卧在溪头草丛里,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词牌格律
【词牌】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格律】
茅檐低小,
⊙○⊙▲(仄韵)
溪上青青草。
⊙●○○▲(叶仄韵)
醉里吴音相媚好,
⊙●⊙○○●▲(叶仄韵)
白发谁家翁媪?
⊙●⊙○⊙▲(叶仄韵)
大儿锄豆溪东,
⊙○⊙●○△(换平韵)
中儿正织鸡笼;
⊙○⊙●○△(叶平韵)
最喜小儿无赖,
⊙●⊙○⊙●(句)
溪头卧剥莲蓬。
⊙○⊙●○△(叶平韵)
(注释:○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作者简介
辛弃疾像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首小词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而也有人比如吴小如认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吴小如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吴小如在《读词散札》第十二则中说:“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吴小如认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而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这首词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这一农户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小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这首词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词曲概》)。作者的这首词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
这首小词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
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