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全国有多少人叫冯恬静
你好,名字查询系统显示,全国
冯恬静
同名同姓者共375人,名字很好,重名者相对较少,详细省份地址以及性别无法查询,(网络数据不保证%100准确.希望楼主能够理解)如果满意还望楼主及时采纳,谢谢。
黄埔一期学员有多少人?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共645人,他们1924年入学、1925年毕业,其中比较知名的将领有:有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许继慎、黄维、桂永清、王尔琢等。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名单:
艾启钟
胡栋臣
卢盛梤
萧运新
白海风
胡焕文
卢志模
谢联
白龙亭
胡屏三
陆杰
谢翰周
柏天民
胡琪三
陆汝畴
谢清灏
鲍宗汉
胡仕勋
陆汝群
谢任雄
卜世杰
胡宗南
罗奇
谢维干
蔡粤
黄鳌
罗钦
谢瀛滨
蔡炳炎
黄鹤
罗群
谢永平
蔡敦仁
黄杰
罗照
谢远灏
蔡凤翁
黄维
罗鐏
邢钧
蔡光举
黄雍
罗宝钧
邢国福
蔡昆明
黄承谟
罗焕荣
熊授云
蔡任民
黄第洪
罗毅一
徐敦荣
蔡升熙
黄奋锐
罗倬汉
徐会之
曹渊
黄锦辉
吕昭仁
徐经济
曹日晖
黄梅兴
吕佐周
徐克铭
曾广武
黄再兴
马辉汉
徐石麟
曾国民
黄彰英
马励武
徐象谦
曾扩情
黄珍吾
马师恭
许继慎
曾潜英
黄振常
马维周
许锡球
曾绍文
黄子琪
马志超
许永相
曾昭镜
霍揆彰
毛焕斌
宣铁吾
陈纲
贾伯涛
牟庭芳
薛蔚英
陈赓
贾春林
睦宗熙
薛文藻
陈皓
贾韫山
穆鼎丞
严武
陈坚
江霁
欧阳瞳
严崇师
陈劼
江世麟
潘德立
严沛霖
陈克
蒋魁
潘国聪
阎揆要
陈烈
蒋森
潘学吟
颜浚
陈沛
蒋超雄
潘耀年
颜逍鹏
陈琪
蒋国涛
潘佑强
杨良
陈述
蒋铁铸
彭善
杨麟
陈铁
蒋先云
彭宝经
杨显
陈武
蒋孝先
彭干臣
杨耀
陈拔诗
焦达梯
彭华兴
杨炳章
陈纯道
康季元
彭戢光
杨伯瑶
陈大庆
孔昭林
彭继儒
杨步飞
陈德法
蓝运东
彭杰如
杨光文
陈涤新
雷德
彭兆麟
杨光钰
陈公宪
雷克明
丘飞龙
杨晋先
陈国治
雷云孚
丘士发
杨其纲
陈家炳
冷欣
丘宗武
杨启春
陈金俊
冷相佑
邱安民
杨润身
陈明仁
黎崇汉
邱企藩
杨挺斌
陈牧农
黎青云
任宏毅
杨文渊
陈平裘
黎曙东
任文海
叶谟
陈启科
黎庶望
荣耀先
叶干武
陈谦贞
李岑江苏
容宝辉
叶彧龙
陈泰运
李就
容海襟
义道明
陈廷璧
李钧
容有略
易珍瑞
陈图南
李模
尚士英
尹作荣
陈文宝
李强
申茂生
印贞中
陈文清
李青
沈利廷
游步瀛
陈文山
李荣
石美麟
游逸鲲
陈显尚
李文
石鸣珂
于洛东
陈选普
李铣
石祖德
余安全
陈以仁
李园
史宏烈
余程万
陈应龙
李安定
史书元
余海滨
陈志达
李秉聪
史仲鱼
余剑光
陈卓才
李伯颜
帅伦
俞墉
陈子厚
李殿春
宋思一
俞济时
成啸松
李光韶
宋文彬
袁朴
程式
李国干
宋希濂
袁荣
程邦昌
李及兰
宋雄夫
袁涤清
戴文
李捷发
苏文钦
袁嘉猷
邓白钰
李靖难
孙常钧
袁守谦
邓春华
李均炜
孙怀远
袁仲贤
邓经儒
李良荣
孙树成
詹赓陶
邓瑞安
李隆光
孙天放
张策江
邓文仪
李梦笔
孙以悰
张达江
邓子超
李鸣珂
孙元良
张烈
第
李默庵
覃学德
张颖
第2队
李培发
谭宝灿
张镇
第3队
李其实
谭辅烈
张本清
第4队
李奇中
谭计全
张本仁
第6队
李强之
谭鹿鸣
张伯黄
丁琥
李人干
谭其镜
张德容
丁炳权
李荣昌
谭孝哲
张迪峰
丁德隆
李绍白
谭煜麟
张鼎铭
董朗
李绳武
谭肇明
张凤威
董煜
李士奇
谭作校
张纪云
董钊
李守瀛
汤家骥
张际春
董世观
李树森
唐树
张际鹏
杜成志
李铁军
唐星
张君嵩
杜从戎
李万坚
唐震
张开铨
杜心树
李蔚仁
唐金元
张坤生
杜聿昌
李文亚
唐嗣桐
张良莘
杜聿明
李文渊
唐同德
张弥川
杜聿鑫
李武军
唐云山
张淼五
段重智
李向荣
田毅安
张其雄
樊菘华
李延年
田育民
张人玉
范汉杰
李禹祥
仝仁
张汝翰
范振亚
李玉堂
万全策
张瑞勋
方日英
李源基
万少鼎
张慎阶
酆悌
李昭良
王梦
张世希
冯洵
李振唐
王祈
张伟民
冯毅
李正华
王雄
张雁南
冯春申
李正韬
王鑂山
张耀明
冯德实
李之龙
王邦御
张耀枢
冯剑飞
李子玉
王步忠
张隐韬
冯圣法
李自迷
王定一
张运荣
冯士英
梁恺
王尔琢
张镇国
傅鲲翼
梁冠那
王凤仪
张忠頫
傅维钰
梁广烈
王副乾
张作猷
傅正模
梁汉明
王公亮
赵枏
甘杜
梁千乔
王国相
赵勃然
甘达朝
梁廷骧
王惠民
赵定昌
甘竟生
梁文琰
王惠生
赵敬统
甘丽初
梁锡古
王家修
赵履强
甘清池
廖伟
王劲修
赵能定
高起鵾
廖运泽
王敬久
赵清廉
高振鹏
廖子明
王君培
赵荣忠
高致远
林英
王克勤
赵子俊
葛国梁
林大埙
王连庆
赵自选
耿泽生
林斧荆
王取欧
郑坡
龚少侠
林冠亚
王认曲
郑炳庚
古谦
林芝云
王汝任
郑承德
谷乐军
林朱梁
王世和
郑洞国
顾济潮
凌光亚
王泰吉
郑汉生
顾希平
凌技雄
王体明
郑凯楠
关麟征
刘璠
王万龄
郑南生
官全斌
刘干
王文伟
郑述礼
桂永清
刘进
王文彦
郑燕飞
郭安宇
刘戡
王锡钧
郑振华
郭德昭
刘铭
王彦佳
郑子明
郭冠英
刘云
王彦佳
钟彬
郭剑鸣
刘钊
王逸常
钟洪
郭礼伯
刘柏芳
王祯祥
钟畦
郭树棫
刘柏心
王振敩
钟伟
郭一予
刘保定
王之宇
钟焕全
郭远勤
刘赤忱
王治歧
钟焕群
韩浚
刘仇西
王钟毓
钟烈谟
韩忠
刘楚杰
王仲廉
周秉璀
韩绍文
刘国协
韦日上
周凤歧
韩云超
刘国勋
韦祖兴
周鸿恩
韩之万
刘汉珍
魏炳文
周惠元
郝瑞征
刘鸿勋
温忠
周建陶
何基
刘基宋
文起代
周品三
何祁
刘佳炎
文起代
周启邦
何清
刘嘉树
文志文
周士第
何复初
刘焦元
邬与点
周士霖
何光宇
刘静山
吴斌
周士冕
何昆雄
刘立道
吴瑶
周天健
何绍周
刘明夏
吴展
周泽甫
何文鼎
刘慕德
吴高林
周振强
何章杰
刘味书
吴乃宪
朱然
贺光谦
刘希程
吴兴泗
朱炳熙
贺声洋
刘先临
吴重威
朱继松
贺衷寒
刘显簧
伍翔
朱鹏飞
洪剑雄
刘咏尧
伍诚仁
朱祥云
洪君器
刘岳耀
伍瑾璋
朱孝义
洪显成
刘云龙
伍文生
朱耀武
侯镜如
刘云腾
伍文涛
朱一鹏
侯克圣
刘长民
习步云
朱元竹
侯鼐钊
刘镇国
夏楚中
庄又新
侯又生
刘仲言
项传远
邹范
胡博
刘铸军
肖洪
左权
胡遁
刘子俊
肖乾
刘畴西
胡素
刘梓馨
肖洒
胡信
龙慕韩
肖冀勉
刘作庸
楼景越
肖赞育
旧中国中华儿女抗争史
代中国(1840到1919)经历哪些苦难?
概括来说:遭受列强不断的侵略、欺凌,一次次的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中国也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各阶级或阶层进行了哪些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
1、抗争——压迫愈深,反抗愈烈,中国人民为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改变屈辱地位,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前期的抗争包括: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军民的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探索——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探索各种道路,这是一个长期的极其复杂的艰苦历程。主要包括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的激进派的救国活动。
3、结果,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了。
一、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林则徐——广州——严加防守
▕ 关天培——虎门 ┓
2、在鸦片战争中:▕ 葛云飞——定海 ┣ 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陈化成——吴淞 ┛
3、边疆地区新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4、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地区击退法国侵略者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左宝贵——平壤——战死沙场
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黄海——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徐邦道——辽东战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卫——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1899——1900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及激进民主主义的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四、地主阶级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五、无产阶级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一、19世纪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从1840—1900年的助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
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出现了大量逆差。当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发生后,英国便以“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由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为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开了绿灯。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还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于1856—1860年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汉口、牛庄、天津等内地和北方城市被开放成为商埠;条约还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样,列强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和北方地区。俄国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肆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午4月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极大地加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 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 立单独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
二、19世纪中国各种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应
1.清政府的腐败与对敌决策的失误
清末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在和与战的决策上往往举棋不定,徘徊于妥协与抵抗之间。决策的屡屡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开战前依赖列强的调停,战、守准备不充分;战争中“避战自保”,屡失战机,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决策高层的无能与软弱。1894年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把持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始终抱定对日妥协的和平方针。李鸿章为保存其实力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结果处处被动。
清军中虽然有一批如关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但大都缺乏斗志,许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
2.民众的自发斗争
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自发斗争。重要的斗争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了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义军和留在台湾的部分清军公推刘永福为领袖,领导台湾军民共同抗击日军。
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随着形势的发展,义和拳改名义和团,树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难以很快“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1900年春,义和团在清政府的默许下,涌人北京和天津。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 军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3.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
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的同时,搜集和研究外国情况,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情况。在这部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60年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为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振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和新式学堂,并派遣学生留学,编练新式海陆军。19世纪70年代起,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和交通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还打着“求 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70年代后,在“求富”的口号下,洋务派提出了利用本国经济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商战”主张。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商战”主张逐渐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反侵略主张。马建忠和郑观应等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三、20世纪日本侵华史
1.20世纪初期日本的侵华活动
1901年至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的列强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但并没有停止其他形式的侵略扩张。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都的殖民地位。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德国租借的青岛,强占胶济铁路沿线。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使占领山东成为事实,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二十一条”没有实施,但由此加强了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尤其是在华的经济利益。袁世凯死后,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军阀打内战,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仇视中国革命,破坏中国的统一事业。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从此,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开始扩大势力,加快对华侵略的步伐。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到1936年,华北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势力范围。
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内阁召开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制定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之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侵略方针,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定下了基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信号,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战争初期,日军由于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很快攻占了华北五省和上海、南京等地。但日本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陷入了长期战争 的泥潭之中。战争期间,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掠夺中国的资源,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殖民统治。
阶段性特征扫描
一、1840~1894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大量的“条约权利”,并监督清政府履行这些所谓的“条约义务”。在表面上“中外和好”的局势下,进一步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列强还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英国迫使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和九龙司。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开放了东南沿海五口,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增开11处通商口岸。中外贸易的巨大变化,表明中国的市场已经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联系在一起。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二、1894~1901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由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三、1901~1945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甲午中日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和德国的崛起和后来居上,打乱了老牌帝国主义侵华的格局,使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日俄在中国东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最终引发—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问题上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最大限度地侵略中国、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这方面却是一致的。
随着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终于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要排除其他列强而独霸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四、1945~1949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的成立,打碎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
规律性知识拓展
一、列强侵华战争的发动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扩展到法、美等国。从1840年起,中、日等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国家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东方亚洲国家从属于西方国家的格局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为本国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形成了瓜分世界的殖民主义狂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开始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日本的阶级矛盾和统治危机。日本法西斯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二、对外封闭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确立,势必要将东方封建主义的农业社会卷进世界政治经济的新体系。面对西方的挑战,清朝统治者在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下昧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了无力的回应。统治者一是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措施,这种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二是以“天朝上国”的自我中心观自居,,形成了闭关锁国心态,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才逐渐走向开放,但阻碍重重。在有限开放中学习西方,国力虽渐渐增强,但与列强相比仍然是相差很远。
三、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两种矛盾的发展趋势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采说是取得了进步。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又是“先生”,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民主自由价值观。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和电信以及近代的海军和陆军,并开始了向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化。
四,民族团结与统—是民族独立的根本保证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顶峰。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已经觉醒起来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精诚团结,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领导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抗日战争同以前的反侵略战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这场反侵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根本的政治保证,对国共两党政治力量的消长和抗战后中国的前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第—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国外的反法西斯阵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以国共第二次合作 为基础,两党之间的联合与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国共两党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经过抗日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四强和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全国有多少人叫冯国标
你好,名字查询系统显示,全国 冯国标 同名同姓者共947人,名字很好,重名者相对较少,详细省份地址以及性别无法查询,(网络数据不保证%100准确.希望楼主能够理解)如果满意还望楼主及时采纳,谢谢。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的
近代中国(1840到1919)经历哪些苦难?
概括来说:遭受列强不断的侵略、欺凌,一次次的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中国也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各阶级或阶层进行了哪些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
1、抗争——压迫愈深,反抗愈烈,中国人民为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改变屈辱地位,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前期的抗争包括: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军民的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探索——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探索各种道路,这是一个长期的极其复杂的艰苦历程。主要包括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的激进派的救国活动。
3、结果,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了。
一、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林则徐——广州——严加防守
▕ 关天培——虎门 ┓
2、在鸦片战争中:▕ 葛云飞——定海 ┣ 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陈化成——吴淞 ┛
3、边疆地区新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4、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地区击退法国侵略者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左宝贵——平壤——战死沙场
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黄海——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徐邦道——辽东战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卫——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1899——1900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及激进民主主义的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四、地主阶级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五、无产阶级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一、19世纪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从1840—1900年的助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
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出现了大量逆差。当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发生后,英国便以“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由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为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开了绿灯。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还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于1856—1860年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汉口、牛庄、天津等内地和北方城市被开放成为商埠;条约还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样,列强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和北方地区。俄国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肆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午4月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极大地加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 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 立单独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
二、19世纪中国各种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应
1.清政府的腐败与对敌决策的失误
清末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在和与战的决策上往往举棋不定,徘徊于妥协与抵抗之间。决策的屡屡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开战前依赖列强的调停,战、守准备不充分;战争中“避战自保”,屡失战机,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决策高层的无能与软弱。1894年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把持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始终抱定对日妥协的和平方针。李鸿章为保存其实力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结果处处被动。
清军中虽然有一批如关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但大都缺乏斗志,许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
2.民众的自发斗争
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自发斗争。重要的斗争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了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义军和留在台湾的部分清军公推刘永福为领袖,领导台湾军民共同抗击日军。
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随着形势的发展,义和拳改名义和团,树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难以很快“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1900年春,义和团在清政府的默许下,涌人北京和天津。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 军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3.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
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的同时,搜集和研究外国情况,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情况。在这部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60年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为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振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和新式学堂,并派遣学生留学,编练新式海陆军。19世纪70年代起,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和交通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还打着“求 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70年代后,在“求富”的口号下,洋务派提出了利用本国经济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商战”主张。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商战”主张逐渐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反侵略主张。马建忠和郑观应等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三、20世纪日本侵华史
1.20世纪初期日本的侵华活动
1901年至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的列强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但并没有停止其他形式的侵略扩张。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都的殖民地位。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德国租借的青岛,强占胶济铁路沿线。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使占领山东成为事实,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二十一条”没有实施,但由此加强了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尤其是在华的经济利益。袁世凯死后,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军阀打内战,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仇视中国革命,破坏中国的统一事业。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从此,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开始扩大势力,加快对华侵略的步伐。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到1936年,华北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势力范围。
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内阁召开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制定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之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侵略方针,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定下了基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信号,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战争初期,日军由于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很快攻占了华北五省和上海、南京等地。但日本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陷入了长期战争 的泥潭之中。战争期间,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掠夺中国的资源,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殖民统治。
阶段性特征扫描
一、1840~1894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大量的“条约权利”,并监督清政府履行这些所谓的“条约义务”。在表面上“中外和好”的局势下,进一步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列强还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英国迫使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和九龙司。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开放了东南沿海五口,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增开11处通商口岸。中外贸易的巨大变化,表明中国的市场已经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联系在一起。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二、1894~1901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由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三、1901~1945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甲午中日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和德国的崛起和后来居上,打乱了老牌帝国主义侵华的格局,使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日俄在中国东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最终引发—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问题上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最大限度地侵略中国、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这方面却是一致的。
随着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终于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要排除其他列强而独霸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四、1945~1949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的成立,打碎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
规律性知识拓展
一、列强侵华战争的发动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扩展到法、美等国。从1840年起,中、日等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国家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东方亚洲国家从属于西方国家的格局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为本国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形成了瓜分世界的殖民主义狂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开始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日本的阶级矛盾和统治危机。日本法西斯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二、对外封闭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确立,势必要将东方封建主义的农业社会卷进世界政治经济的新体系。面对西方的挑战,清朝统治者在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下昧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了无力的回应。统治者一是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措施,这种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二是以“天朝上国”的自我中心观自居,,形成了闭关锁国心态,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才逐渐走向开放,但阻碍重重。在有限开放中学习西方,国力虽渐渐增强,但与列强相比仍然是相差很远。
三、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两种矛盾的发展趋势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采说是取得了进步。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又是“先生”,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民主自由价值观。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和电信以及近代的海军和陆军,并开始了向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化。
四,民族团结与统—是民族独立的根本保证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顶峰。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已经觉醒起来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精诚团结,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领导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抗日战争同以前的反侵略战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这场反侵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根本的政治保证,对国共两党政治力量的消长和抗战后中国的前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第—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国外的反法西斯阵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以国共第二次合作 为基础,两党之间的联合与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国共两党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经过抗日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四强和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经历了哪些重大事变
1、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dao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2、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4、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5、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 1
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国共两党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经过抗日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四强和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参考资料:中国经历了哪些重大事变1、武昌起义武昌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及激进民主主义的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四、地主阶级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
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陷入了长期战争 的泥潭之中。战争期间,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掠夺中国的资源,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殖民统治。 阶段性特征扫描 一、1840~1894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