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和法制课程的定位_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简介

hacker|
101

文章导读: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什么课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学生学习。

道德与法治是什么课程

思政课。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4、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特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树立正确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道德,以及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

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认识是什么?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相关内容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提高我们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中学习。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对以后我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有很大帮助。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什么课?

为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由复旦大学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于2015年春季首次在智慧树网平台开课,授课教师为高国希、陈大文、潘伟杰、陈果等。据2021年8月智慧树网显示,该课程已运行14学期,累计选课77.56万人,累计学校462所,累计互动322.63万次。

该课程共六章,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同学们进入大学或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长才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辨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让我们都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课程目标的定位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变化?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基础,对本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对这个总目标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理解。

一、 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树立自立、竞争、效率、公平、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观念,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二、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在初中学生能够遵守基本行为规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牢固地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从平凡的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参与性很强,但热闹之后,学生却没有体验和收获;课堂看起来紧张有序,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但整节课却被划分为细抠的知识点;课堂很沉闷,教师在照本宣科,学生脱离课堂,缺少真诚的交流,课堂上多的是假话、套话……这些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出现,背后都有一个原因: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

课程目标的定位与过去相比主要变化有:

从目标层次上看,可以将它分为学科目标、课堂总目标与课堂子目标三个层次,其中学科目标为终极目标,即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德育),课堂总目标为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具体章节目标,而课堂子目标就是我们教学中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从目标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各有侧重点,服务于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从呈现方式上看,可以分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一般情况下,显性目标在教材内容、教学参考用书等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中都会有所反映,且教师在课堂上的达成情况也较易掌控,而隐性目标则需要教师有钻研意识和钻研习惯,它的达成实效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等的深度处理和用心挖掘,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目标的达成效果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定位这一变化符合当今时代的教学特点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相比其它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思想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需求。贯彻这种社会的主价值观,是课程思想性的主要体现。

第二,综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了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方面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有综合性。

第三,实践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通过践行来养成规范、涵养道德。因此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更强。

在许多的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展示课等,授课教师出于功利化的驱使,经常会出现异化教学目标的现象。比如过分宣传自己的学校、展示自身特长等等。有时甚至将思想品德课异化为其它课型,如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心理健康课。

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现状,反映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也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无法实现课程总目标。因此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目标作一个理想的定位,摆正位置,发挥它的实效。

1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0-05 下午 07:37:36

    身特长等等。有时甚至将思想品德课异化为其它课型,如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心理健康课。 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现状,反映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也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无法实现课程总目标。因此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目标作一个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