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1、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有哪些
- 2、国家最近投资了几个亿在石化的实验室,有人知道是哪些实验室吗?
- 3、项目管理的创新
- 4、安徽省“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是哪些
- 5、安徽省淮南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 6、哪位高人能较具体的分析一下安徽的经济发展概况及趋势?
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有哪些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发展战略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没有固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而言,企业发展战略涉及企业中长期干什么、靠什么和怎么干等三大方面的问题。
定位
谋划企业中长期干什么,就是要定好位。市场已发生变化,连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企业要发展,定位很重要。定位是为了解决发展的方向、目标问题。企业发展要有正确方向,要灵活地运用规模化和差别化原则,要坚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要有中长期目标,不要象空中的风筝、路上的出租车,没有远见、决心、魄力和毅力干不成大事业。定位要准确,定错位,劲儿白费。定位主要是为了解决核心业务问题。企业也可以开展多项业务,但核心业务不能多。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但不可以搞多核心经营。用核心业务带动其它业务,用其它业务促进核心业务,这是先进企业的成功之道。不仅对经营范围要定位,而且对经营地区等也要定位。定位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定位的方法很多,定位无定势。定位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许多企业认为自己的定位很正确,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而这些问题足以使他们发展缓慢或失败。
资源
谋划企业中长期靠什么,就是要广开资源。集四面潜在资源、成八方受益事业是企业的使命。广开资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不广开资源,再好的定位也没用。要树立大资源观,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源,也要重视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体力资源,也要重视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国内资源,也要重视国外资源;不仅要重视空间资源,也要重视时间资源;不仅要重视现实资源,也要重视潜在资源;不仅要重视直接资源,也要重视间接资源;不仅要重视经济资源,也要重视政治资源;不仅要重视有形资源,也要重视无形资源。广开资源要运用智慧,运用智慧就能够善用资源。
谋划企业中长期怎么干,就是要制定好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实现定位的保证,是善用资源的体现,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关键、生动的部分。从哪里入手、向哪里开刀、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保哪些重点、丢哪些包袱、施什么政策、用什么策略、怎么策划、如何运作等等,这些都是战略措施的重要内容。战略措施是省钱、省力、省时的措施,省钱、省力、省时不等于不花钱、不用力、不用时。战略措施要贴近实际、顺应趋势、新颖独特、灵活机动。战略措施要以定性为主。战略措施要有可操作性,但这种可操作性不同于与战术的可操作。
国家最近投资了几个亿在石化的实验室,有人知道是哪些实验室吗?
一、中国化工新材料产发展现状
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领域。目前,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及其合金、功能高分子材料、有机硅、有机氟、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微电子化工材料、纳米化工材料、特种橡胶、聚氨酯、高性能聚烯烃、特种涂料、特种胶粘剂、特种助剂等十多个大类品种。
综观当今世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程塑料增速快,产业规模大。二是生产技术掌握于少数几家公司,行业集中度较高。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工程塑料大公司为了更多占有未来市场的份额,近几年都在竞相制定扩产计划,重点向工程塑料需求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扩张。三是有机硅材料发展较快,新产品层出不穷,现已成为仅次于工程塑料的第二大化工新材料。近几年来,世界有机硅材料一直在迅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在5%以上,因此世界各大有机硅公司均在不断地扩大生产能力。
在中国,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硅材料、工程塑料、有机氟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功能性膜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他们对国民经济和尖端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化工新材料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特别是近10年,国家投资30多亿元,支持建设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工程等在内的一批项目,组织并实施了上百项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了近10倍的社会资金投资新材料产业,包括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内的中国化工企业和化工科研机构,加大了对化工新材料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促使多个领域的化工新材料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化工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和应用水平也不断提高,工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已研制和生产出上万个品种、牌号的材料和制品,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氟硅材料、纳米材料、火箭推进剂等具有较先进水平的化工新材料,被及时运用于工业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化工新材料在现代工业和农业以及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正进入发展佳境。当前,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市场需求旺盛,并呈高速增长态势。例如,五大通用工程塑料消费量1995年为14.57万吨,2005年达到125.9万吨,2005年仅PC的消费量就达到70万吨,聚甲醛的消费量也达到19.2万吨。又如,1995-2005年中国有机硅材料市场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约30%,2005年中国有机硅单体甲基氯硅烷的需求量近45万吨。目前,中国有机硅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15%,而且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二是部分化工新材料初具产业规模。目前,国外生产的大类品种,中国基本上都已研制成功,部分化工新材料如PBT工程塑料、聚酰胺、有机硅、氟材料等品种已具有一定生产规模,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但就整体而言,当前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许多先进的、高性能的、专用的功能材料、复合材料依然依赖进口,而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材料的生产却开始过剩。由于中国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程度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只能依赖进口。“九五”以来,中国主要化工新材料的进口量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中国五大通用工程塑料年产量仅18万吨,自给率为14%,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程塑料进口国。有机硅单体聚硅氧烷一半以上需进口。其次,国内科研力量在产品的生产研制上投入较多,而对产品应用领域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原有材料替代的研发投入相对薄弱。
伴随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国民经济对化工新材料,在品种和产品性能、装置产业化规模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市场空间、投资空间明显显现。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弱的供应能力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国外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中国化工新材料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发展情况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是2004年经中央政府批准,在中国蓝星、中国昊华等化工企业基础上重组设立的综合性化工企业集团。但与其他一些国有企业不同,我们没有过多的政府背景和资源性投入,而是以国有资产为主体,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基础,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譬如,在2004年5月9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成立之时,资产规模仅300多亿元,销售收入仅200多亿元。经过我们近3年的不懈努力,2006年底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已达9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800亿元。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我们从事的传统基础化工和特种化学品领域,市场需求的旺盛带动了企业的成长,也为大规模的化工企业重组、并购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提出了“老化工、新材料”的企业定位,即在传统化工企业的基础上,通过重组、整合、扩建、技术进步,发展中国新兴的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并且注重产品链向上下游延伸,到目前来看,这一策略取得了较好成效。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目前的产业结构分为6个业务板块,分别是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板块、石油加工及化工原料板块、农用化学品板块、橡胶加工及化工机械板块、氯碱化工板块和科研开发板块。集团公司目前下设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化工新材料总公司、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中国化工油气总公司等专业公司,管理100多家生产经营企业和24家科研单位,控股10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和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以来,还收购了法国罗地亚有机硅公司、法国安迪苏(Adisseo)公司、澳大利亚凯诺斯(Qenos)公司等4家海外企业。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拥有有机硅、有机氟、硅橡胶、硅树脂、硅油、PBT、特种聚氯乙烯、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苯硫醚、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芳纶、气相白炭黑等几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其中有机硅产品在2006年成功收购法国罗地亚有机硅项目后,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三; PBT树脂生产规模位居亚洲第一,氟橡胶、气相白炭黑和环氧树脂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拥有24家化工科研、设计院所,并建立了碳一化学、有机硅、液体分离膜、受力结构工程塑料、聚氨酯和变压吸附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行业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产品监督检测中心。我们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均取得较好进展。近5年来,公司在相关领域取得科技成果近千项,其中有机硅等10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公司所属企业共申请专利2116件,拥有授权专利969件。目前,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有机硅(含配套专用原料工业硅)、聚碳酸酯(含配套专用原料聚碳级双酚A)、聚甲醛、TDI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一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这批专有技术的水平已达到或全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将为中国化工新材料的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化工新材料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步伐,争取在今后两年内,使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均达到1000亿元,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化工集团。
三、对化工新材料业务未来发展的考虑
对全世界的化工企业而言,中国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的化学品消费国。据有关统计数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收入在2006年已达到151042028亿美元。中国化学工业的增长速度甚至快于GDP增速。今后5-10年将有大量新增能力产出,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化学品仍将继续依赖于进口。届时中国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化学品制造国,在世界化学品市场的份额将从现在的8%上升到13%。而化工新材料的增长速度更高于一般化学品。中国化学工业的增速使得这块土地变得炙手可热,今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项目建设和转让技术将继续增加。
在“十一五”规划中,新材料是大力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之一。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新材料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发展潜力,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基础产业。而化工新材料作为新材料的一个重要领域,将在未来几年继续获得高速发展。
目前的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和国内许多化工企业一样,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承上启下的一个关节点上。我们将积极抓住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顺应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整合集中的潮流,努力在今后的竞争中立稳脚跟,实现更大发展。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按照突出主业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已有的化工新材料核心业务,满足国内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按照上下游一体化的原则,围绕化工新材料核心业务,适度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相关的石油和化工产业;配合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国内轮胎企业进行整合,做大和提升轮胎业务;发挥科研和已有的产业优势,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为保障农业生产,加强农用化学品业务。
化工新材料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优势产业,我们将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精力对化工新材料和配套原料领域进行投入,以化工新材料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我们考虑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化工新材料主导产业中重点产品的发展力度,使主要产品的生产装置实现经济规模,并形成若干条较为完整的产品链。包括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及配套原料、环氧树脂、聚氨酯及配套原料等。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的比重。
二是构建大型化工新材料园区。未来几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将在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西、江苏及兰州等地建设化工新材料装置,将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通过建设大型化工新材料基地,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实现化学工业向集约化和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形成最经济的发展模式,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是重点建设一批化工新材料项目。大力发展有机硅、蛋氨酸、有机氟等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加快聚甲醛、聚碳酸酯和PBT等装置建设,以增加工程塑料产品品种和市场份额,使中国化工集团在工程塑料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积极发展其他材料和特种纤维,并形成产业规模。
四是完善原料配套。根据发展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与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合作,寻求利用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配套发展化工原料。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十一五”期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将积极利用全球产业转移的机会,将自身的发展溶入国际化工产业调整、发展的潮流之中,扩大和加强与国际化工企业在投资、技术、智力、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将国外化工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与我们在资源、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包括:围绕主导业务,通过收购、重组国外相关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充分发挥国内外协同效应;以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集团公司的工业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竞争力。
六是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核心,以突破和提高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和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目标,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加强化工新材料及其上下游产品的科技开发和针对关键技术的攻关,使集团公司主要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经济指标和产品性能指标不断提高。
七是遵循科学发展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环境友好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化工企业,虽然在成立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实力还不强大,与许多跨国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面前还有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将与全球的化工同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迎接挑战,为推动世界化学工业和化工新材料产业不断发展而加倍努力。
项目管理的创新
项目管理的创新
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来实现。观念创新是前提条件,制度创新是决定因素,技术创新是时代要求,经营创新是最终目标。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项目管理创新的文章,仅供大家阅读交流~
项目管理的观念创新
运作项目。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把市场意识贯穿始终,要善于分析项目自身的市场特性,寻找赢利增长点,要坚决执行“不交钱就交权,推崇‘以效益论英雄’”的项目运做原则。
管理项目。一定要多从主观方面挖掘出管理增效益的因素,而不是把效益低,甚至于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或者直接强调为目前市场存在的某些不规范现象导致,要切实从管理细节入手,增强项目管理预见性,加强过程控制。严格控制项目资金、物资、技术和协作队伍发包合同管理,认真建立各种台帐,实行季度责任成本分析制,共同把好项目责任成本控制关,通过管理项目,促进各类业务人员相互学习、掌握、熟捻项目“精细化、格式化、规范化”管理程序。
塑造队伍。首先,要坚定用制度和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带领队伍的信心。其次,要牢记“干部是工人培养出来的”的思想,培养和锻炼员工队伍不能放松。第三,选择了协作队伍后,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以同等对待实现“双赢”。
加强保密。一定要正确树立保密意识,对项目班子、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方法得当的教育,对项目运做、管理等方面的事物实行层级保密。总之,就是要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环节,加强项目财务、技术、分包和物资管理,规范管理行为,有效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项目管理的制度创新
创新项目承包考评制度。完善项目承包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责任制的考评,将责任指标细化为进度、安全、文明施工、材料管理、劳动力管理、技术、质量、成本、结算管理等多项内容,并且详细制定考评标准,以此来规范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责任范围和行为。如,2005年10月以来,我们相继出台了《项目经理部管理检查考核细则》《项目管理党政会签制度》《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等办法,都实行了考评制,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量化打分,收到较好的效果。
建立健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推行项目经理责任承包,一些企业建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由项目经理按工程产值的一定比例,拿出较大数量的风险抵押金,对项目全责经营,赢利重奖,亏则重罚,形成一种“责任、风险、权利、受益”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项目承包“包赢不包亏”的状况,体现出了五个新特点:一是明确了项目是成本中心,公司是利润中心的职责关系;二是加大了利润分成比例;三是提高了经济承包兑现额度;四是扩大了承包兑现人员范围;五是多劳多得的合理性得到发挥。
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目前的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事后算”的`被动控制为主,尚未建立起比较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因此,要侧重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和牵制制度,抓好项目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强化项目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实施对施工现场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建立成本考核的预警机制,保证项目承包责任制落实到实处。
项目管理的技术创新
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首先加快在建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产、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创优申报工作的进程,狠抓工程项目创优工作,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企业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深圳地铁《富水地层修建地铁车站和浅埋大跨度群洞隧道的施工技术》的研究成果获国家QC成果“舜杰杯”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首例地铁施工“盖挖顺筑法”获部级先进施工工艺。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起项目考核评价体系,推进项目经理队伍职业化步伐;推行技术进步和创新,选择科技含量高,能尽快提升施工能力的项目,大胆投入,重点突破。如,正在建设中的世界在建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全长35.7公里。在所承建的IX-A合同段内,浅层天然气的安全排放、9.44KM长大栈桥的施工及安全运营、运用数字化网络系统建造、GPS全球定位测量系统在大桥施工中的全过程应用、海上长大钻孔桩施工、海工耐久砼的研制及施工、墩身承台施工等七大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一些施工技术还将填补企业建筑史上的空白点。
确保科技创新资金到位。我们每年从验工收入中提取4‰作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原冻土、长大隧道、复杂地质隧道、大型桥梁、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如,建设中的宜昌至万县铁路八字岭隧道,全长5867米,穿越8个地质断裂带和2条暗河体系;鲁竹坝2#隧道全长5140米,埋深450米以下,为全线重点、难点控制工程。在这些施工中,都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创建科技示范工程活动和群众性的QC攻关活动。加快人才培养,加快高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快青年人才群体培养进程。
项目管理的经营创新
坚持目标责任制管理。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强化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指标的刚性考核力度。坚持经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日常管理,维护和改善经营管理流程。
加强外联工作。着眼长远发展,确立分解市场开发目标,确保生产经营任务持续饱满,同时要集思广义、拓宽范围,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以人为本。以合理薪酬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推进绩效考核管理为手段,全面改善奖励激励机制,突破阻碍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
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思考当前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在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后,必须尽快总结在建工程管理项目实施经验,提炼工程管理特色,建立协作队伍准入管理体系文件,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
安徽省“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是哪些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和物联网,打造中国(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提升合滁芜信息家电产业带,建设合肥语音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区。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芜湖节能环保和绿色照明产业基地、滁马铜池绿色照明产业带,发展合肥水泥成套设备和环保设备。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核电和风电,适度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一批国家级绿色能源县。建设一批光伏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基地。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等产业,做大做强蚌埠生物产业基地、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芜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备,工业领域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全面优化装备集成协作配套体系,提升合肥工程机械及工业机器人、两淮煤机装备、沿江船舶、芜湖大型铸锻件、马鞍山冶金装备等装备制造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材料、膜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复合材料及特种材料等,培育和打造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滁州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池州高分子聚合材料产业基地、黄山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动力电池、高性能电机、电控系统,打造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
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和交通安全、矿山安全等产业,促进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建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信息安全堡垒,打造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安徽省淮南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淮南房地产交易网讯 近日,笔者从淮南城乡规划局获悉:《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予以批前公示,现征求市民意见。公示时间为2015年5月11日-2015年6月19日。
开展《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的工作是我市近2年的重大规划任务之一。2013年11月,市规划局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战略》工作。
2014年7月,经过与市领导和规划局的几轮接洽,以及各部门的征求意见,编制单位完成了《战略》报告;并制作成视频和文字宣传材料,向淮南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各区县和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并征求意见;同时还通过淮南日报等公共媒体进行公示和征询 社会 意见。2014年8月,《战略》通过了住建部与省厅专家主持与出席的专家评审。会后编制单位对成果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现提请市规委会审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战略》的编制背景
当前,淮南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本《战略》来完善既有城市总体规划、并为未来新一轮总体规划提供技术储备十分必要,体现了市委、市府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对规划的重视。
近年来,淮南市抓住融入“长三角”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经济 社会 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初步实现了“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较好落实了国家的皖电东送计划、安徽省的东向发展以及建立合肥经济圈的战略要求;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基本遵循了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东进南聚、西优北联”方针。
另一方面,目前淮南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要达到总规预期的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尚有较大难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阻碍了淮南从传统煤矿城市向新型智慧能源城市的升级转型。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速减慢,未达到总规预期的年均1%以上的增速,201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以煤电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对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任务很重,难度大。近年来,为了积极谋求新的发展,有关部门编制了若干重大规划,需要与上位规划需要有更好的总体协调。
本《战略》的目的在于可为当前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亦即是及时完善既有的法定规划实施策略而有效统领各部门、各区县的规划建设工作。
二、《战略》的研究重点
本《战略》的工作思路主要是从总规实施评估着手,准确认识总体规划规划实施中的矛盾和困惑,并前瞻性地审视淮南市域空间发展的重大挑战,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出战略性规划对策。
实践角度而言,本《战略》的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关于淮南市的区域角色问题。战略规划提出,淮南在参与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对接长三角的同时,要积极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和携手蚌埠、阜阳等兄弟城市,从而发挥淮南的区位优势,并夯实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其次是产业发展方向转型。要改变倚重二产的传统经济发展路径,走复合式转型道路,在巩固能源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生态 旅游 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空间资源配置强调新兴特征与创新功能。
再者是城乡空间格局调整问题。梳理优化产业空间,加强对各产业空间的重点产业引导,尤其是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并促成各产业园区与产业走廊的集中建设;延续“东进南聚、西优北联”的空间策略,逐步构筑市域“一主一副、二片区四走廊”的空间体系,加强淮南与周边市县的空间统筹,并促进城乡空间与本底山水屏障的友好关系。
最后是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长远谋划。加强淮南城乡交通与区域大交通的畅通对接,以获得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对城乡空间优化的最有力支撑;并合理纳入了轨道交通专项规划成果。
另外,本《战略》基于以上方方面面的规划内容,提炼出新的城市形象口号——“能源高地,山水名城”,希冀通过这张城市新名片来彰显淮南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成就。
三、《战略》的内容摘要
点击查看大图
1、城市性质定位
本《战略》持有区域视角,改变了以往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思路,打破行政界线;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分析,也有对周边邻里兄弟市县的调研和发展动态把握。本《战略》提出淮南的城市定位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战略性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重要城市和沿淮经济带核心城市;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
2、产业转型路径
本《战略》提出淮南应构筑多元产业集群,走复合式转型道路。主导产业方面:发展以高煤炭电力与新型煤化工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接续发展 汽车 及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成长性产业方面:重点培育以金融保险、生态 旅游 、商贸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持续提高第三产业比例;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等走精细化、品牌化和高端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点击查看大图
3、调整人口规模
以“精简城乡结构层次,实现乡村精明收缩;吸引要素集聚,促进中心城镇繁荣”为淮南当前城乡空间优化的基本指引。至2030年,市域直接辐射圈总人口规模有可能达到270-300万人,城镇化率达85%。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20年为165万(现行总规指标),2030年达200万。
点击查看大图
4、优化市域城乡空间体系
将由现行总规的“一主两副四片区”逐步演变为“一主一副、二片区四走廊”。一主即中心城区核心区,是淮南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一副:凤台县城为西部副中心;二片区城即中心城区、凤台县城;四廊即指与产业空间布局紧密结合的合淮同城产业走廊、淮蚌合作产业走廊、淮(凤)阜山水 旅游 走廊、淮(寿)六 历史 文化走廊。同时,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塑造淮南生态结构为准则,划定城市增长边界。
点击查看大图
5、调整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逐步构筑“一河映三山,四水筑四城”的空间格局。
东城即以田家庵和大通区为主的东部商贸综合区。依托田家庵安成经济开发区、田家庵城区、淮南经济开发区和淮南东站区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未来更强调发展商贸金融、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
南城即以山南新区和谢家集区为主的行政商务区和战略新兴区。依托淮南高新区、山南行政商务区、南部 科技 服务城和合淮工业走廊共建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未来更强调发展金融保险、文化教育、交通集散、 科技 研发等现代服务业。
西城即以大八公山 旅游 ,淮河民俗文化为主的 旅游 区。依托八公山区、李冲乡和豆腐文化产业园,重点发展生态 旅游 、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西城将与一水之隔的凤台县城和一山一湖之隔的寿县县城,共建同山共河的空间结构和景观体系。
北城即以北岸新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平圩经济开发区和袁庄为主的绿色能源区。发展新型煤电化产业、煤炭装备制造业及能源 科技 、能源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北城强调产城融合;同步推进北岸新区建设和塌陷区治理,打造泥河生态走廊。
点击查看大图
6、优化城乡综合交通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本《战略》充分考虑并梳理周边区域性交通设施与淮南城乡交通的对接。依中原经济区规划,新增沿淮铁路,北接蚌埠,南联商杭客专;新增规划高速公路向北直达规划皖北机场;同时,在潘集区泥河以南增加高速连接线,贯通绕城高速公路。此外,加强各区之间的快速交通以及淮河跨河交通,充分梳理并改善城市快速路与干线一级公路、重大交通性主干道与一级公路的衔接。并合理纳入了轨道交通专项规划成果,促进构建以公交为导向准则的城市空间拓展格局。
点击查看大图
7、凸显山水景观特质
本《战略》进一步优化淮南的山水文化特质,提出“三山四水筑淮南、双横双纵织五彩”的生态景观格局,进一步确保中心城区各组团及周边县城均能由自然山水走廊获得绿色屏障。三山即指舜耕山、上窑山、八公山;四水即指淮河、高塘湖、瓦埠湖和泥河-花家湖;双横即指淮河沿淮景观带和八公山-舜耕山山景景观带;双纵即指花家湖-瓦埠湖滨水景观带和泥河-高塘湖滨水景观带。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四、《战略》的指导意义
1、强调规划的战略性
本《战略》的开展主要是加强对影响淮南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规划聚焦提升区域定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空间优化与确保生态安全保障性等四个视角,形成多个支撑性专题。不求面面俱到,重点回应淮南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和提出战略性对策。
2、体现规划的政策性
一方面,《战略》内容由单一空间布局方案转向“发展目标—实施策略—政策保障”三位一体的综合空间发展政策,成为引领淮南发展的战略蓝图、 社会 各方行动的共同纲领和政府各项政策整合平台。另一方面,为淮南市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开展相应的规划研究和编制各项专业提供宏观平台,进而可望形成以《战略》为统领的跨部门公共政策体系。
3、第三方视角及合作和参与
本《战略》既具备了第三方的视角研究,又有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同时还有众多居民参与(包括约1000多份城乡居民问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是此次淮南市战略规划的特点,这就保障了此次战略规划的专业水准及 社会 公共基础。
4、后续工作
在区域协调上,通过重大战略议题的共同研究、重大事项协调制度等工作机制,将淮南市的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大局之中。在市区联动上,各区县应进一步结合战略规划研究的成果,同步推进区县域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上下联动,以创新转型为目标明确各区域空间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发动有关部门和 社会 各界人士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根据规划编制的特征,确定各有侧重的公众参与形式,形成全过程公众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专家评审意见:
1、突出淮南市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体现淮南多重区域角色的特征,找准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战略目标。
2、探究淮南市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和发展布局,坚持城乡统筹,研究符合淮南实际的城镇化实施路径。
3、根据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非煤产业发展方向及空间研究和预判,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加强各组团的功能有序分工。
4、结合淮南市山水结构形态和布局特征,从区域一体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
我来回答,众所周知,淮南市是个能源城市,煤城。这就注定了淮南的经济受煤炭价格影响很大!从这十年市区的房价波动就能看出来!而且淮南没有什么大企业和民营企业来发展经济。淮南要发展只有转型!怎么转型?就淮南的现状来看只有一条路,就是招商引资!!!怎么吸引别人过来?首先是城市规划和布局!当务之急是改造老城区!从安成铺到街里。山南有点仓促上马了,至少不应该是现在,淮南体量不够,淮南市GDP才几百亿,作为一个地级市太低了!我们的政府是不是考虑下集中火力改造下老城区,城中村和西部呢?话说回来,山南建设的不错,可为什么入住率这么低呢?消费不行!人气不足!看看合肥,把高架桥都延伸到郊区了,而我们连个高架都没有,可见差距之大!所以说,交通和环境整治是其次,做好了这点,外来企业才能来考察市场!打工者才能回家定居,高技术人才才能留得住。这样的话,人口流动了,消费自然能带动起来,消费跟得上,市场就繁荣,经济就能带动起来了!这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淮南知名度不高,就要拉低姿态,在税收和租金方面优惠点,应该还是可以的,最后说一点,不要指望合肥,合肥自己都想抱长三角大腿呢!
淮南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城市。曾经以煤电作为资源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淮南好像在一时之间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科学的寻找合适的方向,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是淮南的当务之急。
那么,淮南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呢?本人的意见是放弃和重构。
首先,要勇于放弃 。我这里所说的放弃就是放弃传统的煤电思维。淮南市不仅煤炭产量大,而且电力企业以及其他各类工业企业,基本都与煤炭或松或紧地关联着。这是淮南市传统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所谓转型升级,就是先要放弃传统的煤电思维,逐步构建新的工业体系,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传统思维什么时候放弃了,什么时候淮南才能看到新的发展方向。
我这里所说的放弃煤电思维,不是彻底放弃煤电生产。淮南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煤电生产只需达到一定的保有量即可。
其次要重构发展空间 。淮南要在放弃传统煤电思维的同时,重构新的发展空间。
比如说,有人提出淮南市要向东发展,向蚌埠靠拢;有人提出淮南市要向南发展,与合肥一体化。这两种思维都是淮南没有底气的表现,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淮南到底是向东发展好,还是向南发展好呢?我认为这两个方向都不好,唯一的发展方向,是面向淮河。
淮河横穿淮南102公里,两岸风光秀丽, 历史 文化深厚,而且丰富多彩。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顺着淮河一线构建新的城市空间,构建新的生态空间,对于淮南迅速而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
这几年,淮南投入了重要精力发展山南新区。好几年过去了,这里发展的怎么样呢?这里的水资源严重匮乏,交通不便,更没有核心产业、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其他各区县的核心区。我到山南新区看了以后,总觉得建得很漂亮,但却空空荡荡。
因煤而兴的淮南,城市是散点分布的。哪里有煤矿,哪里就会形成城镇和人口聚居区。比如大通矿、谢一矿、新庄孜矿所在的区域,曾经都是红火一时的城市热闹区域。如今随着煤矿的衰退,这些区域也普遍地冷落下来了。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全市的高度,沿着淮河重构城市空间,将老城区改造成农田,实施老城区人口统一搬迁,把淮南建设成为水滨城市、生态城市、 科技 城市, 旅游 文化城市和新型工业城市。
总之,淮南的发展只有4个字,就是放弃和重构。没有传统思维的放弃,就无法构建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淮南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淮河。
淮南总体规划:
1.淮南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远景至2050年。
2.规划范围分为始于、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①市域城镇化体系的范围
为淮南市行政范围,包括6区1县,分为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试验区和凤台县,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
②依据《中化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规法》,确定淮南市属五区为城市规划区,包括潘集区、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山区、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内,要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要求。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法》,在开展城市总规划时要确定中心城区增长边界,淮南市中心城区由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的城区组成,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为北临淮河、南至规划南环快速路、西至瓦蚌湖东岸、东至高塘湖,总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
淮南具体规划: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皖北及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加快合淮同城步伐,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承接长三角经济转移,加强与蚌埠的交通联系与产业合作,增强淮南产业、金融、文化教育以及 科技 服务等功能的实力,建设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坚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 ,充分抓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三大基地(煤电化)建设,围绕”三大基地“的建设带动经济和城市发展,协调区域城镇布局,围绕“三大基地”加强淮南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促进城市向东、向南发展、加快老城区改造,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镇、矿区、城乡的协调发展,加强市域内各城镇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城镇与乡村相互联系的协调发展格局。
市域人口与用地规模
①城市总人口
2020年淮南市常驻人口达到290万人。
②城镇化人口
2020年淮南城镇人口达到249万人。
③城市化发展水平
2020年淮南市城镇化水平达到85%-86%
④城乡用地规模
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2793.5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27788.48公顷,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15005.06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4.94%和35.06%。
看了前二年网友㝍的评论我认为关键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懂经济知民情的领导班子这条不具备其他就是空话、另一点是改变固有的几年事实证明收效不大的思路、靠不上合肥、靠淮河、集中优势兵力主攻淮河两岸改进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把人才、人心留下耒、靠人不如靠己这是硬道理
1.首先要尽快的融入合肥经济圈和携手阜阳等兄弟城市,发挥淮南区位优势,夯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2.第二点就是关于产业方向发展升级。我们国家的产业重点也是一直围绕着创新方向在进行的,所以现在淮南要发展,必须要改变倚重二产的传统经济发展路径,走复合式转型道路。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空间资源配置新兴与创新功能。
3.一上来就是关于城市建设的问题,第一是处理好城乡空间格局调整的关系,梳理优化产业空间。逐步构筑市域一主一副二片区四走廊的空间体系。促进城乡空间与本地山水屏障的友好关系。
4.最后一点还是关于交通的问题,还必须尽量的发展自己的交通空间,加强交通的建设。
大家都知道,淮南是靠煤炭,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能源城市,他的gdp百分之五十左右来自于煤炭,属于高度依赖,这种模式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只要人们1天需要煤炭淮南就不会有没有钱。
但是现在我国对于能源这一块管控开始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于环境破坏的大的产业更加严格,现在淮南也开始走上了转型的道路。但是转型何其的艰难,当地人也没有能说的很大清楚,淮南未来要往哪里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淮南拥有着丰富的 历史 文化底蕴。拥有着很多,在 历史 上以及中国都出名的 历史 景点。未来的淮南,可能会走向和贵阳一样的道路 旅游 加大数据产业,为什么要走大数据?因为这里的电费比较便宜。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我觉得淮南的发展方向在中西部,因为寿县划归淮南以后,谢家集就成了连接东西部的核心区域,西部有八公山跟寿县,可以主打 旅游 经济,豆腐 美食 经济,带动西部更多人脱贫致富。而发展山南,炒好房价对淮南人民没有任何好处。首先山南离合肥是比较近,但是合肥人会来淮南消费吗?不还是淮南人跑去合肥消费,这对淮南经济有什么帮助?
淮南市是安徽省一个能源枯竭的城市,近十年来GDP呈下降趋势,(30年前我到了蔡家岗八公山)但它为国家能源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功劳功不可没。淮南市后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是个现实问题。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借此机会农民工我谈自己一点点看的,不知有没有参考价值。
淮南市东北有蚌埠市,西南有寿县,北面有宿州市,大别山区和准海战役的主战场都在这个区蜮内,共产党对这片红色的土地情有独钟。善待和报答这帮在此土地生存的人民义不容辞。希望就来啦!把淮南,蚌埠,寿县和宿州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休闲城市加庄园式小型城市群。,用那些有真材实料的专家做前瞻性的布局,在配合着国家的皖北城际铁路圈,皖北这片热土不想换发生机都难!既解决了淮南市的发展不前问题, 也为我国不少的发展动力不足的城市提供一个借签机会!
看了几篇回答全是官样文章,文笔犀利,下笔千言却无一句落在要害。把简单的事说复杂麻烦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人才。淮南已经错过最佳发展机会,将来的前途就是安静的做一个美男子吧,首要任务, 社会 稳定消除之前留下的隐患。两方面就是之前各企业离开后的烂摊子和新政府为了业绩急功近利搞得项目,处理好这两条就是业绩了。发展不是当前首要任务,城市规范化才是首要。
哪位高人能较具体的分析一下安徽的经济发展概况及趋势?
致安徽经济发展的十点建议!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国家冷落三十年的安徽终于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代,安徽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给安徽制定战略定位发展如下:
一、规划范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年规划区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l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规划》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产业空间格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专业的前沿地带。
三、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如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时期,安徽迎来大发展时刻,沉睡多年战略定位徘徊不前的安徽终于有了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阶段,不可否认,安徽仍然是不发达地区,仍有诸多制约安徽大发展的因素,安徽大发展应具备以下十点建议:
1、打造廉洁高效具备现代服务意识的政府
省内官场浮夸风、“假、大、空”十分盛行,实干作风非常薄弱,贪腐前仆后继,买官卖官、官场裙带风、家族化盛行 ;需要花很大力气改善和铁腕清除官场跑官买官不作为等萎靡作风,铲除乱作为官员,展示安徽新形象,打造小政府、大社会,比发达地区更高效率的办事服务意识和思维模式。
2、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政策,积极吸纳人才的战略
一份网上统计资料显示:安徽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太弱,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是接纳安徽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区。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流出率竟分别达到了78.73%和79.30%”。
21世纪大发展的前提就是人才战略,在全球WEB2.0时代, 落后地区寻求大发展,必须拥有比发达地区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理念,清除与时代发展脱节的年龄偏大公职人员,积极推行吸纳人才战略,突破一切阻力,向全国公开招贤纳士,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政策,开动和引导政府和民间一切力量与智慧千方百计找差距、寻思路、重民生、求发展,安徽大发展更需要詹夏来这样实干型的领头人。
3、创造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
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开展打击权力寻租活动,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违纪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公务人员个人的征敛、收缴行为,使政府的分配行为与其行政职能相对应,抑制腐败的孳生。逐步减少和淡化行政部门的权力,使其权力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制度约束。
建立积极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中,更能为现代商业社会体系服务。使软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成为地区软实力的代表。
4、建立皖南旅游区
以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和高铁正在建立,而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这片中国最丰富的皖南旅游区通向长三角中心城市交通依然不完善,应尽早联合苏浙沪向国家申请立项沪芜城际铁路,(上海-湖州-广德-宣城-芜湖,约260公里,这条城际铁路并与宁杭、宁安城际铁路相连),同时在沪芜城际铁路广德段扩建至黄山的快速铁路支线(广德-宁国-绩溪-黄山),把皖南最丰富的旅游区(黄山、池州、宣城)建设成为上海、南京、杭州三极品字形经济区域中心1-2小时交通圈,从而皖南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步入”同城效应”时代;
从城市区域化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集聚→中心化→扩散→中心城市→重新集聚→扩散→城市群的演化路径,因此,皖南旅游区与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处在1-2小时交通圈内,正处于城市区域发展的“重新集聚”阶段,因此,城市圈的发展的前提必定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理空间的缩短必定带来深层次的多重互动,从而更易接受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交往的“集聚效应”作用,同时,交通的便利更能向长三角展示灿烂的徽文化、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学、徽墨等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5、建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平台
安徽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名人故里数不胜数、灿烂的徽文化、悦耳动听的黄梅戏;特别是仅次于京剧的黄梅戏,因官僚主义排挤人才的多种因素,黄梅戏如今已下滑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凋零状态!相对于昆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世博会大放异彩,黄梅戏已经在文化产业中已经边缘化了。
振兴文化产业,大力清除省内官僚主义,特别是铲除“假、大、空”者,切勿让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真正让内行的人负责文化产业,吸收大批优秀人才,大力宣传和推广徽文化,特别是在当今诚信普遍缺失的现代商业社会里,更应推介徽商的“诚信、戒欺”的精神。积极通过图书、音像、影视、传媒、演艺、网络等各种平台推广安徽的文化产业资源,为经济发展起到桥梁的作用。
6、跨越式发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安徽发展最快的县---广德,因其毗邻江浙两省,吸引长三角投资最多的县,经济发展快速,引人瞩目,但由于着重GDP,引进了化工、纺织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甚至连个污水处理厂都没有,广德县的空气质量明显比省内周边县市差。
走跨越式发展是沿袭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以低价卖土地承接和引进长三角被撵走的淘汰污染高耗能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短期发展,创造官员政绩GDP,还是着眼长远,只有另辟蹊径;发展经济和周边区域比拼GDP污染环境非明智之举,扬长避短,走比较优势战略发展道路,在相对生态环境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下寻求突破,必须以目前尚未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着重生态环境建设,引进无污染的轻工业企业,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后花园,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为本,走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走可持续、和谐发展道路。
7、土地开发过程中维护农民的利益,避免暴力拆迁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的兴起,外来投资者特别是长三角投资者纷至沓来,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吸引外资,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拆除农民房子,甚至对农民抵制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采取抓捕、打人、拘留都暴力手段等情况屡见不鲜。
在这网络大爆炸的时代,采此手段只能为地方抹黑。在地方发展经济过程中,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应积极与农民协商沟通,按照法律补偿标准规定赔偿失地农民,并给农民办理社保,或者以农民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当地开发区,参与当地分红,避免暴力行为,与民友好协商,才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8、建立开明、开放的言论环境,积极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
中安在线旗下的中安论坛对于针砭时弊的文章往往采取封帖和删除,对发帖者ID进行封杀,合肥论坛对批评时政的帖子也多有限制,从某种意义透示了安徽网络舆论的自我封闭,也揭示了省内论坛在全国无任何影响力。
批评时政、针砭时弊、建言献策,其实都是发帖者对家乡的关心与关注,对一些黑暗现象和乱作为现象进行曝光,对地区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需要论坛管理员引导得当,并不是一删了之。
对突发事件及公共危机事件处理,切勿对网络民意置之不理,充耳不闻,在人类文明政府的最基本的底线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突发事件。然而省内官员“假、大、空”盛行,也无任何个性官员有开明、开放的实际举动和言论。
在WEB2.0时代,更需要开明、开放的环境,官民互动,广开民智,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9、大力建设好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汽车跳,安徽到”!“到了安徽,年年修路,就是路修不好”!这是外省人对安徽公路的评价,也正是安徽公路的真实写照,也令每一个皖省人蒙羞。特别是同时与江苏浙江两个最发达省份接壤的宣城地区,其境内318国道坑坑洼洼,坐车就像坐摇窝子车,蹦蹦跳跳,把人五脏六腑都要颠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这是任何地方发展经济必备的前提;成功的人士找方法,失败的人士找借口;看不到的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就是最大的危机;安徽交通部门应深刻检讨和反省“豆腐渣”公路形成的原因,不能老拿与发达有差距的借口来搪塞,否则就是安徽发展的绊脚石和罪人。
建设好质量优良的公路和路边具有生态绿化带,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必备条件。
10、 加大扶持本省民营企业的力度,争创知名品牌
综观省内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在全国叫得响,更无中国知名品牌;其深层的原因是官场肉食者对民营企业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泽而渔的政策大行其道.
作为国企的奇瑞汽车的辉煌跟当时的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实干作风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詹的汽车梦和他务实的作风,奇瑞成了中国三大民族汽车品牌之一,詹是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实干的官员。
创造宽广、宽容、宽厚的良好环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金融方面扶持支持引导的开明政策,积极引导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将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关于霍山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最近对霍山县作了一次调研,感到这个县发展经济的路子和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由此也对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县,区位比较闭塞,资源也很有限,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座谈和考察,印象比较深的有五点:第一,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变化,各地经济发展多数经历过起伏,但霍山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1990年—2004年14年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7%,高于全省县域同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目前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相当突出。1989年,该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4%,去年高达53%,居全省各县之首;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63%来自工业税收。第三,作为一个深处大别山区的边缘小县,外向型经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霍山大兴开放之风,形成了人人谈开放、举县抓招商的良好氛围。2004年,全县出口创汇5047万美元,位居全省县级前3强。第四,面对宏观调控和各种要素制约,霍山的园区经济仍然办得红红火火。该县工业园区创建于2002年,短短两年多时间,入园企业20家,其中有16家企业、26个项目是在宏观调控之后进入园区的。第五,霍山的发展不只是工业经济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动局面。他们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劳民伤财的事坚决不干”。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打造了在全国叫得响的四张“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二)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为什么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霍山县能够突破局限、加快发展?通过调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条:
一是霍山县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内涵和实际内容。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信息比较闭塞、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山区县,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具有决定性的先导力量,必须紧抓不放。为此,他们在提出每一个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前后,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在“工业富县”战略初提之时,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党政干部、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代表“四上宁国”,连续开展几轮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共识,使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县牢固生根。从一定意义上讲,霍山发展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从认知到实践、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二是霍山县在发展中抓住了能人兴县这个关键,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先知先觉者,注重发挥乡土能人的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中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到企业发展,催生了一批企业家梯队和高素质企业群体,带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育。为营造能人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他们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户,注重资源配置向能人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对有贡献的企业家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促进企业资本积累的进程,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从1992年开始,霍山县就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按纳税额的1%给予奖励,产生了很大的激励效应。突出“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他们有明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懂经济的干部充实到经济主战场,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特别是霍山有着良好的包容环境,外面的优秀干部来得多、扎得下根,并影响和带动了本土干部的成长。
三是霍山县较好处理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走上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作为县一级,霍山和多数地方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面临调控手段和要素资源不足的制约。霍山县能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营造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当地的企业和群众反映,霍山党政干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发展、用在经济建设上的。大家的兴奋点不在于位子和帽子,而在于怎么把工作干好、把经济抓上去;工作的着力点也不是放在怎么抓权、怎么管企业上,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霍山的经验当然不只这些,放在全省来看,最值得总结的一条,就是他们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很多县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说清楚,但怎么把思路转化为行动,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认准的事,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烧饼;在于他们对于决策部署的落实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各种手段和资源,做到政令畅通、执行到位。从工业富县的提出,到山口经济的推进,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从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识,再到做出成效,从霍山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作风,一种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种运作资源的能力。更可贵的是,霍山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而这种“接力赛”源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霍山,人们经常提到的几届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职时间都比较长,都有从副职到正职、从政府到党委这样一个经历;而且,在霍山,历任领导一届继承一届,一届发展一届,做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正是这样一种风气和传统,使该县发展少了折腾,形成了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环。
(三)霍山的经验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县一级自身。只要各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能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和办法。调研发现,霍山发展也面临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地处偏僻的人口和资源小县,霍山县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素质,要实现新的突破,压力很大。尽管霍山工业发展启动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优势,但由于山区县地理区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给和配套环境相对薄弱,发展容量较为有限,一方面,县里要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县域的弱小功能又难以承载大企业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县域面临“做大”与“留大”的两难局面。同时,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过招商引来的资金还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数量。此外,县里对县域功能缺失问题反映也比较强烈,感到上面管得还是多了一些,县级政府事权、财权和管理权不统一的矛盾对工作钳制较大。
(四)县域兴则全省兴。霍山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第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导向。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基础还较为薄弱,要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有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决心,更要有坚持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发展,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一方面,在上对下的指导上,省、市要为县一级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县级干部从长计议的预期,引导县一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强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县一级自身尤其是领导团队,要进一步强化统驭力、执行力和转化力,对认准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落实,把好的思路转化为好的发展绩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确的导向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和支持政策上,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发展相对薄弱地区,重点支持他们做一些打基础的事情;对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则支持他们更快、更好发展,发挥倍增效应,形成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甲级队;奖励政策必须打破“平均用力”现象,比如,对经济强县,应当在体制上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与经济扩张的能力相匹配;奖励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对办得好的园区,可以奖励用地指标,或在园区建设引导资金上予以倾斜等。其三,正确的发展导向说到底是用人导向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选好、用好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任期观念,处理好干部提拔与稳定任期的关系,避免领导干部过快流动,影响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干部“双向”交流的力度,选择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经济、作风务实的省、市年轻干部到县一级任职,同时选拔一批县直和乡镇干部到省、市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不管各县情况如何差异,加快工业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业化这个主要矛盾,县域经济的其它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当然,工业化途径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优先发展加工制造业,有的则从农业产业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从三产突破,但无论如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与市场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在开放型经济上突破。通过外向型经济,可以植入先进的观念、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县域工业化的瓶颈约束,实现工业的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的观念、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全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来抓。二是要在工业园区上突破。越是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决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要把招商引资与发展园区工业更好结合起来,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引导关联企业进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要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各类创业主体激活起来,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释放出来。首先,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适宜民营企业发展的气候,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长一批能人和企业家。目前我省县域不少企业家存在着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等问题,有的缺乏职业企业家精神、“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必须加大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能人和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想创业的能人和企业家成就梦想。
第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化解要素瓶颈约束。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撑体系问题。在继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银行的合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要发掘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鼓励、支持县域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金融组织和资本市场。二是人才保障问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或建立研发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平台。各县可以依托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学设施,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土地供应问题。省里应当在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下,根据各地发展的不同情况,优先保证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首先,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应当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点,提升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其次,要坚持以工促农,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运用工业协作理念,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其三,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集中财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社会救济等各项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县级政府的主要着力点放到营造环境上,推动整个政府行政理念的变革。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促进行政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省级要围绕县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核心是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变县域治理结构,为县级政府转型提供支持。当前要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能放则放、该放就放。同时,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运行新机制,改进省直部门对县一级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在全国叫得响,更无中国知名品牌;其深层的原因是官场肉食者对民营企业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泽而渔的政策大行其道.作为国企的奇瑞汽车的辉煌跟当时的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实干作风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詹的汽车梦和他务实的作风,奇瑞成了中国三大民族汽车品牌之一,詹是安徽省改革开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