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百场大宣讲进嘎查_百人千场大宣讲活动

hacker|
111

文章导读:

苏木乡镇嘎查村是什么意思

苏木:蒙古语,是汉语里乡镇的意思。嘎查:系蒙古语,汉译为村的意思。

创建自治区卫生苏木乡镇、嘎查(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对于打造地区形象,扩大知名度,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16年以来,科左中旗围绕自治区宜居城、园林城、卫生旗县、文明城“四城同创”,组建爱国卫生工作专职机构,完善旗、乡、村三级爱卫工作网络,着重将区、市两级卫生苏木乡镇、嘎查村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小城镇、村屯综合管理水平和改变群众移风易俗的有效载体,在夯实小城镇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在全旗范围内全面启动创卫攻坚工作。

陈巴尔虎旗的意思

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48°48′—50°12′,东经118°22′—121°02′,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接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全系水界)。

中文名称: 陈巴尔虎旗

行政区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东北

下辖地区: 巴彦库仁镇,宝日希勒镇,完工镇

政府驻地: 巴彦库仁镇

地理位置: 呼伦贝尔市西北部

面积: 21192平方千米

人口: 6万(2004年)

气候条件: 中温带半温润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目录

地理位置

介绍

概况历史沿革

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

陈巴尔虎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一、综合

二、农牧业

三、工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五、邮电业和旅游业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七、财政、金融、税收及保险业

九、人口与就业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情况

相关一、环境

二、发展

三、文化

地理位置

介绍

概况 历史沿革

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

陈巴尔虎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综合

二、农牧业

三、工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五、邮电业和旅游业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七、财政、金融、税收及保险业

九、人口与就业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情况

相关 一、环境

二、发展

三、文化

展开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陈巴尔虎旗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尔苏木、特尼河苏木、哈达图苏木。旗政府驻巴彦库仁镇。 2000年,陈巴尔虎旗辖3个镇、7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67882人,其中各镇苏木人口(人): 巴彦库仁镇 22632、宝日希勒镇 19473、完工镇 4079、西乌珠尔苏木 1647、东乌珠尔苏木 1998、哈尔干图苏木 1208、巴彦哈达苏木 1893、鄂温克民族苏木 5516、哈达图苏木 4647、特泥河苏木 4789。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 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全旗辖3个镇、5个苏木:巴彦库仁镇、宝日希勒镇、完工镇、西乌珠尔苏木、东乌珠尔苏木、巴彦哈达苏木、鄂温克民族苏木、特泥河苏木。(以下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巴彦库仁镇:辖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个居委会。 宝日希勒镇:辖 新兴、胜利、创业、向阳、奋斗5个居委会;布敦胡硕、库热格太2个嘎查。 完工镇:辖 第一、第二2个居委会;巴音布日德、哈腾胡硕、哈日诺尔、乌布日诺尔、完工、安格尔图、宝日汗、哈尔干图8个嘎查。 西乌珠尔苏木:辖 西格登塔拉、萨如拉塔拉、乌珠尔3个嘎查。 东乌珠尔苏木:辖 海拉图、额尔敦乌拉、巴音乌拉、查干诺尔4个嘎查。 巴彦哈达苏木:辖 乌兰础鲁、巴彦哈达、格根胡硕、呼和温都尔、呼和道布5个嘎查。 鄂温克民族苏木:辖 阿尔山、辉屯、毕鲁图、那吉、哈吉、恩和、雅图克、孟根诺尔8个喳查。 特泥河苏木:乡直。 国营哈达图牧场:场部;第一~第十六16个生产队。 国营特泥河农牧场:场部;第二~第十一10个生产队。 国营浩特陶海牧场:第一~第六6个生产队、那吉分场。

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

巴彦库仁镇:辖 巴彦、多蓝、苏优勒、图布新四个社区;巴彦哈达、乌兰楚鲁、呼和道布、呼和温都尔、葛根胡硕五个嘎查。  宝日希勒镇:辖 新兴、胜利、创业、向阳、奋斗5个居委会;布敦胡硕、库热格太2个嘎查。  完工镇:辖 第一、第二2个居委会;巴音布日德、哈腾胡硕、哈日诺尔、乌布日诺尔、完工、安格尔图、宝日汗、哈尔干图8个嘎查。  西乌珠尔苏木:辖 西格登塔拉、萨如拉塔拉、乌珠尔3个嘎查。  东乌珠尔苏木:辖 海拉图、额尔敦乌拉、巴音乌拉、查干诺尔4个嘎查。  巴彦哈达苏木:辖 乌兰础鲁、巴彦哈达、格根胡硕、呼和温都尔、呼和道布5个嘎查。  鄂温克民族苏木:辖 阿尔山、辉屯、毕鲁图、那吉、哈吉、恩和、雅图克、孟根诺尔8个喳查。  特泥河苏木:乡直。  国营哈达图牧场:场部;第一~第十六16个生产队。  国营特泥河农牧场:场部;第二~第十一10个生产队。  国营浩特陶海牧场:第一~第六6个生产队、那吉分场。

编辑本段陈巴尔虎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综合

2008年我旗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较上年有较大提高,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1234万元(现价),增长18.7%(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0815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1750万元,增长27.7%,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29489万元,增长36.2%,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2261万元,增长0.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8670万元,增长17.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2.5:42.0:35.5调整为19.5:48.8:31.7。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2060元,增长18.3%(可比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对经济有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还处在建设阶段,拉动作用还没有显现,拉长经济产业链仍然需要过程;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牧民增收措施还需要强化、机制还需完善、渠道还需拓宽;非公企业的水平不高、份额不多,服务业还不能适应当前工业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二、农牧业

2008年,陈旗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按照“东粮西草、远肉近乳”的产业布局,构建了绿色生态农畜产品基地。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资金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牧业生产明显提高。 2008年全旗农牧林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99426.3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种植业产值47322万元,同比增长27.6%;牧业产值45958.1万元,同比增长1.6%;林业产值380.2万元,同比增长11%;渔业产值4990万元,同比增长63.9%;服务业产值776万元,同比增长36.1%。 年末牲畜头数达到527111头(只、口),比上年同期纯增4.17%,能 陈巴尔虎旗农牧业

繁殖母畜头数达424846头(只),比上年同期纯增7.6%,其中大畜能繁殖母畜82907头(匹、峰),同比纯增18%,小畜能繁殖母畜341643只,同比纯增5.4%。良种及改良种牲畜468248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占总牲畜头数的89.14%。 我旗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资源管理。2008年人工种草9.2万亩,饲料地种植9.2万亩,围栏草场92.6万亩,退牧还草90万亩,草场改良43万亩,禁牧完成60万亩、休牧完成890万亩,草畜平衡落实2050万亩。全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面积为1.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5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森林植被恢复完成0.6万亩,退耕还林1万亩,其中:荒山造林0.5万亩,围栏封育0.5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6345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5955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11.6%,粮食总产量140584吨,同比增长28.56%;油料播种面积22553公顷,同比增长21.1%,油料总产量28409吨,同比增长44.6%;蔬菜播种面积223公顷,同比减少4.3%。

三、工业

工业是我旗的支柱产业,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全旗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08年, 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50.66%;完成销售产值19.4亿元,同比增长53.48%;完成工业增加值125035万元,累计增速3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2.9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亿元, 实现销售产值4.8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0.9亿元,实现销售产值0.8亿元;其它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0.9亿元,实现销售产值0.9亿元。全旗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295万元,同比增长10.23%;完成工业增加值4454万元,增速8.12%。2008年,我旗单位GDP综合能源消耗降低率为5.48%。

四、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以旗委十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重点实施“七七七 ”工程为契机,把抓好结转续建项目的建设和跟踪、抓好新建开工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推进后续项目建设等作为重点工作来实施。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5694万元,同比增长64.8%,完成全年任务30亿元的115.23%。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167万元,同比增长84.7%,完成全年任务21.42亿元的154.14%。全年施工项目29个,其中新建项目13个。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248万元,同比增长 60.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30167万元,同比增长84.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279万元,同比下降 55.2%。 2008年全旗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2个,其中新建项目10个,续建项目2个。引进旗外(国内)资金558502万元,同比增长99.4%,完成旗自定目标34.8亿元的160.5%。其中:引进市外(国内)资金558102万元,同比增长105.2%,完成市下达责任目标38亿元的146.9%。

五、邮电业和旅游业

邮电通讯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32万元,同比减少7.6%;移动和联通业务收入2339万元,同比增长23.1%;邮政业务总量297万元,同比增长23.8%。截止2008年末,全旗有固定电话和小灵通共有12863部,比上年减少2337部;全旗宽带用户达到3205户。 我旗旅游业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另外,由于今年雨水充足,草肥水美,旅游业效益在旅游旺季持续攀升。全年接待 旅游人数46.13万人次,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173人次,入境旅游收入85万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8117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2008年,我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8770万元,同比增长24.5%。其中县的零售总额8164.5万元,同比增长27.5%,市场占有率43.5%;县以下零售总额10605.5万元,同比增长22.4%,市场占有率56.5%。 2008年,我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5.68%。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仍居首位,比去年同期上涨12.08%。

七、财政、金融、税收及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原口径)完成41029万元,同比增加10032万元,同比增长32.3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463万元,同比增长61.7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 490万元,增长22.13%。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8945万元,同比增长47.5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86万元,农林水事物支出4250万元,教育支出4941万元。 金融业各项存贷业务运行较好。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0717万元,同比增长8.2%;各项贷款余额15039万元,同比下降56.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4596万元,同比增长17.8%;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96487万元,同比增长5.2%;全年银行现金支出214016万元,同比增长2.6%。 税收收入再创新高。截止2008年12月31日,陈旗地税累计入库地方各项税费23965万元,同比增收2274万元,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17840万元,社保费收入5770万元,残疾人保障金15万元,工会经费56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3万元,水利建设基金281万元。陈旗国税入库税收收入12770万元,同比增收2516万元,增长24.5%。其中增值税收入12481万元,消费税收入3万元,企业所得税127万元,个人所得税65万元,车辆购置税94万元。 保险业运行平稳,参保人数逐渐增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078.1万元,同比增长25.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56.1万元,同比增长8.4%;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122万元,同比增长45.6%。全年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377.4万元,同比下降7.0%。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支出262.1万元,同比下降28.9%;人身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115.3万元,同比增长209.1%。 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随着教育改革的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全旗共有小学6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46名、职业高中在校生220名、初中生2 520名、小学生3 685名。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校舍扩建25 058平方米,幼儿园新建校舍4 168平方米。 文化新闻事业稳步发展。全旗文化馆1所,乌兰牧骑1个,体育馆1所,文化站5所,电视台1所,有线电视台1所,博物馆1个,展厅面积4 048平方米、馆藏展品2 248件。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100%。全年放映电影150 场(次)、观众4万余人,图书馆1个、藏书1.9册,读者20 000余人。 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旗现有卫生机构(国有集体)15所,其中:医院6所,卫生院6所,卫生技术人员382人、医疗床位217张;个体门诊24所,卫生技术人员35人,医疗床位118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卫生监督所1个。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事业顺利开展,新农参合率达到99.53%。

九、人口与就业

2008年全旗户籍人口59736人,同比下降0.16%,其中非农业人口49002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2024人,占总人口的53.6%。出生514人,人口出生率8.60‰;死亡279人,人口死亡率 4.67‰;人口自然增长率3.93‰。2008年全旗失业人口881人,同比增长6.5%,全年下岗职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再就业418人,同比下降27.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7%。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情况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我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5元,同比增长25.1%。城镇居民人均支出11105.09元,同比增长54.9%,其中消费性支出8928.3元,同比增长59.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3%。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12元,同比增长24%。牧民人均支出9339.3元,同比增长40.5%,其中消费性支出4167.16元,同比增长4.3%,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3%。年末全旗在岗职工人数15426人,同比增长0.04%。其中:国有单位职工人数14983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66人,其 陈巴尔虎旗

他单位职工77人。2008年全旗职工工资足额发放。年末全旗工资总额35684.2万元,同比增长30.57%。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34404.6万元,同比增长30.68%;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工资1125.3万元,同比增长44.05%;其他单位职工工资154.3万元,同比减少29.74%。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08年全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429户,3956人,其中城镇居民2045户,3330人;牧区居民384户,626人,全年支出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587万元。全年442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2182万元,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754万元。154名牧民了参加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费155万元。全年共计17494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086万元,基金支出1698万元;共计7423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129万元,支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12.7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54%。全旗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 494人,比上年增长54.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 741人,其中在职职工12 035人,退休职工3 706人,全旗工资总额27 146万元,同比增长5.8%,农村牧区参加医疗保险的721人,参加失业保险6 405人,有564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全旗有1 751户、2 832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全年支出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386万元。全旗有社会福利机构1个,职工10人、床位45张、收养老人33人。

编辑本段相关

一、环境

陈旗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聚居。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古战场,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早在1732年,巴尔虎蒙古部族就来此驻牧戍边,至今已有276年历史,1919年建旗,至今89年。境内有蒙、汉、鄂温克、达斡尔等14个民族,6.9万人口。陈旗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草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5%,包括世界唯一的纯天然草甸草原,有“天下第一草原”、“天堂草原”之美称,是呼伦贝尔草原的精华,是呼伦贝尔市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水资源丰富,有“天下第一曲水”美名的莫日格勒河和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等5条河流,大小湖泊317个,天然矿泉95处。森林面积965平方公里,木材蓄积量881万立方米。地表野生植物553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170亿吨,另有金、铜、钼、铅锌、硫铁、萤石、闪长岩、芒硝、硅石、石油、天然气等14种矿藏。 陈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拥有新石器时代的古墓葬、鲜卑墓群、辽代古城和成吉思汗边墙等历史人文景观。1.58万平方公里纯天然草甸草原,地域辽阔,绿草如茵,蓝天、白云、绿地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沉淀了丰厚的草原文化底蕴,更为草原增添了特有的神韵。 多年来,陈巴尔虎旗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度关注生态建设,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十五”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草原生态论坛,理性思考和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以重点沙化退化地区和主要交通沿线生态恢复治理为突破口,通过争取国家项目、地方财政资助、牧户自筹等形式,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近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大会战、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和水土保持等工程,累计治理沙化退化草场5.42万亩、草原建设规模达到4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开展耕地核查和《草原法》执行情况检查,对非法开垦和破坏草原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规范林区采伐管理和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秩序,严格执行“关井压产”政策。 陈巴尔虎旗

2006年,陈巴尔虎旗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工业项目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实施防沙治沙攻坚年工程,将5000余万元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生态建设,治沙2.7万亩、禁牧60万亩、退牧220万亩、退耕10万亩,实现了沙区牧民生态移民的破题,争取到沙化地区的牧民群众积极参与治沙,打破了治沙主体政府部门的单一性,形成了多元化主体治沙的局面。并成功承办了呼伦贝尔市治沙现场会,荣获全市林业工作二等奖和林业系统生态建设工作第一名。2007年,整合农牧、林业等项目资金2,030.33万元,完成退耕10万亩,退牧还草70万亩,人工草地10万亩,休牧900万亩,禁牧60万亩,沙地治理2万亩。有效控制了草原沙化退化蔓延趋势。 在治理的同时,陈巴尔虎旗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规划和制度建设,针对草原生态建设,编制了《陈巴尔虎旗2006-2015年防沙治沙总体规划》和《陈巴尔虎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草原保护、建设、管理方面的政策,主要有《陈巴尔虎旗草原管理办法》、《陈巴尔虎旗关于加强打草场管理工作的决定》、《陈巴尔虎旗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草原上采挖野生药材的通告》、《陈巴尔虎旗草畜平衡管理办法》、《陈巴尔虎旗非牧民使用草场管理办法》等地方行政规范性文件,从源头上预防遏制了草原生态破坏行为。

二、发展

按照“生态立旗,牧业稳旗,工业富旗,开放强旗,科教兴旗”的发展思路,多年来,陈巴尔虎旗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巩固优化了一产,发展壮大了二产,促进提高了三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2.5:42:35.5,实现了一产趋精,二产趋强,三产趋大的良好经济格局。 在农牧业方面,依托优势草原资源,保护与发展并重,按照“东粮西草、远肉近乳”产业化布局,构建了绿色生态农畜产品基地。为保证草原的生态平衡和永续利用,大力推行退耕还草、围封禁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并按照稳步发展、提高质量的原则,实施“增牛控羊”和“牲畜良种工程”,优化畜群结构,实现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7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减少到95.2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稳中有升,达到10.1万头,同比增长1%;良改比重达到92%。鲜奶产量达21.5万吨,同比增长6.3%;肉类产量达1.65万吨,同比增长3.1%;粮油总产量12.9万吨,同比下降25.4%。 在工业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资源转换和总量扩张的道路,构建能源重化工基地。依托煤炭、有色金属、农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发展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乳制品加工、肉类深加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推广应用。有效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用地工作,开发煤矸石、粉煤灰、废渣、废水等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产业。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33.4% 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方面,构建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北疆风情旅游基地。突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主题”,充分发挥“天堂草原”、“天下第一曲水”等独特的生态效应,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联合、旅游项目开发等三个突破。构建形成了以草原、口岸、边境、河湖、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为主题的呼伦贝尔旅游黄金线,培育形成了“中国最美的生态大草原”旅游品牌。2007年,境内呼和诺尔景区通过“AAAA”级评定,全旗共接待游客43万人,同比增长26.8%,旅游总收入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27.2%。 旗所在地巴彦库仁镇先后被中国民协评为“那达慕之乡”;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六星级文明城镇”;被自治区评定为“内蒙古民族风情名镇”。目前,陈巴尔虎旗结合“生态旗”创建,正在积极努力开展“绿色文明单位”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等活动。充分利用典型的示范带动,推动生态环保工作的发展,宣扬绿色生态、绿色环境理念,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富裕、文明、和谐、安全的发展。

三、文化

白苏古郎:男,1982年出生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他的记忆深处,耳旁常常响起的是父亲拉着自制的民族乐器,自编自唱自伴奏的歌声。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他就对蒙古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凭着这份执着的追求,2001年春,18岁的他毅然告别故乡,独自一人踏上漂泊他乡拜师学艺的征途。 古郎为了学习,特意在呼和浩特市某马头琴厂打工,下定决心努力钻研马头琴制作工艺,求学之路很苦也很累,但他都默默承受下来,用他的话说是不混出人样来决不回故乡!功夫不负苦心人,2005年冬,他学有所成,选择了来到马头琴之乡——吉林前郭尔罗斯制作马头琴,从事了他所热爱而又让他值得骄傲的事业,有幸能用自己这双勤劳的双手,来弘扬本民族文化。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个品质优良的马头琴,制作所经过的程序非常复杂,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双手。传统的马头琴只有马头,没有其它雕刻,古郎制作的马头琴有所不同,经过他不断创新,马头琴的马头下还刻上一个龙头,中国有句老话,龙马精神就体现在古郎的马头琴上。他制作的马头琴声音纯正浑厚,能够赋予它民族的灵魂,曾得到过齐峰、容中尔甲,赛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赞赏,远销各地,常常是供不应求。 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绩,但他深知这才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他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充实自身文化素养和提高技艺,更加完善马头琴制作工艺,打响自己的品牌,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创事业,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 古郎为人善良淳朴,有着草原儿女坚韧、热情、豪爽的性格,同他结交的朋友很多,他也希望通过宣传,能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艺,将民族 艺术发扬光大。 付春成:男,1973年出生于陈巴尔虎旗。满洲里市诗词、文学协会会员,呼伦贝尔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在《满洲里报》及刊物《猛犸》有几十篇诗歌、散文、随笔、评论、短篇小说发表。作品《草原的月》、《苍蝇》、《关于文凭的一点杂想》、《额尔古纳河畔的岸柳》、《家乡的河流》等二十几篇各类体裁的文章被“中国作家网”收录。短篇小说生命的抉择在"国际艺术界""当代小说"专栏收藏!文章异地政府网均有收录.获奖散文《永远的丰碑》在"我与《满洲里报》征文"书籍中有收录.白鹿书院有个人文集发表、香港凤凰网有多篇文章被评为精华网文,并有诗歌评论文章收录在凤凰网刊,在新华网个人创办“中国现代作家”圈,目前为自由职业者! 【民族博物馆建成开馆】总投资2 818万元的集博物馆、档案馆、会议中心于一体的博物馆大楼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高度为25米,是陈巴尔虎旗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主题设计突出马背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厚重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展厅总面积为4 048平方米,共设:历史展厅、自然展厅、民俗展。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土石建筑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土石建筑工程,万里长城当之无愧。万里长城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是一代代中国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下面是我收集的相关资料,带大家领略长城的文化魅力。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土石建筑工程

历史沿革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先秦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彼此攻伐不断。

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2.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破中山,国境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下令筑长城,自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3.燕国北邻为东胡,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昭王即位后发愤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后方稳定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抵御东胡。

南长城

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1.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千米[16]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巩固帝国的安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见称。

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修、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还没有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后期则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代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也随之终结。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隋代

为了对付来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袭扰和掠夺,隋文帝杨坚自建国伊始,就把修筑长城、巩固边防,视为重要国防政策。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扰之外,还要着力对付来自西北方面吐谷浑的侵袭,为此曾先后两次修筑长城,动用劳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前代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2007年,在山西省岢岚县发现了一方隋朝筑长城的刻石,这方长城施工碑记是现今出土的最早的有纪年的施工碑记,也是隋代长城遗址出土的唯一一方施工碑记。2009年勘测,隋长城遗迹位于山顶,为石筑,已塌为石滩状,高约50一80厘米。山腰部为土筑长城,地表残高约1.5米,夯土层13厘米。

2010年,长城资源调查队对陕西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个区县的早期长城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调查战国、秦、汉、隋等时代长城近1700千米。新发现战国秦昭襄王长城200余千米,在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5区县新发现隋长城约500千米。隋长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时期长城,而隋长城又被明长城沿用。

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长城调查小组在鄂前旗文物管理所的协助下,通过察看航空影像、地形,定位GPS,查阅文史资料,分析卫星照片以及专家论证后,确认鄂前旗上海庙境内发现一处隋长城遗址。隋长城位于鄂前旗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境内,共有3段,墙体为堆筑土墙,不坚固,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到6米,残高约0.5到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约90到200米处,约6.8千米。更多的遗址位于明长城大边和二边以北,距离明长城50到300米,墙体笔直,与明长城走向一致。

唐代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位于山西省榆社县,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现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自然村),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仪城(辖于和顺县)。

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其中有一支劲旅就是依附突厥,并自封为皇帝的刘武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之地晋阳(今太原),攻陷河东大部分地方,威逼关中。唐王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构筑防御设施,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由此出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有三段古老的古代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段古边墙未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根据考古调查,断定边墙是古代的一条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一样,属长城型山城。这道边墙与当地渤海国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并修筑的山城相似,据此认为,边墙是渤海国为防止黑水棘鞴而建。

两宋

山西省宋长城西起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岢岚境内现存的38千米宋长城墙体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处高约4.2米,顶宽约1.6米,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发现有炮台遗迹。

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

宁夏发现的宋代长城遗迹,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南北两侧。虽然保存状况较差,但考古人员根据其构筑特点和现场遗物,认定为宋代修筑。而时间跨越千年以上的战国长城与宋代长城在同一地区并存,则充分说明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续的文明历史。

金长城开始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灾及张万公等大臣反对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线开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长城(明昌界)北起内蒙古莫旗七家子村东南1千米处嫩江岸边,经扎赉特旗额尔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经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营子,折向西行,经达里诺尔北岸至商都县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终止于武川县上庙沟。金长城全长约1650千米,设有副壕马面、烽燧,边堡和屯兵城。

明代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年—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年—1424年)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六三),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年—1566年)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众多长城重镇。[27]

明后期(1567年—1620年)隆庆、万历之际,蒙古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明神宗实录》)三岔河指辽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清代

清长城名称甚多,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之为长城:“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虽然清代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但只是形式大于意义,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相当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极其反动的措施,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得东北人口锐减,导致沙俄轻而易举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中国1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将大量人口运输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清长城与明长城及历代长城不同,是用于对内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对内而不对外。清长城是满清政府的权益之计,相对粗糙且保存不多,作用单一,故而很少提及,更无法同明长城比肩。

苏木嘎查纪事

潘复生

牧村行

牧村名叫吉忽伦图。是五当召周围蒙古族牧民聚居的地方。几个“独贵龙”(村小组)合成一个嘎查,环绕在内蒙古著名 旅游 胜地五当召的崇山峻岭间。平均海拔一千多米。翠绿挺拔的油松和白云般的羊群相映生辉,情趣盎然。

初夏,我走进吉忽伦图牧村,明丽的阳光下,满山遍沟的山杏、山樱桃然放着堆堆粉红或白色的花的焰火;不知名的小黄花和小蓝花在草丛中闪现招展;清新的空气中,飘荡着一股股松香和花草的芬芳、响着婉啭的鸟声……

吉忽伦图的七个“独贵龙”耕地很少,六万多亩草牧场可利用面积只有三分之一。一万多头只牛羊很难在日益退化的草场上维持生存。

一九八五年,自治区和包头市在这儿搞“现代化草牧场建设”试点,种植优良牧草、围建草库伦、植树造林,同时引进良种绒山羊。那时候,牧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 科技 兴牧”会带来什么变化。十几年过去了,引进的盖县良种绒山羊、阿尔巴斯细毛羊经过几代繁殖,嘎查山羊百分之九十实现良种化,产绒量提高两倍左右;紫花苜蓿、沙打旺、白柠条等优良牧草和杨柳、榆等人工林在一个个草库伦里生长起来,牧民人均收人翻一两番。我们走进叶贝沟,立即被一排高大的砖瓦房和耀眼的银白色电视接收器所吸引。陪同的嘎查干部告诉我们,这是老共产党员、市县人大代表、“ 科技 示范户”郝阿迪亚家。

刚进院子,主人就迎出来。当我们在铺满地毯的炕上坐下来时,女主人端上热气腾腾的奶茶和炒米馓子。我们边享受蒙古人的优厚礼遇,边拉家常。然后话题自然转到畜牧经济上。

“说来说去”,阿迪亚兴奋地说,“我们全凭沾党和国家政策的光。一九九零年我开始自己繁育良种,种优良牧草,一年下来,纯挣万元,以后年年增加。”

“那后来你是怎么发展的?”

“后来我打了井,上了自来水,又围了草库伦,开了个果菜园子,日子就更宽余了。”

陪同的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替主人算帐,卖羊绒、羊毛、羊粪收入两万元,出栏牛、羊收入大几千元,售出良种羔羊收入大几千元,除饲草料开销,纯收入少说也有二万多元,人均年收入六千元左右。

阿迪亚点头微笑着,深有感触地说:“像我这样的户还挺多,当然还有差的。下一步再发展,不容易。还得靠 科技 ,把牧畜多草坡紧的势头扭过来。”他老伴应和着说,前些年还放不开手脚,现在是干得又多又累,买了车、摩托和饲料粉碎机,虽省下点人工,还是忙不过来。岁数大了,更得靠 科技 了。

从屋里出来,顺便看了他们的果菜园和羊棚圈,地没来得及整,厚厚的羊粪还未出圈,说明主人真有点力不从心。不过,老俩口送出我们时,仍表现得满有信心,对前景充满更大希望。

嘎查新貌

牧业嘎查是石拐区蒙古族聚居的纯牧业山区,属吉忽伦图苏木管辖,在阴山名寺五当召周围分布着七个独贵龙。群山环抱,松柏苍翠。

在蒙古包度假村和吉忽伦图苏木街头,不时可见穿着蒙古袍的老人和身着紫红袈裟的喇嘛,他们用蒙语交谈,十分纯朴亲切。 改革开放后,这个熟悉的老地方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亲眼目睹了牧业嘎查人的风采,领略了别具一格与时俱进的两个文明建设成果。

走进牧业嘎查会议室,给人一种新鲜扎实的感觉:四面墙壁上,挂着自治区、包头市和石拐苏木多面锦旗、奖状,经济 社会 发展规划。党支部书记简明扼要地介绍说:“牧业嘎查一多半是蒙古人,其余是汉族、藏族、满回等兄弟民族。眼下牧民同心协力养牧、种地、封育草牧场、退牧还林,发展生态 旅游 业,加快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脚步……”。

我们走向牧村,远望一片高大的树林,走进一看,在树林的外面,顺沟垒筑起一条二百米的石坝,高大的杨柳树带围起二十多亩平整的梯田。刚刚深挖修建的机电井敞着大口,还未来得及收拾。井口旁是电杆、水泵、胶管、电缆等配套设施。靠西山畔的梯田里,几个小山般的饲草料垛,暗示着主人饲养着大量牲畜。四间红砖瓦房前,停放着农用 汽车 、摩托车、铡草机、脱粒机……房屋东侧是圈养大棚和畜舍。几十个刚刚引进的良种羊和成功孵化出壳一个多月的三只小鸵鸟,再加上牛、猪、鸡、狗的走动蹦跳,牟咩鸣吠,合奏出一首特殊的田园交响曲。

观赏兴致正浓,牧民的妻子从屋里走了出来,她一边喊丈夫接电话,一边招呼我们进屋里喝茶。醇香的奶茶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炒米、奶酪、馓子、手把肉摆满了桌子。女主人热情的招呼我们坐好后,怪怨中露出爱意地说:“家里铺排下这么大一滩,还整天揽事,给这家买草料,为那家换良种,贴上路费盘缠机器车马为人们办事。”

中午,我们又走访老党员小康户。是养种并举的蒙古族牧民。他有一大片果菜园和宽敞明亮的蓝砖瓦房,屋里屋外干净利落。墙壁上,挂着锦旗吊毯和成吉思汗画像,画着吉忽伦图五当召山水风景,格外醒目。靠墙一溜摆着现代化家具,家用电器,美观舒适。 嘎查达乐呵呵地介绍:“老人家七十年代任过党支部书记,最早实行 科技 养牧,他为全嘎查牧民提供了上千只公羊,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他的几个儿女,有的在区里当干部,有的在外面搞 科技 ,所以他更新观念早, 科技 意识强,做事生活不同一般牧民,有城市色彩。”他高兴地告诉我们:“我家搬到了新居,为的是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做出新贡献”。

在返回的路上,每经过一个独贵龙或典型户门前,嘎查达情不自禁地介绍道:“这是蒙古族牧民办的饲料加工厂,这是蒙汉牧民合开的 旅游 饭店,这是蒙古族青年和汉民开的药店,这又是蒙汉牧民合营的度假村……”

我听着看着,眼睛突然转向山坡的松柏,风雪中,它们依然挺拔苍劲,生机勃发,郁郁葱葱。它们正是象征着党的事业,象征着山村牧民最基层的力量,象征着“改革开放”焕发出来的精神!

“沙圪台”上水记

爬榆树位于五当召西十公里处的五当沟上游,是吉忽伦图苏木下辖条件较好的嘎查之一。 从石拐至固阳县最近便的大道穿村而过。春季,当你路经此地时,香飘四溢,花团锦簇的果园,大片翠绿平整的农田就展现在你面前。

但由于人多地少,农民增收缓慢,村北,有百十亩土地,却显得与这个村子很不协调,裸露的黄沙石子、杂乱的野草,凹凸不平的地表;这一切告诉人们这还是一处未经好好治理的旱地。 这地方叫“沙圪台”,顾名思义,高而多沙也,由于地处风口,土壤逐年减少,地质越来越差,风调雨顺亩产不足百斤,一遇旱年,颗粒无收。过去人们只采取一些救急措施,高扬程提水上来,顺势浇灌,水土流失严重,费用大,不耐旱。

近年来,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农民们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平地上水。 经测算,需投资5000元左右,集体没钱,受益村民集资困难,真是左右为难。

改革开放后,上级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就从这件事做起,一件一件抓下去,马上行动。 早春的后山,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寒流带着黄沙尘土,铺天盖地滚滚而来。路上的车辆行人稀少,但就在爬榆树“沙圪台”上,一行人抗风冒寒在测量工程。他们就是区苏木的领导。

经过半个下午的实地勘测,一个详细周密的工程方案形成了:从东侧的大井提水,通过管道一直输送至西头和北头,这样,不仅可使80余亩旱地变成水地,还可以浇灌大道西边的树木,经济效益至少可提高一倍,直接受益的有28户86人。

方案定下后,村委会发动村民挖沟整地,人们冒着春寒,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大干苦干。连续不停的沙尘把早先挖好的放管沟又填平了,只好再挖,尽快开通管沟,村民们早出晚归,中午不回家,与天斗、与地斗与沙尘暴抢时间争进度,提前十天开通管沟。

由于实际工程的扩大,原先计划的资金和塑料管件不够用了,重新集资又很困难。怎么办?来调研的主要领导当即拍板:一方面协调贷款,另一方面帮助解决管件水泵等。两级领导干部分头行动,在沙尘中日夜奔波。经过三天的操劳筹措,贷款解决了,管件拉回来了。苏木领导和村干部亲自动手带领村民下管组件,安装掩埋。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春风化雨、 渠成水到

阴山北麓、黄河中上游的五当沟流域,群山环抱、沟壑纵横。这一带的农牧民世世代代在坡梁地上耕种、放牧,十年九旱,增收艰难。

清明刚过,在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南十公里的山沟里,一辆灰色越野车由西向东缓慢的行驶着,颠簸的车后不时卷扬起团团土尘,不均匀地散布在山谷间。车里坐着石拐区委领导,到联系点前坝村,帮助村民完成一百多亩旱改水的管灌工程。

万事俱备,今天就要试水了。他们边走边谈,话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改变这一带的面貌、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等。 车子在白菜沟后面的土坝上停下。区乡领导站在高处,再一次审视着这个自治区、国务院领导曾来过的地方。当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的梯田、石坝都历历在目,只是至今缺少水利设施。小旱减产、大旱无收。

历史 和活生生的现实,又一次使领导们深深感到:水利确实是农业的命脉! 过后坝东行,山洪冲涮过无数次的乱石沟中,道路崎岖不平,拐过九曲八湾,就到了前坝村。 前坝村居住着六十多户、二百五十多人。东与土右旗耳沁尧乡小淖兔村隔河相望,水利条件比不上人家。全村一千六百多亩耕地,能浇上水的也只有百十来亩。每到旱年,村民们就发感慨:“要是有小淖兔的水利条件就好了”。

一九九七年,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380”工程时,这个村挖修了一口大井。当时计划一水两用:一方面上自来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另一方面把一部分旱地变成水地,但后一项因缺乏资金而中途搁浅,以后一直无力开工。

此时正值春节期间,在人们还沉浸于“肥正月”的安乐日子里时,苏木主要领导陪同区委领导来了。一到联系点,直奔大井和上水工地。面对平整缺水的土地,沉思良久,然后详细询问了工程情况,挖管道需多少工日,要多少水管,劳动力和资金怎样,完工后效益如何?乡村领导告诉他,这项工程可使120多亩旱地变成水地,人均水地就可达到一亩。每年至少可增产粮食四万八千斤,如果加上种植结构调整因素,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在三十万元以上,而且会逐年增加。但目前还缺450米水管急需解决。

区领导当即拍板:由他负责协调补贴4000元,春耕播种前竣工。他还一再嘱咐苏木嘎查领导,一定要抓紧把这件事办好,让农民今年就收到实效。 苏木嘎查领导马上行动起来,组织劳动力挖管道。

人们冒着早春的严寒,顶着沙尘暴大干苦干。未解冻的土地一块一块地被挖开,条条管道一寸寸延伸。就在这时,区领导第二次来到工地。人们看到区领导风尘仆仆,如此注重农民的切身事儿,虽天寒地冻,心理却热乎乎的。

就在管道临近挖通的前2天,区领导第三次来到前坝村。当他们把四千元人民币交到村干部手中时,人们激动的热泪盈眶。这岂止是四千元,这是党的政策的闪光,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金桥,它的实际价值和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难以数计的! 工程提前半个月竣工,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情景。

排优解难系民心

白彦龙嘎查地处石拐区最北端,与固阳县新建乡接壤,除脑包贝独贵龙有点水地,其余三个独贵龙都是坡梁地,一道山沟十几里,偏僻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水源奇缺,二百来口人靠天吃饭,常年向温饱线上挣扎。

由区领导牵头,率老干部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队,一行五人进驻白彦龙嘎查,开展了“串百家门,摸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他们与村民促膝谈心,让群众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想提的意见提出来。能答复的当场答复,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说明情况,定期解决。对不合理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和说服引导工作。

摸清了情况,理出了头绪,就从村民最关心的“吃水难”问题入手。白彦龙五个自然村这些年共打了五眼机井,由于严重干旱,水位下降,仅有两眼勉强能用。区领导协调老干局、财政局领导筹资2000多元,对原有机井深挖整修,并配套了胶管、塑料管等设施,使四眼机电井全部正常运转,保证了600多亩土地浇灌,使大灾之年农业不受损失。

工作队又协同有关部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八十年代投资后因资金不足而搁浅的半拉子工程——旱改水项目重新勘察设计,在各单位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以节约办公经费,减少不必要开支挤出4000元,平整土地,开沟挖渠,配套设施,使60多亩旱地上了水,种上了晚秋作物。直接经济效益四万多元。

解决了旱改水问题,工作队又积极协助村民联系销售黄芪、土豆、羊绒等农牧产品,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踏踏实实办了十几件好事。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工作队和党支部、村委会一起筛选调整农牧产业结构项目。他们引进的土豆新品种每亩增收500多斤,扩大黄芪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多亩,增收十五万多元,在大旱大灾之年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内蒙古自治区嘎查村财务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嘎查村财务管理,保护集体经济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嘎查村财务管理包括嘎查村和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第三条 嘎查村财务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量入为出、勤俭办事业的原则,实行计划管理、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

嘎查村的财务自主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禁止侵占、私分、平调、截留、挪用嘎查村资金和财产。第四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牧业经营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嘎查村财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嘎查村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对嘎查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三)指导嘎查村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四)对嘎查村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和任职资格审查;

(五)查处违反嘎查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嘎查村财务管理工作,其日常的指导和监督工作由苏木乡镇农牧业经营管理机构负责。旗县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农牧业经营管理机构建设,支持其依法履行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嘎查村财务管理的有关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第二章 财务计划管理第五条 嘎查村应当编制年度财务计划。财务计划主要包括:

(一)年度财务收支;

(二)固定资产购置;

(三)基本建设及资源开发投资;

(四)兴办集体企业、事业的投资;

(五)提留费及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提取和使用;

(六)收益分配。第六条 编制、调整嘎查村财务计划,应当经嘎查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报苏木乡镇农牧业经营管理机构备案。第七条 嘎查村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嘎查村民大会通过,报苏木乡镇农牧业经营管理机构备案:

(一)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二)主要生产建设项目的承包办法及承包指标;

(三)资金筹集;

(四)农牧民负担预算;

(五)五千元以上的投资和开支项目;

(六)嘎查村干部报酬和奖金;

(七)集体福利费的数额确定和发放;

(八)国家征用土地补偿费的使用;

(九)拍卖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坡、荒沙和荒水,下同)收入的使用;

(十)用嘎查村的资金和财产为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担保;

(十一)国家拨给的各类资金、低息及无息贷款的发放、使用和回收;

(十二)其他重大财务事项。第三章 资金管理第八条 嘎查村资金包括:

(一)原有积累;

(二)提留收入;

(三)发包收入;

(四)直接经营收入;

(五)资产、设施租赁收入;

(六)对内、对外投资的利润收入;

(七)投资兴办各种性质的企业上交的各项收入;

(八)国家征用土地的补偿收入;

(九)变卖集体资产收入;

(十)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以资代劳收入;

(十一)乡镇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支农支牧和农村牧区社会性支出资金;

(十二)国家有关单位拨入的资金;

(十三)借入资金及外来投资和捐款;

(十四)其他收入。第九条 嘎查村财务实行账、款分管。各项收支款必须由财会人员经办,收款要使用旗县农牧业经营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收款凭证,支款要有完备的手续和合法凭证。各项收入和支出,要及时入账核算,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公款私存,不得多头开设账户,不得坐支现金。非出纳人员不得保管现金。第十条 嘎查村财务要建立健全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各项开支由主管财务的负责人按财务制度审批。第十一条 嘎查村要执行支农支牧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对国家在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农牧业综合开发、农牧业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农牧业机械更新等方面的投资和民政救济资金,应当按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二条 嘎查村不得高息借入、借出资金。嘎查村借入资金一万元以上和借出资金五千元以上,必须经嘎查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借入资金一万元以下和借出资金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应当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

嘎查村对各种应付款应当按期支付;对单位、农牧户、个人拖欠集体的款项,应当责成有关责任人或者专人清欠催收,限期偿还,凡拖欠不还的,依法追缴。

拖欠嘎查村呆账的减免、核销,应当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由嘎查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苏木乡镇农牧业经营管理机构备案。

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

【那达慕简介】

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起源】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 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那达慕三艺】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

1、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o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录》云:"布裤者,专诸角力,胜败以仆地为定"。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2、赛马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及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赛马项目包括:1)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2)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3)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3、射箭

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静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意义】

今天,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达慕大会期间帐篷林立,组织广泛的物资交流会,以促进生产。晚上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那达慕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0-22 上午 09:17:28

    ,各项开支由主管财务的负责人按财务制度审批。第十一条 嘎查村要执行支农支牧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对国家在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农牧业综合开发、农牧业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农牧业机械更新等方面的投资和民政救济资金,应当按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二条 嘎查村

  • avatar
    访客 2022-10-22 上午 09:12:15

    文明历史。 金长城开始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灾及张万公等大臣反对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线开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长城(明昌界)北起内蒙古莫旗

  • avatar
    访客 2022-10-22 上午 03:46:29

    二等奖和林业系统生态建设工作第一名。2007年,整合农牧、林业等项目资金2,030.33万元,完成退耕10万亩,退牧还草70万亩,人工草地10万亩,休牧900万亩,禁牧60万亩,沙地治理2万亩。有效控制了草原沙化退化蔓延

  • avatar
    访客 2022-10-22 上午 09:05:09

    制的收款凭证,支款要有完备的手续和合法凭证。各项收入和支出,要及时入账核算,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公款私存,不得多头开设账户,不得坐支现金。非出纳人员不得保管现金。第十条 嘎查村财务要建立健全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各项开支由主管财务的负责人按财务制度审批。第十一条 嘎查村要执行支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