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丛的体表定位_腰丛的位置位于

hacker|
84

文章导读:

怎么样最简单,找到肾俞穴

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这是寻找肾俞穴较为直接和简单的方法。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按摩肾俞穴降血压。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

扩展资料

虽然肾俞穴所治疗的病症有很多,但肾俞穴最主要还是用于慢性肾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在中医理论中,肾病可分成“水肿”和“淋证”两类,《黄帝内经》中将“水肿”直接被称为“水”,主要是指肾性水肿,而淋证的范围比较广泛,各种尿异常都是淋证的范畴。

中医认为,无论水肿还是淋证,基本的病机都是在于肾与膀胱。如果人体的肾阳虚衰或膀胱气机不利时,身体里的水就不能正常地进行气化和吸收,也就不能变成尿液排出体外,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身体水肿及小便异常的情况。因此,肾病的治疗基本原则就要以温肾阳,利膀胱为主,而艾灸肾俞穴是最佳的治疗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肾俞穴

大一解剖学重要必考点有哪些?

1、动物体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2、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是细胞核。

3、脂质合成的主要场所是滑面内质网。

4、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在电镜下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其表面是否附有核糖体。

5、正中矢状面将畜体分为左右对等的两半。

6、骨受损时,手术中应尽量保留骨膜。

7、头骨中最大的骨是下颌骨。

8、有角突的动物是牛。

9、有吻骨的动物是猪。

10、动物颈椎一般有7枚。

11、胸椎有18个的动物是马。

12、胸椎的椎弓和椎体围成椎孔。

13、组成胸廓的骨骼包括胸椎、肋和胸骨。

14、家畜的髋骨包括髂骨、坐骨、耻骨。

15、组成骨盆腔的骨骼是髋骨、荐骨和前三四枚尾椎。

16、构成哺乳动物肩关节的骨骼是肩胛骨和肱骨。

大脑,小脑,脑干里分别有哪些神经中枢?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调节机构,它与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一起,完成对人体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调节和控制,从而使人体成为完整的统一体并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神经系统的机能可以概括为三点:适应、协调和思维。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可分为脑干、小脑、大脑两半球三部分。

脑干自下而上又分为延脑、脑桥、中脑和间脑。延脑下接脊髓,间脑上接大脑,脑干背部与小脑连接。脑干中有上下通达的神经纤维和许多神经核(神经元集中处),部分神经核发出脑神经。在延脑和脑桥中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这些中枢如受损伤则可危及生命。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感觉活动中枢,许多感觉传入冲动都先抵达丘脑再转送到大脑皮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例如摄食、饮水、体温、内分泌等活动都受下丘脑的调节。

小脑如栗子,位于脑干背侧,大脑后下方,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连接。小脑与躯体运动的反射调节有密切关系。小脑病变时,可产生姿势平衡障碍,肢体肌张力增强或减退,运动过程中动作不协调。动作不协调表现为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行走摇晃,醉汉样步态,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表面为大脑皮层,是意识、思维、运动和感觉的最高中枢,对全身有精细的调节作用;患脑炎时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抑制或损害,除产生运动、感觉障碍外,主要症状为昏迷等意识障碍。

脑、脊髓内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称为白质。灰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合一起称为神经核;白质内又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束。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的神经联系极为广泛复杂。管理随意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锥体系的锥体细胞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其发出的纤维组成锥体束,经脑干下行,小部分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神经细胞,大部分在延脑下段交叉到对侧,再下行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脑神经躯体运动纤维分布到头面等部骨胳肌,脊神经运动纤维则支配躯干四肢骨胳肌。如锥体束在交叉前受损伤,引起对侧肢体肌肉瘫痪;如损伤部位在锥体交叉以下,则表现为患侧肢体瘫痪。锥体细胞和锥体束受损伤表现为硬瘫,即瘫痪肢体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划跖试验阳性。脑、脊髓运动神经细胞体及神经纤维受损伤表现为软瘫,瘫疾肢体张力低,一切反射消失。躯体感觉纤维也交叉上行,右侧大脑皮层感觉区接受来自左侧躯体的感觉。锥体外系统是运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锥体系统以外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由基底神经节(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旧绞状体——苍白球、黑质)和丘脑底核、红核、网状结构等组成,主要调节肌张力、肌肉的调节运动和平衡。锥体外系统损害,可出现肌张力的改变,不自主多动,如帕金森氏综合征、舞蹈症、舞蹈样手足抽动症和扭转性痉挛等。

脑与脊髓由内向外包有三层脑(脊)膜:软脑(脊)膜、蛛网膜、硬脑(脊)膜。硬脊膜与椎管壁间的间隙为硬脊膜外腔,腔内充满疏松组织、脂肪和静脉丛,临床上硬脊膜外腔麻醉即注入此腔。蛛网膜与软脑(脊)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腰椎穿刺即进入此腔。由于在发生上,椎管的生长较脊髓生长为快,成人脊髓止于第一腰椎下缘,故腰、骶、尾神经根近于垂直下行,称为马尾。因在第一腰椎水平以下无脊髓只有马尾,而蛛网膜下腔也扩大,故腰椎穿刺选择在此水平以下进行。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生成,流经各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主要通过蛛网膜颗粒入硬膜静脉窦,返回血液。脑脊液对脑组织有保护和营养作用,但生成太快或通路受阻时,颅内压就增高,可压迫脑组织。某些物质(如青霉素、胆盐等)虽可从血液很快进入组织液中,但却不能迅速地进入脑组织中。在血液与脑组织之间似有屏障存在,以阻挡或延缓某些物质的通过。治疗某些疾病时,临床用药应考虑到血-脑屏障作用。如磺胺嘧啶可在脑脊液中有较高的浓度,故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是首选药物。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结构,包括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未装置。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也可分为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两部分。

脑神经是指与脑直接联系的周围神经,共12对,自颅骨孔、管出颅;分三类:一是感觉性的,包括第Ⅰ、Ⅱ、Ⅷ对;二是运动性的,包括第Ⅲ、Ⅳ、Ⅵ、Ⅺ、XII对;三是混合性的,包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主要支配头、颅部器官和部分内脏器官的活动。

嗅神经始于鼻腔嗅区粘膜的嗅细胞,经颅前窝,进入嗅球。将嗅觉冲动传入大脑。

视神经始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于眶后穿过视神经孔,入颅腔,连于视交叉。视交叉接视束,入视觉中枢。视神经传导视觉冲动入间脑。

动眼神经自动眼神经核发出后,分为上小、下大的两支。上支行于上直肌和视神经之间,发支到上直肌,终支止于上睑提肌。下支发出三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动眼神经内还含有植物性神经纤维睫状短神经,主要集中在下支,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伤侧眼睑下垂,眼球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运动。眼球处于外斜视位。同时瞳孔变大,对光反射消失。病人可出现复视。

滑车神经始于滑车神经核,经眶上裂入眶,终于上斜肌。受损伤时,将产生内斜视和复视(眼球不能向外下方转动)。

三叉神经是混合神经但以感觉纤维为主。三叉神经有两个根;①是三叉神经运动根,②三叉神经感觉根。三叉神经感觉根在颞骨岸部的三叉神经压迹处膨大成扁平的半月神经节,感觉细胞体均在节内。自节发出三个大支,分别叫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根与下颌神经一起从卵圆孔出颅,并构成下颌神经的运动纤维,主要组成前干,支配咀嚼肌等。

展神经主要含躯体运动纤维,始于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展神经损伤,表现为眼球外展受限。

面神经是混合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是运动根,另一是感觉根,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和味觉。

位听神经 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属躯体传入纤维,向大脑传入听觉和平衡觉冲动。

舌咽神经是混合神经。

迷走神经是混合神经,迷走神经所含内脏传入、传出纤维最多,躯体传入、传出纤维很少。由于迷走神经分布范围广,分支多,其功能分别与吞咽、发音、呼吸、消化、心脏密切相关。

副神经主要是躯体运动纤维,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副神经损伤,将引起同侧肩下垂和斜颈。

舌下神经主要是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舌下神经核,支配全部舌肌和部内分舌外肌。

脊神经共31对,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尾1对,经椎间孔出椎管。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前后两支,其中含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后支分布于背部皮肤肌肉。第2~12对胸神经前支按肋骨与胸椎的节段分布,称为肋间神经(其中第12胸神经前支称肋下神经)。下6对胸神经前支最后分布于腹前壁,故胸膜炎时肋间神经受刺激可出现腹痛症状。其余脊神经的前支相互联系构成四个神经丛:颈丛、臂从(主要分支有正中、桡、尺神经,分布到上肢)、腰丛、骶丛。

坐骨神经是腰骶丛分布到下肢去的最大分支。脊神经支配脑神经支配范围以外的身体各部。躯体神经又叫随意神经,主要分布于体表和随意肌即骨骼肌。

植物性神经又叫非随意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血管、心脏、腺体以及其他平滑肌。

它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副交感神经起自脑干和脊髓骶部,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脑部的副交感纤维随动眼、迷走等脑神经一起发出。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支配缩瞳肌。迷走神经内含有大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到颈、胸、腹重要脏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往往先组成神经丛攀附脏器或血管而分布。

许多脏器具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常为既拮抗又协调,共同维持脏器的正常活动。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解剖学基础考试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解剖学基础考试内容如下:

【人体解剖学基础】

[第一章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第五节(不作要求)

[第一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节骨和骨连接

一、骨的形态和分类。骨的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和运动。

二、椎骨的一般形态。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的主要形态特点。椎骨的连接,椎间盘的组成。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胸骨和肋的形态。肋弓的形成。胸廓的组成。

三、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骨性鼻腔外侧壁的形态结构。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构造特点。

四、上肢骨的组成。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肩关节和肘关节的组成、构造特点和运动。

五、下肢骨的组成。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骨盆的组成和分部。男女骨盆的区别。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构造特点和运动。

六、临床常用的骨性标志。

第二节骨骼肌

一、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

二、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膈的裂孔及其通过的结构。

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物和临床意义。

四、头肌的分布。主要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和作用。

五、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前臂肌、手肌的分群和作用。

六、下肢肌的分布和分群。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七、全身的主要肌性标志。

[第三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管的概念。

第二节消化管

一、咽峡的构成,舌的形态和舌乳头的功能,颏舌肌的作用。

二、牙的形态、构造、牙式及牙周组织。

三、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以及腭扁桃体的位置。

四、食管的分部及狭窄,食管与上颌中切牙的距离。

五、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六、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分部,空肠和回肠的区别。

七、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盲肠与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回盲瓣的形态、位置及作用。

八、结肠的分部。直肠的位置、弯曲和肛管粘膜的形态特点。

第三节消化腺

一、消化腺的组成。

二、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

三、肝的位置和形态,胆囊的位置、形态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四、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五、胰的位置、形态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第四节腹膜

一、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三、大网膜的位置和功能,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系膜的名称。

四、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概述

呼吸道的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第二节呼吸道

一、鼻腔及鼻粘膜的分部,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开口部位

二、咽(略)

三、喉的位置及喉软骨的名称,喉粘膜的形态特点。

四、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肺的分叶。

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第四节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

二、肋膈隐窝的概念,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三、纵隔的概念和分部。

[第五章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肾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肾的被膜。肾的一般结构。

第二节输尿管道

一、输尿管的行程、分部和狭窄。

二、膀胱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三、女性尿道的特点。

[第六章生殖系统]

第一节男性生殖系统

一、男性内生殖器的组成。

二、睾丸的位置和形态。

三、附睾的位置和形态。

四、精索的概念。

五、附属腺的名称和前列腺的形态及位置。

六、男性尿道的分部、弯曲和狭窄。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

一、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

二、卵巢的位置和形态。

三、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输卵管结扎的理想部位。

四、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

六、阴道后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乳房和会阴

[第七章脉管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二、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心脏

一、心的位置、外形及各心腔的形态结构。

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三、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形程和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四、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

五、心的体表投影

第三节血管

一、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其形成。

二、主动脉的起始和分部。主动脉弓的分支。

三、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四、上肢动脉主干的名称。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五、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

六、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来源。

七、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

八、上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

九、颈外静脉的位置。

十、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十一、下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

十二、大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

十三、肝门静脉的合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二、淋巴干的名称。

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四、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名称和位置。

五、脾的位置和形态。

[第八章感觉器]

第一节视器

一、视器的组成。

二、眼球壁的层次,各层的分部及形态结构。

三、眼球内容物的名称和作用。

四、房水循环的途径。

五、结膜的分部。

六、泪器的组成和鼻泪管的开口部位。

七、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

第二节前庭蜗器

一、前庭蜗器的组成。

二、外耳道的组成。外耳道、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三、中耳的组成。鼓室各壁和听小骨的名称。

四、咽鼓管的交通、功能及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五、内耳的组成。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概述

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灰质、白质的位置和分部,白质内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作用。

二、脑的位置和分部。

三、脑干的组成,脑干内主要神经核团的名称和性质、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功能。

四、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五、间脑的位置、分部及背侧丘脑腹后核的功能,下丘脑的组成。

六、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和分叶,大脑皮质主要机能区的定位。

七、基底核的名称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八、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脑膜静脉窦的概念。

九、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来源和分布范围以及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十、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的组成、分部及前、后支的分布规律。

二、颈丛的组成、位置及皮支浅出的部位,膈神经的分布。

三、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布。

四、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规律。

五、腰丛的组成及位置,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分布。

六、骶丛的组成及位置,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

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

八、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分布。

九、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十、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布。

十一、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布。

十二、自主神经的概念和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十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第四节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一、浅感觉、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皮肤的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

二、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三、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锥体系的组成和行程。

五、锥体外系。

[第十章内分泌系统]

一、垂体的位置和分部。

二、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三、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四、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人体解剖学记忆口诀

1 骨的数量

全身有骨二零六,

配布四肢一二六。

上比下肢多两块,①

余下八十在中轴。

面颅十五脑颅八,

每侧鼓室藏着仨,②

加上躯干五十一,

中轴八十刚好齐。

[注释]

① 上比下肢多两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② 每侧鼓室藏着仨:每侧鼓室有三块听小骨。

2 椎骨的一般形态

一体一弓围椎孔,①

椎体在前弓在后。

椎弓前根后为板,②

椎弓根间椎间孔。

两侧弓板愈合处,

向后伸出成棘突,

弓根弓板结合处,

上下关节和横突。③

[注释]

① 一体一弓围椎孔:椎骨的前方为椎体,后部为椎弓,二 者围成椎孔。

② 椎弓前根后为板:椎弓的前部为椎弓根,后部为椎弓板。

3 腰椎形态特征

椎弓发达体粗壮,

棘突宽短呈板状。①

相邻棘突裂隙宽,

便于临床行腰穿。

[注释]

①腰椎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4 椎间盘

成人间盘二十三,①

居于相邻椎体间。

周围部称纤维环,②

与邻椎体紧密连。

中部偏后是髓核,

白色胶样弹性垫。

[注释]

①成人有23个椎间盘,第1和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

②周围部的纤维环坚韧而富于弹性,紧密连接两个相邻的椎体。

5 颅骨

颅骨共有二十三,

关节软骨逢来连。①

保护支持脑耳眼,

后上脑颅前下面。②

前窄后宽形卵圆,

邻骨之间逢相连。

顶枕相接人字缝,

顶间矢状额顶冠。

[注释]

① 关节软骨逢来连:颅骨之间借关节、软骨、逢连接。

② 后上脑颅前下面:颅骨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连线为界 分为后上方的脑颅骨和前下方的面颅骨。

6 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不平整,

前中后窝阶梯形。①

凹凸不平多孔裂,

大部都与颅外通。

[注释]

① 前中后窝阶梯形:颅底内面自前向后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7 颅的侧面观

外耳门、居中间,

门后乳突颧弓前。

颧弓分隔上下窝,①

颞窝上界为颞线。

额蝶枕颞会合处,

骨质薄弱是翼点。

[注释]

① 颧弓分隔上下窝:颧弓将颅侧分上方的颞窝和下方 的颞下窝。

8 三边孔和四边孔

小大圆肌上下横,①

长头纵行孔形成,

最外纵行外科颈,

血管神经孔内行。

[注释]

①小圆肌和大圆肌横行,构成三边孔和四边孔共同的上界和下界

9 手肌

居于掌侧固有肌,

外侧鱼际内小鱼;①

掌三背四掌骨间,②

四条细小蚓状肌。

[注释]

①手肌外侧群称鱼际,内侧群称小鱼际。

②手肌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四条蚓状肌,骨间掌侧肌(3块),骨间背侧肌(4块)。

10 大肠(概况)

大肠似门框,

空回门内藏。

右柱比较短,

左柱弯而长。

全长分五部,

盲阑结直肛。①

[注释]

①盲阑结直肛: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11 肛管内观

肛柱下端肛瓣连,

形成肛窦易感染。①

柱下肛瓣连齿线,②

齿线下方色浅蓝,

肛梳下缘称白线,

内外括约分界环。

[注释]

①形成肛窦易感染:肛窦底部有肛腺开口,窦内往往积存粪,易感染形成肛窦炎。

②柱下肛瓣连齿线: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连接成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

12 肾的位置

肾居柱侧腹后隙,①

左比右高半椎体。

两侧肾门平腰一,

体表投影在肾区。②

[注释]

①肾居柱侧腹后隙: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隙内。

②体表投影在肾区:两侧肾门约平第一腰椎水平,其 体表投影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夹角处

13 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空回横盲乙状阑,

胃脾卵巢输卵管。①

子宫膀胱胆囊肝,

升降结肠直上段。②

外位器官盖一面:

输尿管肾肾上腺,

十二指肠下三段,

直肠中下和胰腺。

[注释]

①、 空回横盲乙状阑,胃脾卵巢输卵管:腹膜内位器官。

②、 子宫膀胱胆囊肝,升降结肠直上段:腹膜间位器官。

14 体循环的静脉

体循终点右心房,

三个入口回收忙,①

三个派系收全身,

心静脉系上下腔。②

[注释]

①三个入口回收忙: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②心静脉系上下腔: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

15 眼球内容物

房水晶状玻璃体,①

无色透明屈光系。

可调节的晶状体,②

调节动力睫状肌。

[注释]

①房水晶状玻璃体: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②可调节的晶状体:晶状体是唯一可以调节的屈光装置。

16 房水循环

房水生自睫状体,

后房瞳孔前房隙,①

渗入巩膜静脉窦,

涓涓流回发源地。②

[注释]

①后房瞳孔前房隙: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填于眼后房, 经瞳孔到前房,经虹膜角膜角间隙渗入巩膜静脉窦。

17 内囊

丘脑豆尾状核间,

有一宽厚白质板。

上下纤维束构成。

前肢后肢膝相连。

[注释]

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由上下 行纤维束构成的宽厚白质板。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

18 基底核

埋于髓质近脑底,

豆尾屏状杏仁体。

豆尾合称纹状体,

协调运动及张力。

[注释]

基底核位于髓质内,靠近脑底,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19 腰丛组成及位置

腰丛组成较简单,

前支腰一至腰三。

胸末腰四各一半,

腰大深方横突前。

大腿外侧皮区感觉神经是什么节段脊神经分支?

又称 Bemhardt-Both综合征、感觉异常性股痛、股外侧皮神经炎。

是指股外侧皮神经在行程中由于受到周围病变组织的卡压而引起大腿前外侧部麻、痛等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1.解剖

分支:股外侧皮神经为纯感觉神经,来自L2、L3前支后股,在股部可将股外侧皮神经分为主干型(占42.5%) 和无主干型(占57.5%)两类,

主干型以一粗大主干跨越腹股沟韧带至股部,再分为前、后两支(占25%)或前支、中间支、后支(占17.5%);

无主干型在股部直接以前、后支(占35%)或前、中、后支 (占22.5%)二种形式出现。

主干出现率42.5%,横径平均为4.4mm,前后径平均为0.9mm。

前支出现率100%,横径平均 为2.5mm,前后径平均为0.8mm。

后支出现率为100%,横径平均为2.4mm,前后径平均为0.7mm。

中间支出现率为40%, 横径平均为1.8mm,前后径平均为 0.7mm。

走行:股外侧皮神经在腰大肌外缘斜向外下经骼肌前面在髂前上棘内侧下方1.0-1.5cm处穿出腹股沟韧带下方,经过髂筋膜与腹股沟韧带组成长约3cm的骨纤维管道到达股外侧面皮肤,其向下可达膝关节附近。

该神经在骼前上棘下穿过腹股沟韧带时,几乎由水平位骤然转变成垂直位下降进入大腿,穿过缝匠肌的表面或深面向远侧下降并分成前后两支——后支在髂前上棘下5cm穿出阔筋膜,分布于大腿外侧皮肤,前支由后支穿出点下5cm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大腿前外侧皮肤。

2.病因

①牵拉损伤——跨栏运动,体操舞蹈等跨腿运动所致该神经牵拉伤。

②慢性压迫损伤——穿紧身衣、紧身胸衣和紧身裤,佩戴沉重的工具腰带或者硬物局部顶压于骼前上棘处。

③盆腔内压迫损伤——巨大肿瘤、骨盆骨折、妊娠、肥胖等因素。

④医源性损伤——髂骨植骨术、 髋关节置换术、疝修补术、肾移植术等术后瘢痕形成或术中操作不当均可引起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卡压征。

⑤糖尿病相关的神经损伤。

由于股外侧皮神经在腹股沟段髋关节前有两处相对固定,髋关节活动时可能造成该段神经受到牵拉和推挤,是该神经受到卡压的解剖基础。

外伤、炎症等因素导致阔筋膜增生形成瘢痕,即可卡压神经出现本病,在髋关节过伸活动时筋膜紧张,使股外侧皮神经在管口处受到牵拉时症状明显加重。

3.临床表现及特殊检查

慢性或亚急性发病,表现为股前外侧麻木,有针刺或灼烧样疼痛,异样感过敏——接触裤子时因麻木不能忍受,行走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症状可缓解,多为单侧发病。

查体:在感觉异样区内,触、痛、温觉均可减弱,但深压感觉仍存在,患者常有不愉快的感觉,后伸髋关节活动时可使疼痛症状加重,髂前上棘内下方(3-6cm)压痛( + ),髂前上棘内侧(l~5cm)压痛( + ),Tinel征阳性。无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

备注:tinel征——叩击神经损伤(仅指机械力损伤)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样麻痛感或蚁走感。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SEP)作为诊断LFCN卡压综合征的主要辅助检查,有参考价值的是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虽有较独特的诊断意义,但个体差异大,因为只有91%的患者患侧出现SEP的改变——多显示受累侧P1、N1波潜伏期较健侧明显延长。

5.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发病部位及典型症状、体征即可确诊,可参考SEP提示的结果。

为了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做X线检査,以了解腰椎、骨盆及髓部有无骨性病变,或釆用其它诊断技术,以利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阔筋膜紧张征、梨状肌综合征、周围神经炎,皮肌炎等疾患相鉴别。

6.治疗

首选保守治疗(卧床休息、着宽松衣物、理疗、针灸推拿、小针刀、药物、封闭疗法等),很少一开始就选择手术处理。

只要诊断明确,及时治疗,本病疗效及预后良好。

无效时,可进行手术探查,去除致压因素,切开肌筋膜鞘管,切除神经周围的瘢痕。

如患者神经受压变形或触之有硬感,或疼痛症状剧烈,应行神经手术松解。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下午 11:20:57

    ,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扩展资料虽然肾俞穴所治疗的病症有很多,但肾俞穴最主要还是用于慢性肾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在中医理论中,肾病可分成“水肿”和“淋证”两类,《黄帝内经》中将“水肿”直接被称为“水”,主要是指肾性水肿,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下午 01:41:14

    质的通过。治疗某些疾病时,临床用药应考虑到血-脑屏障作用。如磺胺嘧啶可在脑脊液中有较高的浓度,故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是首选药物。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