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1、有没有人知道一些盗墓的事啊?
- 2、盗墓为什么总是舅舅带着外甥?
- 3、“盗墓笔记中,胖子问吴邪他和小哥有什么关系。”原文是哪段?
- 4、骇人听闻:历史上真正的盗墓
- 5、古代盗墓贼为何一般都是舅舅外甥同伙
- 6、河北一处陵墓被盗,有一件宝贝价值连城,这件宝贝是什么呢?
有没有人知道一些盗墓的事啊?
如何盗墓.
文章提交者:雷锋战士 加贴在 成长攻略 铁血论坛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 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 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 西。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洛阳铲的由来
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人姓李,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去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资金积累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下一走.担上来时带出不少士,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得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谅的推广.
古时洛阳铲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
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赶
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
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现在打开……只有
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我
说算了吧,四五层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
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
、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
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到!……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人家告
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
。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
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
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
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
(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 什么样的
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
正搞盗墓的没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
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
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
活来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
,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
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
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
,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
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
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
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
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
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
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
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
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
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
……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说不定公安已经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在开洞时要避开墓顶。反
正墓的形状已经“方”出来了,墓门、墓墙、墓顶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开洞子的时候
你会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
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
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你说的“墓道石”那不存在问题。假如真的有这个东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铲的时候
就探出来了,打洞时避开……直接打到墓的后墙就行。
一个墓,就象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象堡垒(墓顶很厚),但也
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那就干脆一个竖井外加一个横
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
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很轻松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头等等直接
就进了垂直的竖井里了……。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
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一般来说不用这么费劲,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
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据我所知,针
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观察盗墓路线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
那是直奔着墓后墙去的
古盗也很厉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当强……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
,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的。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
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
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
盗墓者也各有“爱好”,有些是专盗汉墓、先秦墓,你让他盗明墓他不知道怎么办,
实在逼急了有可能给你来个“大揭顶”……拿炸药把墓顶炸开,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
为。……还有些是专门盗明清墓的,你告诉他这里有座汉墓,他也找不到,无论如何找不
到。这两种墓不是一种类型,方法不一样,观察角度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而且两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说铜器值钱,鼎是值钱呀!就瞧不起盗明清墓的。后
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说你盗汉墓的一抓住就枪毙,太危险,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
你就以为挖个鼎值钱,你挖出来敢卖么?!……我挖个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为
瓷器、金银、字画)…… 难道就不值钱么?说不定更值钱呢,还好出手。各说各的理。
另外,据说汉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没有什么气味,闻是闻不出来的。明清墓因为离得较
近,又是砖石结构,墓中会有各种气味,这是对的。但靠着闻味道来辨别墓的年代……这
样的人我还没见过,哈哈。我是听人说过辨别青铜器时……有通过手指摩擦后闻味道来辨
别真伪的。
真实的洛阳铲, 现代使用最多的考古用具,却是古代盗墓者所发明和创造.
与国家有组织的保护性挖掘相比,盗墓者是极其聪明的。
首先,国家发掘不存在“违法”,因此工作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几乎全都
是“大揭顶”(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盗墓者不然。因为历
朝历代对盗墓行为都在法律上给予严惩,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时间”概念很强、“
隐蔽性”很强。 实际上,并不是那些庞大的墓盗不开,而只是受制于时间罢了。曾有一个人对我说过
:“假如给我一个月的时间,算上我、只要两个人就够,那么…我有把握进到骊山始皇陵
。”我听罢大惊,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但他却告诉我曾数次到骊山观察过,称其“不过就
是大了些罢了”。
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
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我曾见
到过那种解放前的挖掘设备,简直就是现代打隧道的掘进器的缩水版,非常精妙。它选用
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
的“排土”装置……见过绞肉机的相关部分么?就是那样。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
、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 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
。这几个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北京老山汉墓被盗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见”,结果,其人对盗掘老
山汉墓的团伙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那根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找着挨逮呢”。我觉
得当时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经快挖到墓室了,“够可以了”,但其人强调“第一,外面不能
有土,这一点他们没做到。第二,时间拖得太久。就这两点看来,他们不是干这行的料!
”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做到“外面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只是说“这算什
么。有时下去以后还可能会碰到防盗层,就是墓周围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盗墙
,不小心就会被活埋的……”我问那沙子怎么办?其人还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
本事向下打洞的时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搁沙子或‘琉璃’……绝对不会让
土上地面。干完活你在地面上一点土都见不到,只有一个井盖大的口子,简单处理一下就
行。还有……我们在下面干活的时候,就算公安局的人在地面上旁边走过,那也是看不到
洞口的。象老山汉墓那几个家伙……挖出土来没地方搁……摆坟头,那不是找死么。”
说点真招吧,让大家学习学习,共同向盗墓这个专业发展一下:
盗墓觅宝的方法和技术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的被盗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个玉印,上有十字,无一人识得.
盗墓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的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卓越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民,他们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的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一带.
专业盗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的更少,因一个人顾不过来.需要一个人挖,党风不正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合作可朋友可亲亲,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见财起意.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有很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并对防盗机关很有办法,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种地为名,在周围种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个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搞个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内,从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的.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内盗掘财物.
长沙盗墓四字决
在南方水多,洛阳铲不太好使,经古人将多方经验积累归纳了望,闻,问切四字要决.
一望为看风水,也就是盗墓者多会风水之术,以风水判断墓地的大小
二闻为闻气味,多玩鼻子之术.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断出为哪代墓葬.为信惊叹.有一传说:有一盗墓者三代盗墓,练就一身本事.但于80年代被擒.本应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为无期刑,终身为考古事业劳作.
三问多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访,专与老人谈古论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
四切为把脉诊断之意.有三层说法.一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头后口至肛门最后到脚,作为无所差池.必然为心思细腻者.三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
盗墓觅宝之事古来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到今天更加现代化,集团化.智能化.他们用上了探测用的军用罗盘仪,探测仪.雷管,炸药,电锯.运输用的汽车.通讯用手机.因而如果你想学习此术,可谓之复杂艰巨,任重而道远呀
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
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
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
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
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
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
,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
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
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
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
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
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
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
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
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反盗墓:“疑冢”传说的由来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
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厚历史。而盗墓行为,说心里话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
盗墓为什么总是舅舅带着外甥?
为舅舅带着外甥盗墓,可以避免盗墓得到的利益不落入外人手里,而且即使自己出事了,自己还有儿子在家里可以保证不会断子绝孙。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种关于盗墓界说法,说许多专门干盗墓这种事的人,因为感觉盗墓风险太高了,不但容易在盗墓的过程中发生危险,还容易被官府抓获治罪,在古时候弄不好就是死刑。所以他们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一般不会找自己的儿子,虽然父子一起盗墓比较有安全感,互相之间也很信任,但万一运气不好两个人都出了事的话,那就很容易让自己家里从此绝后。所以过去这些盗墓团伙一般都是舅舅带着外甥盗墓,或者是表哥带着表弟,这样多少有一点安全感,即使出事了也不会断子绝孙。
像古时候这种民间的小团伙,一般都是两三个人,三四个人,都是互相之间比较信任的亲戚,这样也能保证盗墓得来的金钱不会落入外人的手里,既让他们的团伙更加有团队精神,也在生活上互相带了对方一把。他们抱着共同发财的理念走到了一起,平时看起来可能是普通的村民,可到了月黑风高的晚上就不一定了,手上拿着工具摸黑就出门了,干的都是掏人祖坟的缺德事。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胆子大的人是单干的,那就不是随便一个人能做到的了,因为普通人大半夜经过坟地都会害怕,何况是乌漆抹黑的晚上孤身一人在坟地里掏坟窝子,这简直就是在欺负死人嘛,这种心理压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但一个人单干和这些小团伙只能发点小财,想要发大财必须要找到诸侯将相的大墓,然后找十几个人合伙一起盗墓才行,但利润和风险都总是相伴的,团伙人多了目标就大,更容易被别人发现。
“盗墓笔记中,胖子问吴邪他和小哥有什么关系。”原文是哪段?
原文出自盗墓笔记云顶天宫第四十九章
胖子突然回头问我:“你老实告诉我,你和那小哥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吴邪:
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系列小说的主人公,书中的第一人称“我”,出生于一盗墓世家,长沙老九门狗王吴五爷之孙,南派土夫子巨头吴三省的侄子,吴一穷的儿子,吴家的现任当家。
张起灵:
张起灵,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里面的主角之一。1883年出生,在2003年(盗墓笔记主线故事开始时)为120岁。吴邪称之为“闷油瓶”,胖子等人称之为“小哥”。曾居住在广西上思一个叫巴乃的小瑶寨里,曾是“陈皮阿四”的得力伙计,后与吴邪、胖子组成“铁三角”阵容(出自原着),现替吴邪守卫青铜门(2015年出来)
骇人听闻:历史上真正的盗墓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这些专职盗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一个人单独干的更少。
原因很简单,一个人顾不过来,而两个人可以分工合作:开始时一个人挖洞,另一个人清土,同时望风;以后一个挖进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随葬品。这两人多为有血缘亲戚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关系的较少,这也许是干盗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
两人合伙为什么要找有血缘的亲戚呢?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就是说,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他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跌下去,骨折、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无疑。
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人姓李,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去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资金积累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下一走.担上来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得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推广。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
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
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
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他们在确定盗掘目标后,如果小墓不须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速战速决,取出随葬品走人。
如是大中型墓葬,便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以开荒种地为名,在墓葬周围种上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盖间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从外面看不出什么问题,而墓内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内盗取财物。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
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所谓盗墓,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斗智斗勇!
古代盗墓贼为何一般都是舅舅外甥同伙
在古代也是有着盗墓这种现象的事情,而盗墓,就是进入了他人的坟墓而做出不问自取的行为,而大家也是看过《盗墓笔记》中的描写一切,而在古代的时候,盗墓贼其实也是一般都是舅舅外甥,而这个又是什么原因的呢,那么古代盗墓贼为何一般都是舅舅外甥同伙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盗墓贼为何一般都是舅舅外甥同伙
什么是盗墓
盗墓毕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死亡率较高,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后继有人,不断子绝孙,而产生了这种搭伙方式。
盗墓团伙主要分为“单干”和“伙盗”两种形式。
单干,又叫单干户,人员少,多的也不过两三人,还可能是一个人,是盗墓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其盗掘对象的等级大都不高,多为民坟荒冢,一两个人就能干得了的活。
在民国时盗墓活动较多地区之一的南京江宁县(今江宁区),有不少这样的单干户。他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农闲时带上铲子外出转转,从墓里摸点东西上来换点活便钱。
这些盗墓贼有一个特点,盗墓行为多出现在年关将近或是急需花钱的关口。这时需消费的地方,开支大,在没有更好找钱的路可走的情况下,便会想到去挖墓。
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人身安全诸多因素的考虑,或是活太多,一个人做不了,盗墓贼便会带上帮手。帮手一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嫡亲,如老子带上儿子、哥哥带上弟弟、舅舅带上外甥、大姐夫带小姨父、表兄带表弟,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带上“外人”。
这样,单干户里面就又有“父子伙”、“兄弟伙”、“甥舅伙”、“连襟伙”、“老表伙”等不同的组合形式。
“父子伙”、“兄弟伙”在过去比较多见,这些盗墓贼都是“盗墓世家”出身,有祖传的盗墓工具和经验。但过去盗墓事发往往会被砍头处极刑,如果父子、兄弟都被处死了,那岂不真的应了“盗墓断子绝孙”之咒吗?
所以,父子伙虽然牢靠,但绝后系数大,后来盗墓贼一般不带儿子出去盗墓,多会带上自己的外甥、表侄什么的,这样“两家”便分担了“一家”绝种的风险,因之间是嫡亲,又财富避免落入外人之手。
这种通过亲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单干户”,是组织合伙盗墓的开始。
伙盗
顾名思义就是合伙盗墓,只有大家一起盗,才能干“大事”,发“大财”。团伙内成员之间都是相熟的,入伙时一般通过同行熟人介绍。
如果单干时,活太大,盗掘陵墓等级很高,比如王公大冢,这不是一两个人能干得了的,这时就要考虑组织人手,也要“伙盗”,这在民国时特流行。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北平市警察总署、各区县伪警察分署,以及西城鹞儿胡同的伪侦缉队,鉴于辖区内盗墓活动十分猖獗的情况,曾进行过一次“严打”,缉拿各路盗墓贼。
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新民报》报道,仅在民国二十七年一年内,便破获大小盗墓案件二十多起,全部是合伙盗墓。
因为是伙盗,事发后抓到的盗墓贼都是“窝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1日,在北平郊外莲花池、黄土坑等处,伪探警先后捕获了郑宝山等数名盗墓贼,解送伪北平地方法院。经刑庭审理,他们是一伙的,系窝犯,合伙盗掘王爷坟。最后,每个盗墓贼被以掘墓坟盗取殓物定罪论处。
在洛阳一带,盗墓贼也喜欢合伙。位于邙山上的东乡金村,民国前期村里有三大有钱人,分别是张资美、张锡卿、王道中。据当时古董商吴圭洁所记,当时那一带有个叫马甲子的盗墓贼,吸食鸦片烟时,揩烟盘子一时找不到废纸,随手就会拿出一张五元或十元的钞票当废纸用。他哪来的钱?就是靠拉帮结伙,合伙盗墓。
盗墓是重罪。但是在高额的回报之下,还是有许多人经不住诱惑走上来盗墓这条路,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古代怎样处罚盗墓的人
《大明律》: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招魂而葬亦是)。
若冢先穿陷或未殡埋,而盗尸柩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开棺椁见尸者,亦绞。其盗取器物砖石者,计赃,凡盗论,免剌。
若卑幼发尊长坟冢者,同凡人论;开棺椁见尸者,斩;若弃尸卖坟地者,罪亦如之。买地人如知情,各杖八十,追价入官,地归同宗亲属,不知者不坐。若尊长发卑幼坟冢,开棺椁见尸者,缌麻,杖一百、徒三年;小功以上,各递减一等。发子孙坟冢、开棺椁见尸者,杖八十。其有故而依礼迁葬者,不犯法。
若残毁他人死尸、弃尸水中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河北一处陵墓被盗,有一件宝贝价值连城,这件宝贝是什么呢?
1938年初冬的一天,在新京,也就是现在长春的伪皇宫里,溥仪得知了一个让他愤怒不已的消息,那就是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的珍妃墓被盗了!之前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慈禧墓时,得知消息的溥仪就异常愤怒,据说当时溥仪所受的刺激,比当年被冯玉祥逼岀紫禁城还要严重。溥仪跪在灵堂前,身后跪着一片前清遗老,他满脸泪水向灵牌磕头,身后的遗老遗少也跟着磕头。溥仪边哭边发誓:“列祖列宗在上,我发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因此,这次听闻皇家墓园再次被盗,溥仪立刻下令严加处置。他以“保护皇家祖坟”的名义,派伪皇宫的军警开展了大规模的搜捕,并严令限期破案。于是,大批军队开进易县清西陵。
清西陵
进入易县的军警展开了搜查取证。很快,易县当地一个叫李纪光的村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原来,有一次李纪光喝醉了酒,得意忘形,在易县城里乱喊乱叫,还用手使劲拍腰间的钱包,说自己有的是钱,一辈子也花不完。这个李纪光是个老光棍,家境贫寒,他怎么发的大财呢?于是伪皇宫的军警把李纪光抓了起来,严刑拷打。在重刑之下,很快李纪光对盗掘珍妃墓的事实供认不讳。他同时供出了盗墓实情和所有八个同伙的名字,很快,李纪光被砍了头。李纪光招供被杀的事儿传开后,出逃在外的盗掘同伙们也有所耳闻,纷纷隐姓埋名,躲到外地,日夜小心。只有同伙鄂士臣没有得知这个消息,他在北京躲了一阵以后,一天,返回老家取东西,刚下火车就被军警捉拿归案,待军警对他验明正身后就地正法了。
珍妃墓被盗案成了当地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当时,各大报纸连载了根据珍妃墓被盗案犯人的供述所撰写的文章。据审查,这个案件中有60多件金银珠宝被盗,其中一件金如意可谓价值连城,据说能够在太平洋上买一座小岛,据犯罪分子供述,这个金如意被他们用刀砍成八份瓜分了。那么,众多的皇家陵墓中,这伙盗墓贼为什么要去盗珍妃的墓呢?
珍妃墓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是清代皇家陵园,这片万年吉地上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四位皇帝。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寝,也是中国历代皇帝的最后一座陵寝。陪伴这些帝王长眠地下的还有他们的皇后嫔妃。
1937年,由于战乱,当时,各个陵园之中除了留有一名在此看守多年的守陵人外,再也没有任何守卫武装人员。老百姓也可以到陵区打柴割草,随意出入。可以说,整个清西陵地上地下的戒备成了真空状态,这就给思忖盗墓的不法之徒留下了可乘之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陵墓的便盗墓。”多年下来,易县这一带出了不少盗墓贼,住在华北村的鄂士臣便是其中之一。1937年11月初,鄂士臣找到了住在凤凰台村的熟人关友仁,俩人一番合谋,决定盗陵。
但是,盗墓贼知道皇陵都很大,地宫又造得结实,仅凭两个人的力量可不行。鄂士臣和关友仁便分头物色人员,找来了几个扒墓盗墓的老手:龙里华村的那保余、苏振生,凤凰台村的李纪光,下岭村的张茂、张志敏父子俩,张志敏又从荆轲山村找来了一个熟人。这样,加上鄂士臣和关友仁,总共8个人,临时组成了盗陵团伙。那么,在众多陵墓中,要盗哪座皇陵呢?
李纪光是当地出了名的恶棍,之前曾盗过雍正皇帝泰陵妃园寝,还有一些王爷墓,盗墓经验相当丰富。鄂士臣和关友仁认为,应该像军阀孙殿英那样,挖乾隆、慈禧那样的帝后陵,里面随葬的宝物多。但李纪光不同意,他认为附近有土匪武装活动,应该挖盗旁边的妃子墓,妃子墓短时间内易得手,而且不易被发现。于是,这伙人几经商量后,决定选择偏僻、看护不严的崇陵妃子陵园动手。
清西陵内共有三座妃园,盗墓者为何选中了崇陵的珍妃墓呢?除了偏僻,还有一个原因——珍妃下葬得晚,当地人都记得当年下葬时隆重的场面。而且,珍妃生前是光绪皇帝的宠妃,估计里面随葬宝物肯定不会少。
在确定盗墓的对象后,鄂士臣、关友仁等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可盗皇陵不是闹着玩的,如果遇上土匪“黑吃黑”,或是遭护陵人反抗,麻烦可就大了。为了稳妥,鄂士臣与关友仁装扮成了搭伴打柴的人,去实地探查崇陵妃园出入人员的情况。盗墓八人团伙中的张志敏也不闲着,托亲访友,借来了三支枪。李纪光则负责准备盗陵工具,其中就有一把“蜈蚣梯”。
“蜈蚣梯”是盗墓专用工具,将“蜈蚣梯”放入盗洞,人顺着下去便能进入墓内。如果一截梯子不够长,还可以再接一截,这样就可以进入很深的盗洞了。“蜈蚣梯”做起来也比较简单:在一整根树干或竹子上,等距离砍出可以落脚的凹槽,看起来真的像蜈蚣那样,故俗称“蜈蚣梯”。可以说,这是一伙经验丰富的盗墓老手了。
这天晚上,夜黑风高。鄂士臣、关友仁一伙盗墓贼带着枪、扛着“蜈蚣梯”就来到了崇陵妃园。这时,守陵人班房内的大黄狗听到异响开始狂叫起来。这一下吓坏了这一伙人。关友仁、鄂世臣急忙冲进班房,用枪顶住老头,警告老头说:“实不相瞒,我们是盗陵的!”这个老头吓坏了,连声说“大爷饶命”。关友仁又说:“请给个方便,胆敢声张,就要你的命。”老头哪还敢抵抗,马上交出墓园门钥匙。关友仁持枪和其他三人负责放哨和看管守陵老头,鄂士臣则带着李纪光、那保余、苏振生开挖盗洞。
进入墓园后,在宽敞的后院有两座宝顶,这两座宝顶一大小,他们选择了东面较大的宝顶盗掘,他们觉得这座看起来更阔气的墓穴一定会有更多更值钱的陪葬物。虽然不是皇帝的陵寝,但这妃子墓建造时也是十分讲究的。宝顶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月台,正下面便是放棺材的地宫,月台南边有石阶与神道相连,石阶下面就是进入地宫的石门。
李纪光是当地人,盗墓经验又丰富,知道这个秘密,便让同伙从月台前踏垛开挖。这里是用长方形大砖含油灰灌注砌成的,并以细浆白灰黏合,很难撬动。他们想出一个法子:先用铁镐和钢钎凿碎一块大砖,而后从缺口处用镐刃一小块一小块地往下撬。挖了大半夜,他们挖出了一个长两米、深三米的竖井,照这个速度,应该很快能挖到地宫了。
就在这时,让这伙盗墓贼没想到的是,他们遇到了坚硬的大青石,用铁镐根本就打不动。这时天已经快亮了,以防被人发现,他们只好暂时收手,等晚上再说。几个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记得珍妃墓当年是用砖砌成的,怎么会碰到如此坚硬的石板呢?
一伙人准备潜回村子,走之前,鄂士臣、关友仁警告守陵老头,不得泄露秘密。第二天,几个人不放心还特意设问题考验了老头。那保余和苏振生冒充警员向老头讯问情况,但是这老头并未说什么,鄂士臣、关友仁这下才放心。
为了能顺利打开地宫的石门,鄂士臣、关友仁决定用炸药炸开珍妃墓。他们从附近的太和庄另找了一位名叫白泽坤的人,白泽坤是开山炸石的能手,正是鄂士臣、关友仁急需的“人手”。天黑后,他们带上工具和几十斤重炸药包重新上山。刚走到凤凰台村北的小山顶,突然发现山下马路上有很多军队,用牲口驮着机枪和迫击炮,正向崇陵方向走。据他们回忆,后来光绪皇帝的崇陵被盗,很可能就是这伙军人所为,但没有人知晓他们的身份。几个人吓得趴在山梁上一个晚上,一动也不敢动,等队伍过完,山下清静了,天也亮了,只好无功而返。
到了第三天晚上,鄂士臣等又进入珍妃墓中,他们连放三炮,将妃子墓炸了个大窟窿。李纪光胆子大,顺着“蜈蚣梯”如老鼠般地第一个钻进了黑洞洞的地宫。当年没有手电筒,在上面的鄂士臣用绳子将小油灯放了下去。有了灯光后,鄂士臣等人就顺着墓洞进去了。
这座地宫有十多米长、八九米宽,南面是石门,用长条石顶着,北面是宝床,宝床上安放着棺椁,皇帝的妃子就长眠在里面。李纪光顾不得细瞅四周,一步蹿到宝床上,拔出利斧就砍,木板的碎裂声在空荡的地宫里震出疹人的回音。没几下,他就把棺椁打了一个洞。他又用手锯将此洞锯成个能够钻进人的圆窟窿,这才伸手取过油灯,往棺椁里一照,吓得他“啊”的一声险些将手中的油灯惊落在地。谁承想棺椁里的珍妃尸体并未腐烂成一堆枯骨,而是僵尸如生。当时李纪光就吓傻了,虽说是盗墓老手,但他没有想到墓主的尸体竟没有腐烂。直到上面同伙喊他,他才反应过来,壮着胆子,将半个身子钻进棺材内搜寻宝物。
清代皇家随葬品的放置方式与民间差不多,在经过汉唐的过度厚葬后,厚葬之风开始减弱,随葬品数量开始减少。随葬的好东西一般都贴着尸身放,置于棺材内。一般情况下,都会塞得满满的,随葬品不足,也会用棉被、衣物塞满。当年慈禧收殓时,为了填补棺中的空隙,便又向棺内倒了4升珠宝。那么,眼前的这座妃子墓中究竟有多少随身宝物呢?
李纪光当时连抓带划拉,将看到、碰到的大小东西全部汇集到面前,摘下挂在尸体腰间的马褡子,将各种宝物一股脑儿地往里装。盗墓都贪财,不贪不盗墓。李纪光经验丰富,就在装的时候,他也多了一个心眼儿,将一些自己喜欢的贵重随葬品有意漏了下来,藏在棺角处,打算日后私取。
盗墓贼为什么不将好东西揣在身上?因为身上根本就藏不了,即便能藏,上去还要被搜身的。下去取宝的盗墓贼都是同伙重点监视的对象,为了避免私吞宝物,盗墓贼有时候甚至得光着身子下去,以避嫌。上面的盗墓贼防下面的盗墓贼做手脚,下面的盗墓贼也要防上面的盗墓贼使坏,“互相设防”,这就是盗墓贼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下面的盗墓贼,一般会把最值钱的宝物随身带上来;如果有几批宝物,最贵重的肯定留在最后,以免好东西先带上去后,被同伙独吞,自己被砸死在盗洞里。过去盗墓贼被同伙弄死的现象并不鲜见。
鄂士臣、关友仁见李纪光在地宫内好久没上来,担心出事,便催李纪光快上来。李纪光看到上面催了,便随身带着宝物爬了上来,现场将宝物倒在地上。这一环节也是合伙盗墓中的又个潜规则——“亮宝”,有多少宝物,有哪些宝物,大家当面看清,以免互相猜疑。
待李纪光将宝物倒出来后,大家都惊呆了:大小百十件金银玉石器物,光闪闪、沉甸甸的,全是好东西。鄂士臣、关友仁这伙盗墓贼是临时凑到一起的,各人都有私心,就在回去分赃的路上,张志敏私吞了一块金怀表,李纪光将一个“金如意”顺手掖在衣服里,又假装肚子疼,落单下来,将宝物送回了家。
金如意
在分赃时,关友仁、鄂士臣感觉不对劲,两人提着枪直奔凤凰台村,把正在家里炕上喝酒的李纪光揪了下来,要打死他。李纪光也很识相,知道赖不过,老老实实将金如意交了出来。本来关友仁、鄂士臣不想分,想卖掉一部分宝物,买些枪拉支队伍干大事的,但其他人不同意,只好将宝物平分成八份,大家用抓阄的方法,各自拿了一份。那金如意太值钱了,哪一个独得都不好,最后他们决定把金如意砍割成八块分掉,一件稀世宝物就这样被毁了。后来,李纪光自己找机会,悄悄钻回地宫,盗出了私藏在棺角内的几件宝物。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口快让盗墓事件浮出水面,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因为几个盗墓贼的无知,导致这么有价值的文物金如意被毁,在盗墓贼的眼里,文物只是换钱工具而已,无法体现出文物背后背后的价值。
如今很多家长在寒暑假都喜欢带孩子出去游玩,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一处景点,但逛博物馆不同于普通景点,是需要大量知识储备的,不然,去了以后也只是走马风花,文物的背后有什么文化知道都不知道。那就有浪费了大好机会了。
谈古论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四切为把脉诊断之意.有三层说法.一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头后口至肛门最后到脚,作为无所差池.必然为心思细腻者.三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盗墓觅宝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