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如何理清发展思路,精准定位,创新发展
如何理清思路促部队建设发展
摘要:“智慧带来机会,思路决定出路”,任何成功最初就是一个思路,任何失败最初也是一个思路。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思路不清、工作无绪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部队的全面建、整体上。对此,值得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理清思路 ;部队建设;发展
Abstract: "The opportunity to bring wisdom, thought out decision" that any initial success is a thinking, any failure of a first line of thought. However, in practice, some of the units in clear thinking, not the work of thread are still quite common, serious constraints and the impact of the force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as a whole. In this regard, deserves great attention of leaders at all levels.
Key words: clear thinking; army building; development
前言
新形势下,部队基层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常性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部分基层单位在抓工作上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但忙而无绪、劳而无功的情况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往往是缺乏正确的工作思路或工作思路不清所致。“智慧带来机会,思路决定出路”。清晰正确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正确的工作思路,抓落实就难以见到实效。那么,该如何理清思路抓工作落实呢?
一、要把始终坚持围绕“三个紧贴”作为理思路抓工作的基础 思路是指一个人或单位在做事情和抓工作的思维和发展眼光,它决定了个人成就的大小和单位事业的成败。
1.要紧贴特点规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依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抓工作。部队的基础在基层,部队建设的特点、规律主要体现在基层全面建设上。在理清部队建设思路时,要认清和尊重部队发展的特点规律,并把这个作为基层一切工作的基点。要始终围绕“三个牢牢把握”:要牢牢把握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党指挥;要牢牢把握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永远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忠诚坚强后盾;要牢牢把握战斗力标准,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这些都是对部队建设的特在要求,是理思路抓工作的准绳。
2.要紧贴单位实际。思路应当来源于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在理清思路抓落实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些单位之所以抓工作上不了路,见不到成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本单位的情况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不能做到“因地制宜”。要坚持从纵向和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认清单位的发展趋势,在上行,还是在下滑?是呈发展趋势,还是徘徊不前?横向分析,认清本单位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单位自身优势和弱项分别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该抓什么、重点抓什么,做到“对症下药”。
3.要紧贴目标任务。实践证明,以目标任务为牵引,能够有效地确定工作思路,抓工作落实。任何一个单位长期或短期的目标都是通过全面客观分析本单位实际,结合上级的指示要求确定形成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要把始终坚持强化“四种理念”作为理思路抓工作的关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正如一名企业家所言“我没有那种思想,怎么会有那种结果呢?”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三思而后行”,理清思路抓工作更是如此。
1.要强化夯实基础的理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部队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打基础,不断夯实基础的过程。因此,理清抓落实的思路,必须紧紧围绕如何打牢基础,如何巩固基础,否则,思路就没有落脚点,所有规划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在理思路抓落实上要强化打牢思想基础的意识,纯正单位风气,营造和谐健康的内部环境;要强化打牢物质基础的意识,不改善官兵学习、执勤、生活条件;要强化打牢素质基础的意识,提高部队完成以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能力;要强化打牢制度基础的意识,在抓制度落实中,使经常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模式化,确保部队秩序正规。
2.要强化提高标准的理念。工作标准是部队全面建设水平体现,同时,标准也反应抓工作的态度和决心,离开标准,部队建设就不可能有多大进步和提高,工作也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理清抓工作的思路,就要注重站在部队现有水平的更高一个层面上进行理性思考,对照更高的标准,查找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用更高的标准统一部队官兵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转变作风,在解决问题和矛盾中推动部队向前发展。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提高标准也就是一个长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每一次标准的提高,只是基础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达到的目标不同。只有标准不断提高,部队才能形成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局面。
3.要强化创新抓建的理念。新的历史条件下,部队建设内、外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部队完成任务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素质要求更高、士兵成分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等问题,用一些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已经难以解决和应对,给基层经常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病要用新药治”。新问题要依靠新办法解决。因此,理清思路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和动力。要针对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注重换个角度想问题、绕个弯子出主意,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渠道,增强抓工作的实效性。
4.要强化具体可行的理念。思路不仅是一种思维和眼光,更应变成一种操作指南。思路的好坏,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其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要把始终坚持理顺“五个关系”作为理思路抓工作的保证
基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队建设的(下转第27页)(上接第11页)方方面面,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部队建设的内容都要在基层得以体现和实现。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理思路抓工作中要搞好统筹,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关系,协调抓好落实。 1.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两者之间,对下负责是前提,只有做到对下负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对上负责;对上负责是基本要求,没有对上负责就会导致本位主义和自由主义。因此,两者始终是矛盾的统一体,必须坚持捆在一起抓,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
2.短期效应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些单位在抓眼前的、容易出成绩的具体工作上,干劲十足,舍得下功夫,往往导致急功近利、趋利避害。 在事关部队长远建设、短时间内不能见到成效的问题上,不愿意下深功夫、苦功夫,
2.短期效应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些单位在抓眼前的、容易出成绩的具体工作上,干劲十足,舍得下功夫,往往导致急功近利、趋利避害。
在事关部队长远建设、短时间内不能见到成效的问题上,不愿意下深功夫、苦功夫,抓工作走一步看一步,抓到那里是那里。“人远虑,必有近忧”。部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做几件有影响力的事情就能抓好的,必须坚持从长远着眼,从当前着手,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工作,才能确保部队健康持续发展。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就基层建设而言,硬件是条件,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平台,是完成中心任务的物质保障。软件是根本,决定着硬件本身作用的发挥和功能拓展,一流的硬件没有一流的软件作依托,也发挥不出一流的作用。
4.完成任务与抓好建设的关系。部队的中心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任务,一个单位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离开任务,所有的工作都将失去意义。因此,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建设,基本建设搞不好,任务就难以完成;要以搞好建设作为完成任务的坚强堡垒,走以抓好建设保中心之路,确保任务、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5.帮建与自建的关系。随着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领导机关加强了对基层的对口挂钩帮建,促进了基层工作的落实。切实认清单位建设必须依靠本单位的全体官兵,发挥自身的主人翁作用,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创造性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此基础上,通过上级机关的指点和帮助解决一些重大困难,达到齐心协力推动部队建设的效果,提高部队建设水平。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成功最初就是一个思路,任何失败最初也是一个思路。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理清抓部队建设的思路,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斗志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好各项
建立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如何找准定位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由于直接面对各企业,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各地经济支持能力、自然条件和企业状况各不相同,建立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的方法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
存在的问题目前,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
二是,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反应迟缓
三是,应急装备数量不足,且技术落后
四是,应急救援预案操作性差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但预案的操作性较差,主要表现在:需求分析(应急能力需求和应急救援体系脆弱分析等)不足,预案框架结构不合理,目标、责任和功能不清晰,包括分级响应和应急指挥在内的动作程序缺乏标准化规定。
找准定位地方应急救援建设应定位在指挥有力、反应迅速上。笔者认为,完善、高效的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应当由三个系统组成: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技术装备保障系统、政策预案支持系统。
一、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各应急救援组织需要一个综合指挥机构来协调,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设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指挥本区域应急救援工作。同时聘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
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应包括:信息通讯保障系统、运输保障系统、抢救装备保障系统。其中,信息通讯保障系统应当由计算机骨干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无线移动数据传输系统、有线通讯系统、车辆定位系统、图像监控极大屏幕显示系统、语音记录系统、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系统、专家库系统、指挥中心安全系统、无人职守的机房集中监控系统共14个子系统构成。
三、政策预案支持系统
与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分为3个层次:一是由政府颁布的规章,二是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法令、规定和应急救援预案,三是与应急救援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
把握三个原则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工期长。要想在全国范围内短时间投入大量资金来建成所有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是不可能的。各地方应在建设中本着科学的态度,始终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
二、拓宽思路、多方筹措的原则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
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作为一直以农村市场为主阵地的农村信用社,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战略的高度做好农村市场的布局,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阵地,真正实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而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5人以上,但在从业人员当中,第一毕业院校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却很少。同时,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
(二)网点资源丰富,网络资源不足。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其网点布局往往以撒网式进行,一般每个乡镇都有一到两个网点,比较繁华的乡镇,网点数目则多达十多个。丰富的网点资源对网罗客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农信社普遍存在服务手段落后、结算渠道不畅的弱点,且地区发展差异性大(如有的农信社已自主开发了卡业务,但也有的农信社仍停留在单机操作水平)等因素,规模性业务开发的网络资源极端缺乏。
(三)传统业务操作系统完善,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农信社在传统的综合业务系统网络上与商业银行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但涣散的经营机制使大规模业务开发缺乏统一的平台,各自为政的做法,往往增大了开发成本、增加了统一的难度、增大了地区的差异。
(四)人缘优势突出,优质客户资源不足。长期以来扎根农村,农信社与地方建立了深厚的人缘亲和力,培育起一支以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客户群。但面对弱质产业的农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信社现有客户群中,优质客户比重极低。
(五)当地信息来源丰富,同业信息共享存在壁垒。深厚的人缘、地缘优势,给农信社广泛收集地方信息提供了条件。但与同业间网络的等级差别,影响了农信社与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而对拓展新业务的资源共享、风险防范等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六)竞争压力较小,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当前农信社在农村中的“垄断”优势,使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从而形成一种自得情绪,严重影响了竞争意识、竞争氛围的形成。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开发。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在建设的初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个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国家通过行政杠杆及财税优惠等手段,干预、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汇聚到农村市场。这些优惠政策包括:
(一)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税负的减轻,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逐步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2005年12月29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高于”原则: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标志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以优惠财税政策引导各方资金流入农村市场。根据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地相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个体经营户等出台了所得税收减免政策,并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的方式,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同时,各地也开始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农村保险体制等,通过社会保险方式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减轻财政负担。
面对以上情况,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巩固扩大农村市场,实现地方、农信、农民“三赢”。
为实现构筑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各级政府努力建设资金聚集的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农村的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充分把握好这有利时机,巩固和扩大自身在农村中的优势地位,通过外联内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实现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一)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合作
1、加强银政合作。
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决定了与地方政府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农信社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典型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在对立上,由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政府行政性指令放款给农信社造成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农信社对政府管理行为终究带有怀疑和顾虑;其次,在统一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农信社,基于在农村中的共同目的和利益,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是存在共识的。因此农信社必须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沟通,理顺情绪、理顺关系,努力实现与地方政府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1)促成各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对支农资金投入的优惠性政策指引。农信社应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促使各项优惠政策实施细则的制订,促成各项优惠政策的彻底贯彻落实,降低支农投入的运营成本,提高支农投入的风险防范系数,在获得优惠政策中实现自己的休养生息和壮大发展。
(2)争取对清收涉政不良贷款的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信社不良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涉政贷款。对这部分贷款,单纯依靠农信社的力量进行清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农信社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从减轻农信社历史包袱、扶持地方金融发展壮大及构筑地方诚信环境的角度出发,争取地方政府对清收工作的支持,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盘活不良贷款,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3)探索与财政支农资金的合作。随着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信社可探索将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捆绑式结合运行的模式,一方面缓解自身的支农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利用自身地处农村金融市场前沿,对“三农”情况熟悉,对当地农村的信用环境、经营情况、生产状况较为了解的优势,配合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支农资金的作用,提高支农资金的效率。同时,通过与财政资金的合作,扩大农信社的影响,提升农信社的形象。
(4)及时反馈信息以引导政府调整政策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政府部门以一系列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各方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农信社要履行好社会人的义务,加强与政府的协调与沟通,利用自身在农村中的信息资源优势,及时收集政策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给政府部门,引导政府部门及时调整政策的方向,形成政策环境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农村、农信、政府的三方共赢。
2、加强银银合作。
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信社当前的服务水平与这些服务需求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农信社应在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源、人力资源、地方信息资源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实现在国际金融、投资理财等业务上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以合作为导因、以学习为目的,切实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实力,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将合作转变为自为,扩大市场占有率。
3、加强银保合作。
农村保险业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各种保险业务正处于由无到有、由有到全的局面。其各项业务的开展,既事关农民养老、意外伤害、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也涉及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时的保障。农信社与保险业的合作,一方面以保险对象的身份出现,积极参与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的农业险,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降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以保险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形式,为保险公司代理开办各项保险业务,不断延伸服务领域。
(二)加快内部的改革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信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信社应切实抓住这个机会,苦练内功,加快发展。
1、明确定位。
农信社应清醒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牢牢把握“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的市场定位,合理制定远、近期经营目标。在目前情况下,首先应该是不求做大,但求做强,尽量实现业务精品化、市场最优化、利润最大化。在实现精、壮、强的目标后,逐步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品种、扩张业务市场,达到巩固和扩大农村阵地的最终目的。
2、在发展中转换思想,理顺机制。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对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实质性的进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信社应在农村改革中,理顺政府领导、行业管理和自主经营之间的关系;在商业化运作中,真正实现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对农信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进行一次“大换脑”,促使农信社经营管理行为能真正与时俱进,与先进银行管理理念并轨。
3、加快构建业务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建设。
技术平台与人才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农信社一是要以前瞻性的思维和联动性的发展战略,以省联社为主导,构建一个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高起点、现代化、多功能的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各项业务的拓展提供一个优秀的服务平台。二是要切实转变农信社“近亲繁殖”的进人、用人现状,做到“送一批人出去、进一批人进来、退一批人回去”。“送一批人出去”是把一批年纪较轻、思维活跃、敢创敢拼、学历层次较高的人送到专业院校进行再学习,让他们掌握最新的金融理念、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熟悉最新的金融技术,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把这批人培养成农信社的中坚力量;“进一批人进来”是按照农信社部门设置和业务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金融文秘人才、计算机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改善、优化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机构。“退一批人回去”是让一批年龄偏大、知识层面偏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职工提前退休,让新鲜血液可以补充进来。在这里要再提提“送一批人出去”,必须是把这批人以“脱产学习”或委托培训的方式送出去,但不宜以“交流”的方式送出去,因为随着各商业银行企业运作的强化,其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性也加强,“交流”人员学习效能性将降至最低。在“退一批人回去”方面,也要做好对这批人的后续安置工作,尽量做到人心不乱,避免影响农信社凝聚力。
4、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要迅速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信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目标和方向,合理安排资金使用顺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是推动农村传统产业实现规模经营。积极筹措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顺序,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养殖户给予重点资金扶持,支持种养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兼顾基地和农户,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突出重点,主攻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四是大力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兴建集收购、销售、流通于一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对化肥、农药、农机和种子经营等服务体系的信贷支持,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如何拓宽自己的思路??
第一、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书籍、网络、电视等 等。
第二、多和“高层次”的人交流,因为他们的见解、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会让你的思想提高很大一个层次。
第三、独立思考问题。
第四、随身带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把重要的信息以及自己脑中闪现的思路记录下来。
如何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思路,怎么让自己的格局变大?
还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多沉淀,构建起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你的内心世界是篱笆紧簇的舒适花园,是宽阔无垠的原野高山,还是浩荡璀璨的星辰大海,需要通过阅读思考来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放大自己的视野,突破自己的局限。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兼顾基地和农户,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突出重点,主攻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四是大力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
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农信社普遍存在服务手段落后、结算渠道不畅的弱点,且地区发展差异性大(如有的农信社已自主开发了卡业务,但也有的农信社仍停留在单机操作水平)等因素,规模性业务开发的网络资源极端缺乏。 (三)传统业务操作系统完善
,因为他们的见解、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会让你的思想提高很大一个层次。第三、独立思考问题。第四、随身带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把重要的信息以及自己脑中闪现的思路记录下来。如何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思路,怎么让自己的格
前,我们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理清抓部队建设的思路,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斗志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好各项建立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如何找准定位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由于直接面对各企业,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各地经济支持能力、自然条件和企业状况
是推动农村传统产业实现规模经营。积极筹措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顺序,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养殖户给予重点资金扶持,支持种养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兼顾基地和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