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1、如何对读者平台进行定位
- 2、 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
- 3、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有哪些?
- 4、手机定位的发展状况
- 5、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6、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历史发展
如何对读者平台进行定位
这里面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读者定位
读者定位不仅是读者群的定位,更是读者群需求的定位,而读者群及其需求都是变化的、模糊的。由于读者群的需求有直接需求,也有间接需求;有现实需求,也有潜在需求;有明确需求,也有模糊需求,因此读者需求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它伴随刊物发展的始终,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升华。
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媒体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是市场领先还是市场跟随战略还是其他的策略。简单的讲就是在这个市场上提供什么产品来满足这些客户群体什么样的需求。从而引领读者,获得自己的市场定位。
内容定位
内容定位就是媒体的内容方向和质量问题,是做新闻还是做娱乐还是其他的,是做高端还是低端还是其他的内容。
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主要目标不在宇宙,而在地球自身。解决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条件恶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国际空间年”(Internationel Space Year,ISY)的目标在于“行星地球使命”,即把利用空间技术来保护和改善全球生存环境作为主要使命,以增进人们对空间活动,特别是对空间获取的地球观测数据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所产生效益的了解,加强国际空间机构和科学家之间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的合作。
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批准建立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导航卫星定时测距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全球定位系统GPS。它是一种可以定时和测距的空间交会定点的导航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为陆海空三军提供精密导航,以及收集情报、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GPS系统于1993年底组网发射完成后经过一年多的调整试行阶段,于1995年7月进入完全的正式运行阶段,现在6个轨道上的24颗卫星(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已全部正常工作。从1997年中期起BlockⅡ卫星将逐步被BlockⅡR型卫星取代。由于BlockⅡR卫星安装了氢原子钟,使卫星钟的精度和稳定度比以前的卫星高一个数量级,有利于提高距离测量值的精度;卫星之间的跟踪技术和卫星轨道特性也得到改进,工作寿命也将由BlockⅡ的7.5年提高到10年左右。
与GPS类似的是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俄文为ГЛОНАСC)。它同样有24颗卫星,等间隔地分布在轨道倾角为64.8°的三个轨道平面上,轨道高度是19100km。与GPS卫星系统的其他不同点是,GLONASS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载波频率,而加载到载波上的C/A码和P码对所有卫星都是相同的;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也与GPS不同,采用前苏联大地坐标系CГC-85(SGS-90),三个轴的指向与GPS的WGS-84坐标系相同。两种坐标系统的原点约相差10m。目前,GLONASS已有17颗卫星在轨道上工作,1997年前后完成24颗卫星的全部组网工作。它的特点是不实行SA政策,全球公开免费享用,据最新资料表明,其实时单点定位精度为20m左右。
由于美国GPS卫星实行SA干扰和AS抗电子欺骗技术,实行高精度定位服务(PPS)和标准定位服务(SPS)分离信号格局下的双用途政策,采取强化GPS保安措施,在局部地区干扰CA码,使在该地区美军能凭借P/Y码进行PPS的高精度定位,而其他非授权用户则无法利用CA码。因此,国际民航组织正在实施GNSS方案,其要点是:①支持GPS+GLONASS集成系统,主要是支持GLONASS的发展,建议将其频分多址体制改为与GPS相同频率上的码分多址,以增加卫星的可见数目,改善卫星几何分布强度,提高系统的完整性和导航定位精度;②实施差分定位DGPS,利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转发差分信号,以形成区域或全球性的广域差分系统(WADGPS);③第一步是发展GNSS-1计划,即在广大区域设置若干个主控站(WMS)和卫星地面站(GES),以及大量参考站(WRS),同时在地球静止轨道(GEO)设置或利用若干颗卫星,这些卫星除播发GPS差分信号之外,还播送测距信号和GPS完好性数据,从而对现有GPS起到增强作用。我国也正在实施双星定位系统,它是2颗同步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双向测距和数字高程地图定位,并可双向数据报文通讯,含差分定位功能以提高导航定位精度。
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有哪些?
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 云平台成为竞争核心领域
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
2017年以来,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跨界应用不断兴起。我国物联网数据规模及多样性持续扩大,行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细分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进入落地关键期。
据前瞻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到了201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7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预计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物联网发展呈现新特点与趋势分析
1、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爆发式增长,物联网解决方案渐趋成熟。2017年以来,全球物联网设备规模、普及率和企业级应用项目的爆发式增长,物联网解决方案渐趋成熟。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强劲增长,达到84亿台,首次超过人口数量。全球物联网市场有望在十年内实现大规模普及,到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成长至3.9-11.1万亿美元。
2、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万亿,物联网云平台成为竞争核心领域
2017年,我国物联网市场逐步回归理性,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全年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其中物联网云平台成为竞争核心领域,预计2021年我国物联网平台支出将位居全球第一。具体来看,C端用户(个人用户)更加关注物联网设备带来的实际智能体验,B端用户(行业用户/企业用户)则更加关注物联网应用的投入产出比。
3、物联网细分领域热度出现分化,技术演进驱动应用产品向智能、便捷、低功耗方向发展
2017年以来,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电力等领域逐渐得到规模化验证,“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细分市场开始出现分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成为四大主流细分市场。芯片、智能识别、传感器、区块链、边缘计算等物联网相关新技术的迭代演进,加快驱动物联网应用产品向智能、便捷、低功耗以及小型化方向发展。
4、中国物联网重点上市企业营收达4833.8亿元,同比增长20.7%,创近五年新高
2017年,我国沪深板块52家及港股板块11家重点物联网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均创近五年新高,概念股交易趋于活跃,亏损面收窄,企业净利润总额波动增长,总体盈利情况出现好转。
5、无锡持续深化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累计建成、获得20多个物联网相关国家级品牌
2017-2018年,无锡持续强化应用试点示范,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进一步细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一核两翼多元”产业格局凸显。截至2017年底,无锡物联网营业收入2437亿元,拥有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发明专利申请量2500多件,承接的物联网工程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700多座城市,其中国家级重大应用示范工程21个,牵头制定国际标准“物联网参考架构”,正式掌握顶层架构标准主导权,已累计建成、获得20多个物联网相关国家级品牌,全球影响力稳步提升。
中国物联网行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市场与产业协同不足,行业标准政出多门,高端产品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基础设施亟待全面升级,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仍然突出等。
中国物联网产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物联网应用基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协同,加快开发消费端规模化应用产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互操作研究;明晰安全防护思路,各有侧重分类实施。
手机定位的发展状况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在几年前,都相继开通位置服务,但在商业模式和推广上都并未投入太多,也并未有太多的SP参与提供服务,因此定位服务的市场并未启动。人们对于手机定位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你在哪,我在哪”这种简单的位置确定层面。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05年国内移动定位市场规模仅2.21亿元,主要得益于中国移动亲子通业务和中国联通手机导航业务的推广。但在2006~2008年,移动定位市场将保持150%以上的增长率,预计2008年将达到52.5亿元。如今,无论是运营商还是SP都希望利用3G的机会,推进手机定位服务行业的成熟和发展。
相比其他手机增值服务来讲,手机定位的产业链条非常庞杂,包括移动运营商、GPS定位技术、GIS电子地图提供商、POI(Position of Interest)信息采集和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中间件提供商等,涉及到移动通信、卫星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总体上,产业链在移动运营商的主导下,开放平台合作。目前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提供的定位服务也大多在免费试用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相对而言,不少提供电子地图的公司开始浮出水面,并得到风险投资的追捧。
严格上讲,手机定位并非3G时代的增值应用,但之所以目前两大运营商都暗自较劲,业内也将手机定位作为3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关键在于,手机定位的价值在于可以将定位信息运用到许多应用中,从而创造比定位本身更大的价值。
除了可以利用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之外,比如定位游戏就将影响到手机游戏产业的格局。另外,通过小区广播的形式,对用户进行精准的无线广告的营销也是手机定位的应用之一。比如当你走到麦当劳餐厅附近时,便会有针对性地向你推送麦当劳优惠券或者新品广告。当然,目前对于定位广告运营商还在思考其营运模式。从行业应用来讲,手机定位则主要应用在车辆调度、物流、监控等领域。尽管手机定位可以和不同的行业应用相结合,但获取衣食住行方面的实用信息、以及基于娱乐的位置游戏等需求仍是个人消费市场的主要应用热点。
3G的到来,会极大地增强用户对手机定位服务的体验,成为定位服务应用起飞的一个契机。伴随网络条件的改善,移动定位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成为趋势。运营商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成熟的语音业务应用和丰富的数据业务实践使实时画面监控、语音导航与定位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
目前来看,手机定位除了受到网络带宽限制之外,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POI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更新,是个相当困难而艰巨的任务。这一点也是和欧美和日韩定位服务不同的地方。“每天都会在修路修桥,每天都会有餐馆开张或倒闭,这些信息要及时更新谈何容易。”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地理信息还是周边的餐馆、银行等综合服务信息,都处于高度变化状态,使得做GIS和POI的公司难度加大,也无形中提高了SP进入该领域的门槛。
定位技术的精准性不够。尤其是中国移动采用的CELL-ID的技术,根据移动台所处的蜂窝小区ID号来确定用户的位置,因此它的定位精度取决于蜂窝小区的半径。对于精度较高的紧急定位服务时,CELL-ID就无法满足要求。目前,用户熟悉的应用多为“模糊定位”服务,真正的位置服务用户较少。
用户隐私也是定位服务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也是阻碍用户消费的重要因素。针对定位服务的敏感性,运营商需要在信用管理、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流程体系、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和管理规范。
手机终端依然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用GPS技术的位置服务需要终端的大力支持,否则业务拓展也只是空话。目前能够支持GPSone技术的终端在国内还比较少。中国联通推出的语音导航业务,也只有三星、LG等少数终端手机提供支持。而且居高不下的终端价格,也阻碍了定位业务的普及和推广。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最初用途
GPS最初就是为军方提供精确定位而建立的,至今它仍然由美国军方控制。军用GPS产品主要用来确定并跟踪在野外行进中的士兵和装备的坐标,给海中的军舰导航,为军用飞机提供位置和导航信息等。
用途广泛
我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已于己于人1992年10月1日起实施。此外,在军事部门、交通部门、邮电部门、地矿、煤矿、石油、建筑以及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在航空航天、测时授时、物理探矿、姿态测定等领域,也都开展了GP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在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应用技术及定位误差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研制开发了GPS静态定位和高动态高精度定位软件以及精密定轨软件。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产业队伍。
近几年,我国已建成了北京、武汉、上海、西安、拉萨、乌鲁木齐等永久性的GPS跟踪站,进行对GPS卫星的精密定轨,为高精度的GPS定位测量提供观测数据和精密星历服务,致力于我国自主的广域差分GPS(WADGPS)方案的建立,参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GPS增强系统(WAAS)的筹建。同时,我国已着手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双星定位系统),能够生产导航型GPS接收机。GPS技术的应用正向更深层次发展。
为适应GP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995年成立了中国GPS协会,协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希望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我国的GPS应用技术。
目前,GPS系统的应用已将十分广泛,我们可以应用GPS信号可以进行海、空和陆地的导航,导弹的制导,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精密定位,时间的传递和速度的测量等。对于测绘领域,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测定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用于建立陆地海洋大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的海岛陆地联测以及海洋测绘;用于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形变;用于工程测量,成为建立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主要手段。用于测定航空航天摄影瞬间的相机位置,实现仅有少量地面控制或无地面控制的航测快速成图,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遥感监测的技术革命。
许多商业和政府机构也使用GPS设备来跟踪他们的车辆位置,这一般需要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一些GPS接收器集成了收音机、无线电话和移动数据终端来适应车队管理的需要。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现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部门。
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历史发展
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前身是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导航卫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GPS定位系统。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导航卫星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 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系统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二者合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ISY)的目标在于“行星地球使命”,即把利用空间技术来保护和改善全球生存环境作为主要使命,以增进人们对空间活动,特别是对空间获取的地球观测数据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所产生效益的了
上海、西安、拉萨、乌鲁木齐等永久性的GPS跟踪站,进行对GPS卫星的精密定轨,为高精度的GPS定位测量提供观测数据和精密星历服务,致力于我国自主的广域差分GPS(WADGPS)方案的建立,参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GPS
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部门。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历史发展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前身是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导航卫
的增值应用,但之所以目前两大运营商都暗自较劲,业内也将手机定位作为3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关键在于,手机定位的价值在于可以将定位信息运用到许多应用中,从而创造比定位本身更大的价值。除了可以利用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之外,比如定位游戏就将影响到手机游戏产业的格局。另外,通过小区广播的形式,对用户进行精
展也只是空话。目前能够支持GPSone技术的终端在国内还比较少。中国联通推出的语音导航业务,也只有三星、LG等少数终端手机提供支持。而且居高不下的终端价格,也阻碍了定位业务的普及和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