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二十一世纪被称为生物学世纪,那么,对于这一门二十一世纪的领先学科,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它,学好它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让学生对生物学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学生不愿意学,生物老师难当。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生物老师就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将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自然现象的文字再现,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自然知识硬性地放到课堂上解决,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我们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的。比如,在讲解完全花的结构时,我们常以桃花为例,往往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可是学生不知所云。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把这节课搬到室外,让学生一边观察,老师一边讲解,那么,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自然界才是学生真正的生物课堂。生物学知识,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一种文字概括。生物学教师只有把我们的生物课堂嫁接到大自然,才能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真实而具体,充满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
当然,自然现象是具有季节性的,春花秋实,四季轮回,每一季节都有各自特有的生物现象.而各地的气候又略有差异.所有这些常常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不同步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师适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季节同步.比如植物的无性生殖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是秋季,而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活动多在春季,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的内容移到春季进行,教师示范,学生实践,不仅可以加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营养成分,健康地生活,利用微生物制作泡菜和酸奶等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那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如果我们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加以体验的话,那么,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的提高。比如,在讲解了微生物的用途以后,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泡菜和酸奶,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投入到这项活动当中去的,因为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活动,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在活动中我们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再如,可以结合《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向同学们介绍仿生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给我们学多启迪。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非典”到“禽流感”“口足手病”,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然,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活动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为了猎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如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教师只须提到即可,不需要作深入的讲解,因为初中生还没有达到如此的水平。
三、将课堂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一些高新科技与生物知识有关,生物科学是现代的前沿科学之一,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的许多行业,特别是医学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比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仿生学的应用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生物技术研究的领域中来,以他们的热情与创新精神正在拨开生物界的层层神秘面纱。所以,课堂上适当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
四、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
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体现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五、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我们的教学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进行教学,如将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唱儿歌等活动引入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两栖类动物的学习兴趣;可以自编小品“多莉找妈妈”激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强烈的探求欲望;可以将《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与“条件反射”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既增加了课堂的文学气氛,诗化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精彩活泼的教学活动方式,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来,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六、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课内外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不能为了组织活动而强行学生加入。课外活动小组要有自己完整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最好还要有相关的活动教材。教材应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将课堂教学与谚语俗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贯穿始终,教学氛围肯定显得沉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谚语和俗语来调动学生。
所谓谚语俗语是指那些具有哲理性的地方语言,它们是一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谚语俗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利用谚语和俗语设计精彩而艺术的“开场白”,这样既能够给学生以新异亲切的感受,还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如生物的遗传可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入;条件反射可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引入。
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谚语和俗语。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引出食物链。还有的如“飞蛾扑火” ——昆虫的趋光性、“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望梅止渴”——条件反射、“不劳而获”——寄生、“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等等。
当然,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怎样学好生物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学好生物方法和技巧:
1、掌握规律
其实无论我们学习什么科目,它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是有相应的练习。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思考,知道怎么整理生物自身的规律。生物在各个方面都是有非常大的规律可寻的。
2、观察比较
生物和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很多的知识是需要我们观察的,观察生活中所有生物的生活形态,生活习惯等。
这样我们就会对生物产生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更喜欢去学习,在生活中,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身边都会有一些和生物相关的信息,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
3、综合归纳
很多的同学都知道,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是分知识点分章节的,所以有的知识点也是比较杂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归纳总结,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会简单很多,方便我们理解记忆。
4、完善理论体系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主要掌握相关的理论体系,在看到一个生物现象的时候,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答它,知道怎么才能正确的理论去说服别人。
生物各个理论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在答题的时候,有时候一个理论是靠另一个理论去支撑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各个理论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的生物成绩才有可能会提高。
5、触类旁通
我们在学习生物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我们还要掌握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理论知识提供依据,这样对我们理解生物的理论知识也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生物教学中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师较熟悉的,也是多年来教学中一贯重视的。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怎样制定?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落实?这是我以前在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困难,在教学中落实起来更是困难,以前很少接触过,又没有实践过,更没有可借鉴的范本,有时勉强制定了三维目标,也想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来。但一到课堂上,就又变成了一讲到底,回到老的模式上去了,三维目标并未能落实。教学过程与制定的教学目标脱节,拟定的教学目标只是纸上谈兵,这是教学中普遍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是教学目标制定得不全面或不明确、不合理有关,又与本人没能真正理解三维目标及其意义有关。经过培训及自身的思考与实践,对三维目标的设计认识如下: 一、根据教学内容,细化"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以前备课的时候一般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参”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但《课程标准》和“教参”的要求通常指的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性学习要求或是一课内容的目标,而不是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本课时所授内容,分析其在一个学习单元中的地位,在一课教学内容中的作用。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特点、课型等因素,再将相应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分解、细化。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一课时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转变教学理念,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由于以前没有经历过,也没有什么可借鉴的,为此,很多教师感到棘手,"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制定得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学生进行分组实践,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实践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这个目标是以前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一节课要培养学生这么多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本节课可拟定如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出设置背景的方法。为达成目标教学中可设置几个小任务,让学生通过练习设置不同的背景颜色,掌握演示页背景设置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又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学生进行了初步练习后,可让学生的分组实践,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来达成。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时是显性的,易于操作,如教学内容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有联系,教师会写出"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等;有时是隐性的,不易于操作,这样教师会写成"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归纳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等,这样的目标没有针对性。再者,怎样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怎样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这不是情感目标制定就一蹴而就了,关键还是落实,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从学习的内容中,从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本节课内容,我们在前面一节已学习了演示文稿的初步设计,因此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不只是要学会合理设置演示页背景,还要养成良好的文件管理的习惯,所以,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出设置背景的方法。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当然,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一般表现为主要的和起决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教会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差,自控能力较弱,认识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少,知识水平有限,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不知、不能,或知之甚少、能之甚少的时候,教师的教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一、以人为本,学会尊重学生 1.了解学生,让学生当主人。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培养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要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 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需要关心爱护,需要温暖帮助。爱学生就要做到关心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学生。了解的内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而且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等。俄国著名文学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3.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既要让优秀学生学习有深度,又要让一般学生学习有进度,直面班级中的各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需求。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因为他们常常受到别人的冷淡甚至歧视,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后进生的脾气一般比较倔强,而其内心往往脆弱、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和谐相处,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作学困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思想上的问题适时、恰当地予以解决。学困生违纪、犯错误的频率比较高,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也较普遍,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工作方法,遇事三思而后行,能主动对学生赔礼道歉,或不失时机地先表扬后指出不足。但是, 作为老师,对于优等生的表扬也应该是有些分寸的。第一,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可以防止他们因受表扬过度,而产生骄傲心理。第二,如果对某个优等生表扬过度,或太频繁,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班里的学生就会孤立他,有时候其他孩子还会联手欺负他,这样就会对这些优等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产生心理压力。所以,对优等生的表扬要适度,更要注意方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优等生也有缺点,对他们的缺点,我们也应该及时指出,不能因为他们是优等生而放过。只有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巧妙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由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饱满,自然一堂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学生上课时精神不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不牢。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调整。第一: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积极学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灵的提问答问、主动的寻难设疑、新颖的解题思路,幽默的语言等。对于这样的课堂积极学情,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狭窄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科学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直面,处之泰然,在课堂上尽力转化这种教学氛围。第三:注重反馈,反思教学。课后,教师应该思考课堂上传授了什么给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自己在讲课中哪些地方引导得好,学生理解透彻;哪些知识没有讲清讲透讲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同时,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调整方向,为下一步更好教学作准备。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研水平。 1.和谐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接受学习仍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要与探究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无论是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还是再现教科书的内容,或者参与探究,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以唤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节奏和谐、相互适应。 2.和谐课堂教学还要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个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促进个体反思、分享各自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个体的更好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并善于在两种学习方式之间进行自然的转换与交替,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总之,在这个复杂的时代,独生子女尤为普遍,要想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必须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关爱与教育
生物专业的硕士应该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和规划
建议你自己的特点结合期望的生活、事业、婚姻来做思考和决策即可。
一般这样的结构:
1、自我认知;---自己已经习惯和喜欢的状态;
2、岗位认知;---本专业(或有兴趣特长)的行业、岗位信息的收集分析;
3、工作计划;
4、有效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参考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因为个体思考不容易有节奏和找寻工具,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尝试就近找下专业的咨询机构,在专业的咨询师引导下完成系统的规划。
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这个目标是以前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一节课要培养学生这么多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本节课可拟定如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由于以前没有经历过,也没有什么可借鉴的,为此,很多教师感到棘手,"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制定得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学生进行
物老师就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一、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