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引信_智能引信技术

hacker|
89

文章导读:

战斧式巡航导弹引信参数 控制方式 战斗部参数

BGM-109巡航导弹(英文:BGM-109 Cruise missile),绰号“战斧”(英文:Tomahawk)是美国研制的一种从敌防御火力圈外投射的纵深打击武器,能够自陆地,船舰,空中与水面下发射,攻击舰艇或陆上目标,主要用于对严密设防区域的目标实施精确攻击,是美国现役最主要的巡航导弹和远程打击力量之一。

引信:触发引信或延迟引信

控制方式:惯性制导+GPS+地形匹配系统。联合司令部司令官将战斧对地攻击导弹(TLAM)任务开发的任务指派给负责陆地任务计划制定的巡航导弹支援活动(CMSA)。美国国家测绘局提供制定计划必要的数据库。目标与绘图是为地形匹配(TERCOM)和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DSMAC)服务的。威胁数据库还提供了导弹消耗分析。联合司令部、合作、以及作战大队司令官下达任务部署和使用命令。打击计划者选择、指派、协调战斧对地攻击导弹打击。发射平台发射导弹。导弹向前推进,并转变成为巡航飞行,然后在预定的路线上航行。在飞行当中,导弹将利用地形匹配、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和全球定位系统(BlockIII)导航。 在飞行中,有些执行精确打击战斧导弹任务(PST)也可能通过与卫星通讯相联的地面站转换其态势。

战斗部参数:BGM-109A对陆核攻击型战斧,战斗部重122.5公斤,内装当量可调的20万吨级的W—80-1型核弹头;BGM-109B反舰巡航导弹,战斗部采用“小斗犬B”半穿甲战斗部,重454公斤;BGM-109C常规对陆攻击导弹,导弹配备高能弹头,射程 1300千米;BLOCK3对陆攻击导弹,战斗部采用WDU-36B钝感炸药高效战斗部。

AIM-9响尾蛇导弹的定位原理是什么?

1953年,试射成功。1955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并将其命名为“响尾蛇”。1962年,为了统一名称,美军给“响尾蛇”空战导弹一个正式的编号AIM-9,基本型号是AIM-9B,相继有AIM-9C、9D、9G、9H、9E、9J、9N、9P、9L、9M等10多种改进型,总共生产10万多枚。时至今日,“响尾蛇”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也是实战中被广泛使用的少数导弹之一,参加过越南战争、马岛冲突和海湾战争。各型“响尾蛇”导弹(除C型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外)都采用红外制导,发射后导弹控制舱前面的导引探测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使导弹自动跟踪目标飞行,直至击中目标,可发射后不管。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舱面与弹翼前后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AIM-9导弹各型号均采用普通装药的破片杀伤战斗部,用来摧毁目标。该型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探测距离和灵敏度有很大提高,选用镭射引信,提高了炸点精确度,既具有近距离格斗的能力,又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战,被多国部队大量装备。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手动定位导弹打到地下爆炸是怎么回事,会伤人的吗?

如果真的打仗里面的人会受伤.不过演习的士兵不会受伤这些都是电脑特技.

什么是引信专业?

引信专业又称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

教育部在1988年颁布的新专业,是由原来的鱼雷飞雷工程、火控与指挥系统工程、引信技术、飞行器制导与控制四个专业归并而成。专业调整的目的是充实扩大专业内涵,内容增加至包括探测与识别、制导与控制、控制工程在内的专业课程。该本科专业根据学校设置的不同分为电子方面和航天方面。但是多数院校倾向于电子方向的培养。

目标:

电子方面:本专业培养具备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制导与控制、安全与起炸控制以及机电控制和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航天方面: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电子工程、控制理论、系统仿真技术的能力,掌握航天器和无人航空器探测、制导与控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能从事航天航空制导、导航与控制电子综合系统、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人员。

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和系统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计算、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检测与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知识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建模、时域与频域分析、根轨迹、线性与离散系统的校正方法、非线性系统分析、状态空间描述、能控性能观性、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极小值原理、线性二次问题的最优控制

电 路。基本电路分析、正弦稳态分析、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非线性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稳态分析、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二端口网络、磁路和有铁心线圈的交流电路

电子技术。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路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A/D与D/A转换器、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计算机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输入与输出、I/O接口技术。总线技术

电机与控制元件。直流伺服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小功率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旋转变压器、自整角机、位移和轴角编码装置、传感元件、放大元件

信号与系统。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数字滤波器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空间环境特征及其对航天器的影响、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的材料、航天器结构设计和分析、航天器结构与机构的试验验证、航天器热控制技术、航天器可靠性、航天器计算机辅助设计

航天器控制技术基础。航天器姿态运动学和动力学、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组成与分类、航天器被动姿态控制系统、航天器主动姿态控制系统、航天器主动姿态稳定系统、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

理论力学。静力学、刚体平面运动学、刚体系运动学及其计算机辅助分析、矢量动力学基础、刚体动力学、刚体系动力学及其计算机辅助分析

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的原理

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目标距离

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

C:光速

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它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口径的乘积,并与目标本身反射雷达电磁波的能力(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威力范围指由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围确定的区域。

雷达的技术指标与参数很多,而且与雷达的体制有关,这里仅仅讨论那些与电子对抗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

根据波形来区分,雷达主要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大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常规脉冲雷达周期性地发射高频脉冲。相关的参数为脉冲重复周期(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以及载波频率。载波频率是在一个脉冲内信号的高频振荡频率,也称为雷达的工作频率。

雷达天线对电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宽度来描述,波束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雷达天线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内,在其它方向上在在着泄漏能量的问题。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称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为了覆盖宽广的空间,需要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或电子控制,使雷达波束在探测区域内扫描。

概括起来,雷达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工作频率(波长)、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扫描方式、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参数是根据雷达的战术性能与指标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数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达具有的功能。例如,为提高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力,预警雷达采用比较低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而机载雷达则为减小体积、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这说明,如果知道了雷达的技术参数,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雷达的种类。

雷达的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通常可以按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气象雷达、航管雷达、引导雷达、炮瞄雷达、雷达引信、战场监视雷达、机载截击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除了按用途分,还可以从工作体制对雷达进行区分。这里就对一些新体制的雷达进行简单的介绍。(军事观察·warii.net)

双/多基地雷达

普通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安装在同一地点,而双/多基地雷达是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安装在相距很远的两个或多个地点上,地点可以设在地面、空中平台或空间平台上。由于隐身飞行器外形的设计主要是不让入射的雷达波直接反射回雷达,这对于单基地雷达很有效。但入射的雷达波会朝各个方向反射,总有部分反射波会被双/多基地雷达中的一个接收机接收到。美国国防部从七十年代就开始研制、试验双/多基地雷达,较著名的“圣殿”计划就是专门为研究双基地雷达而制定的,已完成了接收机和发射机都安装在地面上、发射机安装在飞机上而接收机安装在地面上、发射机和接收机都安装在空中平台上的试验。俄罗斯防空部队已应用双基地雷达探测具有一定隐身能力的飞机。英国已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双基地雷达,主要用于预警系统。

相控阵雷达

我们知道,蜻蜓的每只眼睛由许许多多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能成完整的像,这样就使得蜻蜓所看到的范围要比人眼大得多。与此类似,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也由许多个辐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称为阵元)组成,单元数目和雷达的功能有关,可以从几百个到几万个。这些单元有规则地排列在平面上,构成阵列天线。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馈往各辐射单元电流的相位,就可以改变波束的方向进行扫描,故称为电扫描。辐射单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号送入主机,完成雷达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测量。每个天线单元除了有天线振子之外,还有移相器等必须的器件。不同的振子通过移相器可以被馈入不同的相位的电流,从而在空间辐射出不同方向性的波束。天线的单元数目越多,则波束在空间可能的方位就越多。这种雷达的工作基础是相位可控的阵列天线,“相控阵”由此得名。

相控阵雷达的优点

(1)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快速扫描,数据率高;(2)一个雷达可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分别实现搜索、识别、跟踪、制导、无源探测等多种功能;(3)目标容量大,可在空域内同时监视、跟踪数百个目标;(4)对复杂目标环境的适应能力强;(5)抗干扰性能好。全固态相控阵雷达的可靠性高,即使少量组件失效仍能正常工作。但相控阵雷达设备复杂、造价昂贵,且波束扫描范围有限,最大扫描角为90°~120°。当需要进行全方位监视时,需配置3~4个天线阵面。

相控阵雷达与机械扫描雷达相比,扫描更灵活、性能更可靠、抗干扰能力更强,能快速适应战场条件的变化。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已广泛用于地面远程预警系统、机载和舰载防空系统、机载和舰载系统、炮位测量、靶场测量等。美国“爱国者”防空系统的AN/MPQ-53雷达、舰载“宙斯盾”指挥控制系统中的雷达、B-1B轰炸机上的APQ-164雷达、俄罗斯C-300防空武器系统的多功能雷达等都是典型的相控阵雷达。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固体有源相控阵雷达得到了广泛应用,是新一代的战术防空、监视、火控雷达。

宽带/超宽带雷达

工作频带很宽的雷达称为宽带/超宽带雷达。隐身兵器通常对付工作在某一波段的雷达是有效的,而面对覆盖波段很宽的雷达就无能为力了,它很可能被超宽带雷达波中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探测到。另一方面,超宽带雷达发射的脉冲极窄,具有相当高的距离分辨率,可探测到小目标。目前美国正在研制、试验超宽带雷达,已完成动目标显示技术的研究,将要进行雷达波形的试验。

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干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具有很高的目标方位分辨率,再加上应用脉冲压缩技术又能获得很高的距离分辨率,因而能探测到隐身目标。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上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战场侦察、火控、制导、导航、资源勘测、地图测绘、海洋监视、环境遥感等。美国的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新安装了一部AN/APY3型X波段多功能合成孔径雷达,英、德、意联合研制的“旋风”攻击机正在试飞合成孔径雷达。

毫米波雷达

工作在毫米波段的雷达称为毫米波雷达。它具有天线波束窄、分辩率高、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同时它工作在目前隐身技术所能对抗的波段之外,因此它能探测隐身目标。毫米波雷达还具有能力,特别适用于防空、地面作战和灵巧武器,已获得了各国的调试重视。例如,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已安装了毫米波雷达导引头,目前正在研制更先进的毫米波导引头;俄罗斯已拥有连续波输出功率为10千瓦的毫米波雷达;英、法等国家的一些防空系统也都将采用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

工作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雷达称为激光雷达。它由激光发射机、光学接收机、转台和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激光器将电脉冲变成光脉冲发射出去,光接收机再把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脉冲还原成电脉冲,送到显示器。隐身兵器通常是针对微波雷达的,因此激光雷达很容易“看穿”隐身目标所玩的“把戏”;再加上激光雷达波束窄、定向性好、测量精度高、分辨率高,因而它能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激光雷达在军事上主要用于靶场测量、空间目标交会测量、目标精密跟踪和瞄准、目标成像识别、导航、精确制导、综合火控、直升机防撞、化学战剂监测、局部风场测量、水下目标探测等。美国国防部正在开发用于目标探测和识别的激光雷达技术,已进行了前视/下视激光雷达的试验,主要探测伪装树丛中的目标。法国和德国正在积极进行使用激光雷达探测和识别直升机的联合研究工作。

假设一发炮弹100元,是不是99元都花在引信上了?

这个比喻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十分贴切的,100块的炮弹,引信就花了99块,表示弹体成本只占炮弹总成本的1%,而仅仅引信就占了99%。

高性能的炮弹引信价格真的非常昂贵的,说它占据炮弹成本的99%已经是很保守了,部分现代高性能引信的价格甚至是弹体的300%~800%!

所谓的引信”指的是一种安装在炮弹、炸弹、导弹、鱼雷、地雷等弹药上的引爆装置。

它的作用是弹药发射出去以后在命中目标时或者达到引爆条件时,用自身的爆炸威力来引爆弹药内的装药,使弹药释放杀伤力。

举个例子——雷管,现代炸药的性质是非常稳定的,在进行爆破时必须使用雷管进行引爆才能成功发生爆炸,所以我们可以把引爆炸药的雷管理解为炸药的引信。

最常见的雷管主要是火雷管和电雷管,火雷管是一种利用燃烧火药触发爆炸的雷管;电雷管是利用电能触发爆炸的雷管。

▼下图为一枚120mm炮击炮炮弹M19型多功能引信,这类引信虽然能够实现延时和触发两种引爆模式,但是它毕竟还是机械引信,所以价格名不是特别昂贵,就精密程度而言,与中档手表差不多。

当我们把这个思路延伸到弹药上时理解起来就非常客观了,比如说手榴弹的引信就是典型火雷管,它的触发和引爆原理是这样的:

当手榴弹的发火销或者拉火线被拔开以后,弹体内的发火管就会点燃延时火药;当延时火药燃尽时就会触发雷管爆炸,对弹体内的装药进行爆轰,手榴弹爆炸。

这类火雷管引信又被称之为“时间引信”,即弹药从被触发到被引爆需要一个耗时过程,同时也是最古老的炮弹引信,17世纪的炮弹就利用引信从被点燃到燃尽引爆炮弹的时间差来攻击目标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提高炮弹可靠性,人们发明了机械引信,它的本质依旧是火雷管引信,只不过它省略了手动触发这一环节,利用机械原理进行瞬时触发。

比如说国产60mm迫击炮所使用的第一代机械引信“迫-1”,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发射炮弹前将引信旋入炮弹顶部并拔出保险销,当炮弹滑入炮膛被发射出去时,引信第一道机械保险被解除,引信内的撞针进入待击状态;当炮弹触地时,巨大的冲击力解除引信最后一道保险,撞针在弹簧的作用力下猛烈撞击火帽(相当于子弹的底火),火帽发火触发雷管爆炸,进而引爆弹体内的装药。

这类触地时引爆炮弹的引信叫做“触发引信”或者“顺发引信”,由于它属于复杂的机械产品,成本约占炮弹总成的15%~20%,相对来说是比较便宜的。

比如说国产60mm迫击炮所使用的“迫-6”型涡轮机械瞬发引信,一发炮弹的平均成本约为800元,引信制造成本为160元左右。

▼下图为美制127mm舰炮使用的近炸引信炮弹,红色箭头指示的是引信的无线电探测天线,打到天上以后天线通过电磁波探测到目标距离≤20米时就引爆炮弹,这项技术在二战时期可是以黑科技的地位存在的,所以价格达到了整枚炮弹的一半以上。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机械引信已经不能满足作战需求,人们需要一种性能更好的引信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引爆炮弹——电雷管引信。

电雷管引信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满足引爆条件以后,控制系统向雷管通电,利用电能触发雷管爆炸。

比如说二战时期美军发明的高射炮弹近炸引信,它不需要直接命中目标才触发爆炸,而是靠近目标以后就引爆弹体。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炮弹被发射出去以后,引信内的控制系统得电工作,探测天线开始向外发射电磁波;当引信接收到靠近目标的距离设定值时,控制系统向雷管通电引爆弹体。

鉴于电子技术的应用,高射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这也意味着这类炮弹引信价格远远超过了机械引信。

比如说美国的MK-12型127mm舰炮近炸引信,一枚127mm炮弹总成单价约为220美元(1945年汇率,相当于3支汤姆逊冲锋枪的价格、一名陆军战斗机飞行员一个月的薪水)。

而一个近炸引信的价格就达到了118美元,占了一发炮弹总成本的54%,这个时期的炮弹引信价格就开始超过了弹体价格。

为了进一步提高炮弹的命中率,人们开始尝试将导弹所使用的精确制导引信技术应用到炮弹上,炮弹引信开始从电子化向智能化转变。

比如说俄制152mm榴弹炮所使用的“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国产155mm激光制导炮弹等等,在地面侦察兵或者空中无人机的激光照射指引下,在20公里的射程内射击精度CEP值≤15米。

▼下图为俄制2K25型152mm“红土地”制导炮弹,红色箭头指示的是它的激光寻制导引信,它在到达目标上空以后可以根据地面侦察兵对目标照射的激光束进行制导,以达到准确攻击的效果,这类引信的价格与导弹的引信基本相同,所以非常昂贵。

这类引信的价格可就非常高了,通常一个激光制导引信的造价相当于7~8发普通炮弹总成的价格,也就是说一个激光制导炮弹的制导引信模块价格就相当于一发炮弹价格的800%!

比如说我国上世纪末从俄罗斯引进的152mm“红土地”炮弹,单价约为20000元(1998年人民币汇率,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一年的总收入)。

随着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进步,卫星制导电雷管引信开始实现实用化,卫星制导引信的优点是不比像红外、激光制导炮弹那样需要光线照射指引,发射前只需要像手机定位一样为引信输入目标定位,引信就可以根据卫星定位准确攻击目标。

比如说国产外贸型120mm迫击炮引信INS/GPS型精确制导引信,它只需要将普通炮弹的机械引信拆下来更换为INS/GPS型引信即可实现准确打击,即“模块化弹药智能引信系统”。

这类引信价格价格相当于一发炮弹总成的300%,成本占比略低于激光制导引信和红外制导引信,即便如此它的单价仍然超过一部中高端手机。

比如说INS/GPS型国产外贸型120mm精确制导迫击炮弹,弹体价格约为120美元/发,而引信的单价就达到了360美元/枚(不含税费),如果再算上附加药,那么单价可就奔着400美元去了。

▼下图为120mm炮击炮使用的制导炮弹,它的引信为卫星制导电雷管智能引信,它除了可以精确制导以外,还能根据实战需求进行编程,所以价格自然就远远超过了用铸铁、铝合金以及炸药组成的弹体。

结语

炮弹的性能归根结底是由引信的性能做决定的,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弹药性能都是由引信的性能决定的,就连核武器也不例外。

所以引信的价格比炮弹本身的价格高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它的性能是由发动机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买一辆车的价钱其实大多数是在为发动机埋单。

炮弹的引信技术将会根据战争需求而不断提高,价格自然也就随之水涨船高,尽管弹体技术也在进步,可是科技含量始终低于先进的引信,炮弹与引信的价格差也就越拉越大了。

3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2 上午 08:43:34

    定的路线上航行。在飞行当中,导弹将利用地形匹配、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和全球定位系统(BlockIII)导航。 在飞行中,有些执行精确打击战斧导弹任务(PST)也可能通过与卫星通讯相联的地

  • avatar
    访客 2022-07-12 下午 01:27:13

    收到的回波信号送入主机,完成雷达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测量。每个天线单元除了有天线振子之外,还有移相器等必须的器件。不同的振子通过移相器可以被馈入不同的相位的电流,从而在空间辐

  • avatar
    访客 2022-07-12 下午 12:20:47

    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AIM-9导弹各型号均采用普通装药的破片杀伤战斗部,用来摧毁目标。该型导弹采用红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