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骨度分寸法是什么?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为定穴标准。
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主要有四种:骨度分寸法、解剖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简易取穴法。
骨度分寸法
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无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患者,均可按照这个标准测量。此法,历经后人补充修改,已经成为腧穴定位的基本标准。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直量。
眉心至前发际:3寸,直量。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
大椎至后发际:3寸,直量。
两额角发际:9寸,横量用于头前部腧穴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9寸,横量用于头后部腧穴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8寸,横量。
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两穴间作1寸6分。
骨度分寸法
常用的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简便取穴法,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风市穴。
第二种是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

第三种是手指比量法,又称“指寸法”,如中指同身寸,指以被取穴者拇指与中指屈曲成环形时,中指中节两横纹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横指同身寸,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第四种是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都是一样。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作12寸,这段距离划成12个等分,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
身上的穴位怎么才能找准?有没有什么简单快捷的方法?谢谢。
找准穴位有四种方法的
骨度分寸法,简便取穴法,解剖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
具体太多了,买本针灸或推拿的书上面就讲的很全的
腧穴定位的数学原理?
腧穴定位的数学原理
腧穴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状态信息的生成点。本篇介绍腧穴的数学物理原理。
一、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中医独有的概念。“腧”通“输”,有气血传输的含义;“穴”是孔隙、空窍的意思。古代腧穴有多种称谓,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气穴、气府、骨空等;在《太平圣惠方》中称为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称为“腧穴”;在《神灸经纶》中称为穴位。腧、俞、输三字在古代文献中通用,均指腧穴。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医发现:人体的同一种疾病可在不同腧穴中得到反应,且通过对不同腧穴进行针灸、揉压等可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因此中医将腧穴作为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点。
■ 腧穴的传统中医定义
腧穴是气血沿人体经脉传输的特征点,是腑脏之气在经络上的聚散处。
可见,在传统中医体系中,腧穴是与经络密切相关的概念,与气血传输有关。由于在数理中医体系中,气与血是不同的概念,为了进一步明确腧穴的内涵,我们定义腧穴如下。
■ 腧穴的数理中医定义
腧穴是经络中元信息的生成及发布点。
① 将源自于“络”的“散信息”聚合成“元信息”,供“经”上传至心系统;
② 将源自于“经”的“元信息”发布(广播)给“络”。
不难看出,数理中医对“腧穴”的定位与传统中医在本质上是相符的。只是数理中医更加明确了“腧穴”的信息(而非能量)属性,以及其与“经”、“络”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将人体“经络”视为现实社会中的“通信网络”,则“腧穴”就是通信基站(或通信接入节点)。
二、腧穴生成五脏六腑元信息的科学原理
现代生命科学证实,人体中最小的生命单元是细胞。一般成人的人体中包含了200多类、总数数以十万亿计的细胞。从信息的角度看,每个细胞都是一个散信息源。直观上,腧穴将源自“经”的元信息发布给“络”相对好实现,但将源自“络”的“散信息”聚合成“元信息”,同时还必须节能,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显然,面对数目如此庞大的散信息源(即细胞等),心系统(即脑系统)若直接处理每条散信息是极不经济的,因为这不仅要求心系统具有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要求经络系统有超强的信息传输能力,这意味着系统的结构异常复杂且十分耗能。
从能量节省的原则看,对散信息进行先分类、后处理(如传输、识别等),比直接对其处理更为合适,前提是腧穴能高效地对散信息进行分类。但腧穴能否做到呢?事实上,人体腧穴就的确做到了,并且十分巧妙地利用了数学原理。
从数学上看,所谓散信息,就是某种形式的参数;所谓分类,就是对这些参数进行某种运算。我们知道,算术加法“+”是所有数学运算中最简单且最容易实现的运算。这意味着,如果能用加法对散信息进行分类,其能效无疑是最佳的。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能够用加法来提取散信息的某种确定性信息呢?数学上的大数定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我们不做严格的理论探讨,仅给出直观的定性结论。
■ 大数定律
多个独立同分布随机事件的平均值必定趋于一个确定值,且趋近的精度随着事件数目的增加而提高。
大数定律有多种具体的描述形式,其中切比雪夫大数定理是最具代表性的,以俄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力学家切比雪夫(821-1894)命名。
1940年代,著名科学家、量子物理学创立者薛定谔从物理上也研究过人体中的大数定律现象。他指出,虽然人体内单个粒子的运动是随机无序、不受控制的,但由于粒子的数量n足够多,人体会呈现出准确符合物理定律的特性,且这个准确度的误差是 1/√n 量级。
现代生命医学已经证实,人体是由许多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细胞等)组成的,每个粒子的运动很简单,但数量极其庞大,数以十亿计。这就为“腧穴”用简单的加法对散信息进行分类打下了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就是“腧穴”生成五脏六腑元信息的科学原理。
三、腧穴空间分布的科学原理
经过长期的实践,传统中医不仅形成了腧穴理论,还给出了许多腧穴及经络在人体上的分布图。但由于传统中医并没有给出腧穴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明确定义,因而难以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来验证中医的腧穴理论。
数理中医结合现代生命医学的结论,探讨腧穴在人体上的实体体现及其分布规律。由定义可知,腧穴的功能是将散信息汇聚成元信息,而人体内各类大小淋巴结的功能类似,因此我们可做如下关联。
■ 腧穴的实体体现
人体内的淋巴结是腧穴的一种实体体现。
中医认为腧穴是遍布全身的,且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腧穴,有可能呈现完全相同的特性。这一结论的科学原理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给出简单分析。
分子生物学已经证实,人体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生长发育的,有着准确的时间节律。受精卵细胞非常小,属于毫微米量级,但长大成人后的人体结构却非常复杂。这一现象在数学上看,就意味着人体生命是一个时间迭代过程。每迭代一次,人体就长大一点;而每次迭代又不需要用到太多的参数,因此非常符合物理能量节省原理。
我们知道,数学上有无穷种迭代方程,显然不可能所有的迭代方式都能产生生命。因此,人体生命的迭代方式必定还满足其他限定。研究表明,分形迭代是人体生命迭代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人体的生长符合分形理论的原理。
怎样定位穴位的位置
穴位: 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穴位(acupuncture point)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
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